在未來,線上營銷、社區化營銷等都會變成企業運營的常態。

M A R K E T| 市場
吳曉波
WU XIAOBO
財經作家、藍獅子創始人
如果再過十年,我有機會再寫一本中國企業變革史,我會把2020年稱為“中國企業服務軟件的元年”。
今天,我們打開App store排行榜,前十名中有五六個都是企業服務的軟件。70天前,它們的排名可能在100名以后,為什么現在會跑到排名前列?
因為疫情,員工無法返工,于是大家被迫使用在線視頻,開設在線課程,將信息交付和管理系統全部放進去。在使用的過程中,應用不斷迭代,等到疫情結束后,它們就會變成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運營方式,由此產成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方式。
譬如消費品產業現在是營銷模式全面迭代,我們看到賣鞋子、賣床墊的,所有與產品相關的企業,在突然間面臨既有流通渠道的瓦解,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所以,在未來,線上營銷、社區化營銷、私域流量影響、會員營銷等都會變成消費品企業、服務型企業運營的常態。同時,這也意味著今后有一些工作很可能就消失不見了。
鞋店的工作人員需要一邊在實體店賣鞋,一邊在直播里賣鞋,將實體店方圓1公里以內的消費者導流到一個用戶平臺上進行24小時運營和服務,那么,沒有在線化直播能力和運營能力的營業員就會被淘汰。
因此,在這個產業被徹底重構的環境下,那些更剛性的、更堅硬的、缺乏柔性能力的、無法自我迭代和不具備學習能力的職業就會“被消失”。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到2030年,99%的人會變成無用之人。”在這次疫情下,我們發現這個變化的確在發生,每個人的生存能力、職業能力、學習能力,都受到極大的考驗。
每一次破壞,都意味著一次重生。我們必須要明白,破壞的發生意味著既有秩序的瓦解,而在重生的過程中,充滿著各種掙扎、沖突和恐懼。
寫《未來簡史》的尤瓦爾·赫拉利最近在網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這篇文章在全世界的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甚廣。
他說,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一個現象,疫情逼迫各國政府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可能是24小時、7天或者是一個月—做出一個在過往可能需要一年、幾年的時間去討論,讓公民公投后才能做出的結論。
比如說意大利需不需要封城,英國人上街要不要強制戴口罩,可能過往花幾年時間討論才能做出的決定,今天必須在48小時之內做出,它逼迫整個行政系統必須產生自己的應對方法。
赫拉利提出了一個好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和大數據有可能對產業和個人隱私造成的挑戰推至臺面上,就像1776年有人把羊吃人的信息放到報紙上進行討論一樣。
接下來,就是用什么樣的制度和能力來攻克這些變化給我們帶來的負阻力。變化帶來重生,所有的重生一定伴隨新的恐懼誕生,面對恐懼誕生的迎難而戰的能力,就是人類進步的基本動力。
經過此次疫情,我想每個人都在重新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什么是價值,怎樣體現人的生存價值?什么是好的城市,什么是好的企業,什么是好的員工?再比如:什么是健康,什么是財富,金錢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什么是快樂?
我特別喜歡加拿大歌手萊昂納德·諾曼·科恩(Leonard Norman Cohen),他寫過一首歌,其中的一句歌詞是:“萬物皆有裂痕處,那是光漏進來的地方。”疫情就像一塊突然崩裂的巨石,有的人感到絕望和恐懼,覺得末日即將來臨;而有的人則看到科恩所說的萬物皆有裂痕處,看見漏進來的光,然后迎向光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