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2020《中國工人》創刊96周年回眸




1925年5月,《中國工人》出版了創刊后的第一本“五一特刊”,特刊中刊登了張特立的《五一運動與中國工人》、瞿秋白的《五一紀念與共產國際》、吳雨銘的《五一紀念略史》等文章。其中,《五一運動與中國工人》中寫道:“五一運動雄起源于爭八小時工作制,但是他的意義并不限于爭八小時工作制,卻是爭取全世界工人階級和全人類之解放的。”
1940年,《中國工人》在延安二次創刊后,也在當年推出了“五一節特輯”;1950年在北京第三次創刊后,同年5月出版的《中國工人》用毛主席檢閱“五一”游行隊伍和各地迎“五一”的珍貴影像資料,記錄下了新中國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
讀者來抱團
本期話題:我的勞動節記憶
(每月1日,關注“中國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參與話題討論)
@河北讀者 李紅旗我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煤礦工作的。那時,每到“五一”,從廠區到井下到處都是創水平奪高產的活動氣氛。我所在的班隊是一支青年突擊隊,每年“五一”更是顯示突擊隊敢打硬拼、特別能戰斗的時候。這天,先是班與班比拼,提出任務目標。各班為了爭先都會提前下井做準備。打眼、裝炮、撤人、拉炮,不等炮煙散凈,大伙就沖上去出碴、打柱、上墚,幫三頂四,井然有序。升井后工會組織礦工家屬在井口為礦工送湯送水。工會還在食堂開設了創高產窗口,到了晚上,為取得好成績的班隊放慶功電影。
@江蘇讀者 徐紅旗2005年“五一”前夕,我因負責單位宣傳工作長期加班加點,身體發出抗議—面癱。住院期間,人事關系所在的基層(站)所工會、農電公司工會、上級公司工會在第一時間派人帶著慰問品趕到醫院看望我。工會領導報請上級黨政負責人協商,緊急選拔了一名正在實習的大學生來協助我工作,最大限度減輕了我的壓力。這是我工作20多年來最難以忘懷的一個勞動節!
@湖北讀者 梁征2003年5月1日,大家都回去過節了,住在工地的我有點失落。同事在我背后拍了一下:“挺無聊吧!我帶你去個地方。”他帶我來到項目食堂,原來,項目領導知道我們幾個得留守在工地上過節,便為我們組織了一場聚餐。沒過多久,糖醋松鼠魚、可樂雞翅、醋溜土豆絲等私房菜端上來了,香氣撲面。沒想到平時穿梭在鋼筋砼之間的建筑人掌起勺來也這么游刃有余,我們圍坐在一起唱歌、做游戲。從那個勞動節以后,我開始慢慢地喜歡上了工地。
@江蘇讀者 戚思權2005年“五一”,廠工會組織勞模包專車赴連云港一日游,讓勞模好好放松一下。我是單位通訊員,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特意寫了一篇《給勞模應有的待遇》投給當地報社,沒想到很快就被刊登了,讓我很激動。廠工會領導也知道了這個消息,他鼓勵我再接再厲,多寫文章為企業宣傳。至今,我還收藏著這張報紙。
@黑龍江讀者 楊帆2020年的勞動節,注定是一個不平常的勞動節。我們單位為駐黑龍江省的中直企業,抗疫復工兩手抓,要求干部帶班值班,手機24小時暢通。假期,我看到了“中國工人”微信公眾號“我和我的勞動獎章”系列推送,每一枚獎章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很受觸動。我也翻箱倒柜找出三枚獎章,準備參加“我和我的勞動獎章”短視頻征集活動。
@山東讀者 尹希東1988年的“五一”,我所在的井下作業隊接到采油指揮部搶修一口重點井的通知,這是一口日產20多噸的油井,石油人都明白這口井的分量。我和兄弟們按照隊上安排,立即搬上設備搶修。不巧的是,剛開工不久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風雨、且不時夾雜著冰雹。我們在暴風雨中連續奮戰了五六個小時,終于完成了搶修任務。回去的路上,雨停了,天晴了,我們坐在解放牌大卡車上,齊聲高唱起了: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
@山東讀者 朱蜀英今年“五一”,我和幾位老石油坐在一起回憶過去,不禁想起自己“五一”假期加班的情景。在石油單位,加班是經常性的,我是做資料解釋工作的,負責油區的資料分析,節日里的資料解釋工作往往是重中之重,必須及時上報,尤其是新井、重點井。那時候孩子小,記不清多少次牽著她的小手往單位趕,有時孩子走不動了就背著她走,直到趕到單位,精心計算數據,并報到相關作業單位,才松口氣。
工人君:感謝大家的分享,在這個勞動者的節日向每一位勞動者致敬。節日快樂!
本期推薦

本刊記者 李雙星
《推開就業“三重門”》
轉眼間,2020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時間就這樣以一種稀疏的密度快速飛了過去。初夏的氣息借助樹木花草漸漸彌漫開來,到處都是新鮮的生命力在勃發。等待了一個春天之后,中國社會也正以接近全速行駛開始全面復工復產。然而,疫情暫時平息之后,重啟經濟依舊困難重重。農民工返崗求職、困難職工就業,以及實體商家難以為繼,諸多不可回避的問題擺在政府和各級工會組織面前。
在復工復產的大潮中,各級工會組織盡其所能為職工提供幫助,力求解決職工的“痛點”。如安徽合肥市常青街道工會計劃為農民臨時工開展技能培訓,上海市總為困難職工及其大學生子女解決就業問題。也有工會積極探索服務職工的新形式,借助網絡直播造勢,幫助職工緩解就業困境。眼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已是并駕齊驅。未來,工會定將恪守竭誠服務職工的承諾,為重振經濟作出貢獻。

本刊記者 馬夢婕
北京勞動者之歌
“五一”前夕,一幀幀面帶微笑的勞動者群像開始在北京上萬塊戶外大屏滾動播放。后來,采訪他們中的一些人,一幅幅視頻畫面中一閃而過的面孔才逐漸清晰起來—
他們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通外科護士郭京,是為北京南沙灘社區奉獻了最好年華的社區書記張驚制,是在武漢奮戰65天的151名北京援鄂醫療隊隊員,是有近20年工作經驗的機器人裝調師張明,是負責地鐵信號系統檢修的楊才勝,是想職工所想的北汽集團工會……他們是鮮活的勞動者個體,更是新時代勞動者的代表。
勞動創造價值,這個價值涉及自身,更關乎他人。通過勞動,人與人相連、心與心相通。當我們明白了勞動的真正涵義,也許多少能從繁重的工作中抬起頭來,瞥見一絲光亮;也許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依舊神色如常。在勞動中成就自我、在勞動中造福社會。我想,這大抵就是勞動者之歌的主旋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