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雙星
楊才勝主要負責地鐵信號系統檢修,用他的話說,信號系統之于地鐵運行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大腦,它是控制地鐵運行的關鍵組成部分。

北京地鐵有多快?信號系統專家楊才勝能拿出一串數據證明這個問題。
就在今年4月,算上京港地鐵4號線,北京已有11條地鐵線路跑進2分間隔,再次刷新最小間隔時間。為了配合疫情防控,降低高峰時段滿載率,北京多條地鐵線開啟“超常超強”模式,為乘客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乘車環境。楊才勝說:“北京地鐵毫無疑問是國際一流水平”。
疫情前,北京地鐵的客流量平均每天超過1000萬人次。如同毛細血管般的地鐵網絡,每天將數以千萬計的人流送達城市的各個角落。此前,楊才勝對這個抽象的數字缺少具象的理解,因為他總是錯過高峰期乘地鐵上下班。直到有一天晚高峰,楊才勝看到黑壓壓的人群不斷地涌入地鐵站口,就像是一條條魚極力溯游在同一條河流里,他才意識到,自己服務的就是如此鮮活的每一個人。
楊才勝主要負責地鐵信號系統檢修,用他的話說,信號系統之于地鐵運行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大腦,它是控制地鐵運行的關鍵組成部分。
從1980年參加工作到現在,他經歷了北京地鐵40年的發展變遷,信號系統已經從原來相對簡單的電路構成,發展為基于通信的信號系統。雖然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在楊才勝看來,地鐵信號系統的首要功能—保證行車和乘客安全并沒有太大變化。
只不過,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地鐵客流量逐漸增加,提高線路運輸能力和加快列車運行速度等成了信號系統需要擔負起的任務。楊才勝的工作就是解決信號系統可能出現的故障和問題,保障地鐵快速順利運行。
每當地鐵線路上出現了難以解決的故障,人們總是會想起楊才勝,他總會用超常規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他也有被困住的時候。當年,北京地鐵5號線正式運營前出現了一個古怪的難題,困擾了他將近5個月之久。
當時,地鐵線路經過的宋家莊、天壇東門、東單、和平里北街四個站點總會不時出現故障,毫無規律可循。每當有站點出現異常的時候,他就會抱著設備抓緊時間跑過去采集數據,可是每每當他到達現場的時候,故障又莫名消失了。終于,在2008年3月20日,他才“逮”到了故障發生時的數據。
不過,破解數據并沒有那么容易。為了更直觀地從采集來的1700萬組電子數據中找出破綻,楊才勝把它們全部打印在一張張A4紙上,從工作室的一端鋪到另一端。那段時間,每天上班他就彎著腰從房間這頭看到那頭,循環往復,如同大海撈針。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覺察到數據中存在不合常理之處:出現故障時數據表現反而相當正常,但是正常運行時的數據表現卻是反常的。他知道反邏輯的現象背后必然隱藏有一個原因,經過推演,他發現故障的根源出現在由繼電器導致的計算機死機上。
基于嚴重擁堵里程比的交通指數計算是指在一定的統計時間內首先通過路段運行速度判斷處于擁堵狀態的路段[10],如城市快速路路段低于20 km/h判定為擁堵;其次分不同道路等級求出擁堵路段長度占到總路段長度的比例,進一步按照不同道路等級的VKT(車公里)進行加權,得到全路網的擁堵里程比例;最后按照一定的數學轉換,計算出全路網交通指數,指數一般取值0~10,數值越高表明越擁堵. 北京、廣州、杭州、武漢等城市采用此種模型方法,但是不同城市根據各自的運行特點,在擁堵路段閾值劃分、擁堵里程比例與指數的轉換關系、指數分級等方面存在不同.
最終,楊才勝指出的故障得到解決后,列車故障率大大降低。根據統計,5號線當時的故障由一天十四五起直線下降到一年一起,其中,他的奇思妙想發揮了很大作用。
楊才勝說,他處理的問題對于每個乘客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對于每天承擔著數以千萬計人次的大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來說,一個延誤運行30秒的列車小故障,可能就會演變成一場局部混亂。在人員快速流動的超大城市中,一個小故障的后坐力是不可預測的。
楊才勝說,他處理的問題對于每個乘客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對于每天承擔著數以千萬計人次的大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來說,一個延誤運行30秒的列車小故障,可能就會演變成一場局部混亂。
在北京現有的地鐵線路中,10號線可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幾乎每一條地鐵線都跟它有相接的站點,所以,10號線也是所有線路中客流量最大的一條地鐵線。換句話說,如果10號線出現了一個故障,那么可能造成整個北京市地鐵網絡的混亂。
2013年,10號線列車的板卡發生故障,當時外國廠家已經不再提供保修服務,而替換的板卡儲備又即將耗盡,如果故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那么很可能10號線列車將會一輛輛被迫停用。于是,這個棘手的問題又交到了楊才勝手里。
楊才勝從網絡上找到板卡元器件各種電路的典型構造,拼接在一起,按照設計圖進行維修。但是,他必須要保證修過的板卡的內在程序安全系數沒有降低。
憑著多年來積攢的焊接經驗,楊才勝一步步克服困難,順利地把兩塊芯片摘下并在電腦上比對成功。
盡管如此,10號線還是傳來了扣車的消息。彼時,楊才勝正拿著維修好的板卡在列車上做最后一步測試,還沒等到測試完成,他就得知有一輛車被扣下了。作為一名檢修人員,他感到非常遺憾,如果他的動作再快一點,就不會被扣車。不過,也因為楊才勝掌握了維修板卡的關鍵要領,此后再也沒出現過扣車。
憑借多年來在地鐵信號系統領域屢破難題的高超技術,楊才勝于2015年成為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內第一位中華技能大獎的入選者。此后,他帶領創新工作室和徒弟,不斷研發出新成果,廣泛運用到北京地鐵運營中。
從2016年開始,54歲的楊才勝明顯覺得自己變老了,為了能讓自己幾十年來攢下的技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開始有心地帶徒弟。到現在,他已經帶出了20多名徒弟,有的已經成為公司的部門領導,有的成為能獨擋一面的技能人才。
幾年前,楊才勝和徒弟們達成了一個默契的約定。每到臨春節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徒弟們都會聚集到他的工作室,每人帶一道菜,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聚餐。楊才勝說,當徒弟們擠在一起,把屋子變得滿滿當當時,是他最滿足的一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