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新
卵巢是女性必不可少的生殖與內分泌器官,沒有卵巢女性就失去了靚麗,沒有卵巢就不能繁衍后代。卵巢每個月有一顆卵細胞生長發育、成熟排出,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成熟卵子維持著孕育后代的功能。隨著卵泡的發育而產生的雌激素(也叫女性激素)維持著女性從少女時代的生長發育與成熟,到育齡期的生育能力以及健康美麗。當卵巢里卵細胞排完,女性就出現了絕經,也就沒有了生育能力。因為沒有卵細胞的發育,雌激素嚴重缺乏,女性靚麗與健康將受到威脅。更年期癥狀隨之出現,各種慢性病患病率也會明顯增高,影響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質量。
中國女性平均絕經年齡為49歲,如果由于疾病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導致女性在40歲前絕經,則被稱為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也稱卵巢功能早衰,將嚴重影響女性的生育能力與生活質量,早死的風險也明顯增高。我國每年有400多萬新發癌癥患者,女性約占一半,50%—60%為兒童和育齡期女性。癌癥放化療會導致卵巢功能徹底衰退,高達70%甚至100%的患者經過癌癥治療后不能生育,同時各種慢性病的風險也明顯增高。這給家庭造成了極大的痛苦,給社會增加了極大的醫療負擔。目前很多癌癥患者治療后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但癌癥治療在挽救她們生命的同時,也導致了她們生育力的喪失。這是目前國際醫療界面臨的難題,如果能在治療癌癥的同時,保護她們的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可以說是賦予了這些不幸的患者第二次生命,讓她們看到黑暗隧道盡頭的一束光。
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是一個比癌癥還難治的疾病。癌癥患者通過各種先進的治療手段,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但卵巢功能一旦衰退,沒有了卵細胞,任何治療也難逆轉。放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滅了卵細胞,卵細胞數目有限,被殺滅完了就沒有了。現在生殖力保護手段,包括體外激活也好、干細胞共培養也好,只可能幫助到還有卵細胞的病人,很難把已經衰退的卵巢功能逆轉過來。因此對癌癥患者放化療前的卵巢功能與生育力的保護,對預防卵巢早衰至關重要。
北京婦產醫院由首任院長林巧稚教授設計,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婦產專科醫院。2002年阮祥燕教授負責創建了國內首個婦科內分泌專科,目前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婦科內分泌專科。卵巢功能早衰作為國際醫學難題及疑難疾病,中國患者最后一站尋求的是到北京婦產醫院婦科內分泌科就診。在阮祥燕教授專家門診就診的卵巢功能早衰患者比例高達20%,其中50%以上的患者是因癌癥放化療或骨髓移植導致的。很多人是為尋求生育而來,但是看著她們滿懷希望而來卻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最終失望甚至痛哭而歸,阮祥燕教授常常感到揪心的痛。為此,阮祥燕先后四次走出國門,去尋求新的技術,希望為這些不幸的患者帶來一束光。
2005年至2006年,在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項目支持下,阮祥燕教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在導師的指導下提升婦科內分泌及研究基礎。在不到一年的訪問學習期間完成了三項科研項目,得到了導師的高度評價。
2010年、2012年、2014年在北京市優秀人才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支持下,阮祥燕教授先后三次赴德國圖賓根大學、波恩大學、科隆大學等訪問,每次停留三個月。作為科主任的她,出國不僅僅是滿足于做完項目實驗,更重要的是利用難得的機會全面了解這些國外大學醫院的實驗室管理、臨床新技術與教學。她每次赴德國都只停留三個月的時間,卻完成了一個博士三年都可能完成不了的工作。沒有休過周末及節假日,每晚加班到10點多,總是希望將一天當作十天來用。阮祥燕教授進行激素與乳腺癌風險的研究,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研究了3種雌激素和12種孕激素在不同乳腺癌細胞系不同濃度下對乳腺癌細胞增殖的影響。因為常常夜以繼日地進行幾十種藥物濃度的配制,在96孔板中反復精準加樣,本該眼花的年齡,結果三個月后眼睛近視度數加深,從300度加深到500多度。她在離開德國趕往機場前的幾個小時還趕到實驗室,將記錄了厚厚兩大本的實驗記錄以及處理的數據交給導師團隊。這些行動感動了導師團隊,當時的導師在她訪學結束時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阮教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學者,有非常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型科學思維,對科學抱有極大的熱愛和激情。”

阮祥燕,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卵巢組織凍存庫負責人,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及國際絕經學會委員,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中國婦科內分泌學分會主席,中德婦產科學會中方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絕經學組及婦科內分泌學組委員,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生育力保護與保存專業委員會主委,全國女性卵巢保護與抗衰促進工程專家委員會主委,北京婦產學會內分泌分會主委。熱心于中國婦女的健康教育,多次應邀參加人民網、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電視臺, 新華大健康等媒體的健康教育講座及全國婦女保健醫師的培訓活動。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婦女都能享受到世界前沿的醫療服務,她的時間都奉獻給了患者。
“德國人是規律上下班的,他們不可能像我這樣不分日夜地工作。即使如此,我仍然抓住一切機會去了解更多的新技術。”阮教授講到第一次接觸到卵巢組織凍存時的情景,“一天我去生殖保護中心問是否有手術,中心主任告訴我今天有一臺卵巢活檢術。我想國內很多醫生不屑于看如此簡單的小手術,但我想知道德國的卵巢活檢是否和中國不一樣,所以我決定去看個究竟。”謙虛勤勉的阮祥燕教授真的發現了這個小手術蘊藏的大“奧秘”,原來是在為一個18歲患乳腺癌的女孩做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做完后接著在腹腔鏡下做卵巢組織活檢術。專家為女孩切取雙側卵巢各1/2,取下的卵巢組織放在一種特殊的液體中隨后放入特制的轉運箱內,它將會在24小時內被送到位于波恩的卵巢組織凍存中心。中心主任說:“這女孩還沒有結婚,將來全身放化療會破壞她的卵巢功能,導致卵巢功能早衰。在放化療前我們取部分卵巢組織冷凍保存起來,待放化療結束,我們將凍存的卵巢組織復蘇再移植到患者體內。這樣既可以恢復她的生育能力,也可以恢復她的卵巢內分泌功能。”“當時我想,中國人這么重視傳宗接代,此項技術目前在中國還是空白,如果能將此技術引進國內,將造福千秋萬代。”

阮祥燕教授(中)與繆克教授(右)討論卵巢組織凍存
然而激動的心情很快就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把這樣一個項目引回國內談何容易,將會面對多么大的困難,醫院能支持嗎?有場地嗎?儀器設備怎么辦?錢從哪兒來?這個項目雖然是德國的臨床常規,但中國還沒有,就需要做研究,從研究到臨床常規又將需要多少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你和團隊是不被別人認可的。”回國后的阮祥燕教授思忖良久,她為難了,猶豫了,她想自己目前已經是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必還去為了一個看不到盡頭的項目去苦苦奮斗呢?實際上在中國每年有數百萬卵巢早衰患者,如果有德國的這項技術,將會挽救她們的卵巢功能與生育能力,為她們帶來生的希望。患者的需求就是醫生的動力,這種使命感促使她不能停下來,她日夜忙碌準備材料向醫院匯報。阮教授的愛人看她日夜拼搏怕她累垮了身體就提醒道,復旦大學某年輕海歸博士因為過度操勞,患乳腺癌英年早逝,要她多注意休息。這位博士生前寫了七十多篇感人至深的癌癥日記,在得知乳腺癌骨轉移需要放療而這會造成卵巢功能損傷時,還想再要一個孩子的她記錄了這樣一段話:雖然世間女人們都在豐胸塑乳,絕少在乎卵巢這個零件。我真的從來不在意乳房去留,我在乎卵巢這個深埋在我體內的女性性征……這段日記觸動了阮教授的心,作為一位婦科內分泌專家,有責任為保護女性的卵巢與生育能力而努力。
阮祥燕教授決定向醫院做匯報。“匯報的時候我有一張幻燈片是一個車往山坡上爬,意思是希望這次會議能夠立項,成為一次里程碑式的會議。當時盡管有的院領導也有異議,但時任院長曹連元教授還是決定在北京婦產醫院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建立卵巢組織凍存庫。選址很不容易,因為卵巢組織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周圍不能有有害、有毒物質。多輪論證后,地址算是選定了。但中國的工程師沒有人見過卵巢庫,怎么建呢?只有請國際專家一起討論。2012年在國家外國專家局、北京市外國專家局項目支持下,邀請到國際專家一起充分論證,2012年4月與德國專家簽訂了生育力保護合作項目協議,終于成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卵巢組織凍存庫,《人民日報》對此進行了報道。但怎么具體實施呢?如果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滿盤皆輸。”
2012年,阮祥燕教授再次到德國圖賓根大學婦產醫院訪學,其間她自費來到海德堡大學婦產醫院了解卵子體外成熟凍存技術,隨后到波恩的歐洲核心卵巢組織凍存庫了解卵巢組織凍存情況。2014年,阮祥燕教授通過中國衛生部和德國衛生部合作的人才培養項目以英語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再次赴德學習,其間再次自費到歐洲最大的卵巢組織中心凍存庫學習各項操作技術和規范,此次學習她掌握了卵巢組織凍存全部核心技術,2014年11月圓滿完成學習任務按期回國。此后,又多次派出年輕的團隊去學習培訓。
2015年1月,阮祥燕教授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的40天內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準備。又請德國專家到北京婦產醫院對卵巢組織凍存庫進行質量認證,對團隊進行現場培訓。一切檢測合格后,醫院倫理委員會、新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共同批準了此項目的臨床試驗。2015年1月15日北京婦產醫院卵巢組織凍存庫正式啟動了第一例卵巢組織凍存的臨床凍存。2016年9月9日,阮祥燕團隊將首例凍存卵巢組織進行復蘇,成功地移回到患者體內,這標志著此項技術在中國的成功,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患者卵巢組織移植后3個月,卵巢功能恢復正常,這宣布了中國首例凍存卵巢組織移植成功。當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的記者采訪時,患者激動地說:“我覺得移回的不僅僅是卵巢,是個小太陽,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時至今日距這位患者的卵巢移植已有3年,功能一直正常,相關報道發表在了國際絕經學會的官方期刊上。阮祥燕團隊經過8年的披荊斬棘,2018年11月,卵巢組織凍存移植技術相關項目被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為“重點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標志著我國人卵巢組織凍存移植技術在北京婦產醫院已經成為保護女性生育力與卵巢內分泌功能的臨床常規。
目前,北京婦產醫院阮祥燕團隊卵巢組織凍存庫已經凍存卵巢組織300多例,已移植10例,全部成功,達國際領先水平。阮祥燕教授也因為杰出的貢獻,入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2018年度科學中國人”“敬佑生命·2017榮耀醫者專科精英獎”“中國女醫師協會終身成就獎——五洲女子科技獎”“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獎”以及“2019年健康衛士——致敬人物獎”。
2014年,因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阮祥燕教授當選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在2018年獲得連任。2016年,阮祥燕教授牽頭創立了“國際婦科內分泌學會中國婦科內分泌學分會”并被推選為主席。這說明阮祥燕教授的學術水平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充分肯定。
阮祥燕教授常說,人生是一條跑道,不能半途而廢。在她的醫學事業藍圖中還有更宏偉的計劃等待去踐行。目前,在北京婦產醫院接受卵巢組織凍存移植新技術培訓的醫院已達200多家,但是享受卵巢組織凍存生育力保護醫療服務的醫院僅限于北京地區部分醫院。阮祥燕教授相信,隨著需求的增大、交通的便捷、冷鏈運輸的發達及政策的支持,這項技術可以在全國開展,有需求的患者在家鄉就可以享受到國際前沿的卵巢組織凍存技術。希望這項技術能成為年輕患者黑暗隧道盡頭的一束光!

凍存、復蘇后的卵巢組織的活卵泡數,每一個亮點就是一個潛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