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容,李成洪,羅敏,楊飛云
(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養豬科學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重慶 榮昌 402460)

2019 年針對生豬生產和豬肉價格出現的波動,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穩價保供政策舉措,從用地、金融、技術、運輸等多方面支持生豬養殖生產活動,我國生豬產能開始逐步恢復,但形勢依然比較嚴峻。面對當前的局勢,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生豬穩產保供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本文就我國生豬產業現狀、生豬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恢復生豬產能的對策與建議作一綜述,以期推動我國生豬產能的恢復。
1.1 基本概況 2019 年,在非洲豬瘟、豬周期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生豬存欄量、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均出現明顯下跌。2019 年生豬存欄31 041 萬頭、出欄54 419 萬頭,豬肉產量4 255 萬噸,較2018年分別下降27.5%、21.6%與21.3%。
1.2 生豬產品價格形勢 由于我國多省相繼出現非洲豬瘟疫情,各地生豬產業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生豬存欄大規模下降導致供需失衡,生豬產品價格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
1.3 生豬整體生產水平 我國雖然是生豬養殖大國,卻不是強國,并且與世界先進生豬產業水平有較大差距,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較落后,我國育肥豬的整體養殖水平與世界養殖強國還存在較大差距。
2.1 規模養殖比重低、標準化水平不高 我國養殖模式主要分為散養和規模養殖。散養模式仍占較大比重,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養殖效率低、豬肉質量安全難以保障,并加重環境污染,成為制約我國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2 我國養豬業設施裝備水平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家畜養殖裝備研究基礎薄弱,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高,配套性差,養殖機械的適用性和可靠性較低,核心部件和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大大增加了硬件設施成本投入且回收期長,而核心養殖設備尤其是作業機器人嚴重缺乏,導致畜牧業綜合生產力較低,養殖成本居高不下。
2.3 種豬數量下滑嚴重,種源緊缺 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許多種豬場乃至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地方豬資源保種場的生豬淘汰非常嚴重,我國種豬數量大幅下降,不僅影響當前的養豬生產,而且生豬種質資源也面臨群體滅絕的威脅。
2.4 重大疫病防控形勢嚴峻 一直以來我國養豬業應對疫情的整體能力偏弱,而近年來,我國生豬疫病流行狀況非常復雜,病種多,病原復雜,豬流感、豬藍耳病、口蹄疫、非洲豬瘟以及仔豬腹瀉等各類重大疫病在我國一些地方時有發生,防控形勢十分嚴峻。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一方面,會造成大量豬只死亡和個體生產性能下降,使產能下降,養殖戶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失去養殖積極性,另一方面,會使消費者產生恐慌、豬肉價格上漲而減少豬肉消費意愿。
2.5 生態環境對生豬產業發展的制約日益突出 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以及新環保稅法的相繼實施,生豬養殖環境保護制度更加嚴格,客觀上提高了養殖業的準入門檻,也大大提高了規模養殖場的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
2.6 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基層養殖技術薄弱 隨著現代畜牧業向標準化、集約化、無害化、資源化發展,對養殖技術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掌握畜牧養殖技術的基層人員不足,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嚴重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3.1 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養殖,促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 根據“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監管常態化”六個現代化養殖要求,大力推進生豬養殖場標準化建設,鞏固提升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豬生產、環境控制、動物防疫、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環節標準化改造和設備更新,采用節水、節能、節料養殖工藝和干清糞、微生物發酵等實用技術,加強規模養殖場精細化管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智能化養豬,推廣標準化、規范化飼養,推廣精準配方體系,提高飼料利用率,畜禽糞污的集中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提升生豬生態養殖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3.2 加強種豬良繁體系建設,確保種源供給 要實現生豬產能恢復增長,必須加快能繁母豬的選育和生產。在當前種源緊缺的形勢下,采取最嚴格有效的防護措施保護種源,重點保護種豬場和規模養殖場(戶)的種公豬、種母豬和后備豬;提高后備豬選留率和利用率;加大肉豬種用數量,彌補種豬缺口;嚴格規范種豬引種和調運,采用安全優良公豬精液,并提高人工授精覆蓋率,加強引種監測,降低引種風險;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只成活率。在控制疫情的同時加強我國優良種豬和地方豬種的保種與利用,對健康豬種進行篩選,堅持活體保種與遺傳材料保存相結合,通過胚胎保存、精液保存、卵細胞保存等冷凍保存方式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工作。以引進為輔、自主育種為主,推進我國種豬良繁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畜禽遺傳資源動態監測和保種體系,加強種豬性能測定,并通過對地方品種的肉質、繁殖、抗性等特征特性的研究,挖掘優異基因,培育優質、高繁、抗性等特色鮮明的專門化品系,提升生豬種業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對國外種豬的依賴度。
3.3 加強生物防控體系建設,提升生物防控水平 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圍繞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三要素開展,其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合理地進行豬場選址與布局,給豬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并加強豬場出入口管理,豬場污物無害化處理,做好生產區消毒。另外,還需從販運、屠宰等途徑加強生物安全防控。
3.4 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開展非洲豬瘟疫苗研制和相關藥物研發 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風險。嚴格按照動物疫病防治的有關規定,加強生豬疫病防治工作,建立科學的免疫計劃,適時注射豬瘟、口蹄疫、藍耳病等疫苗。
3.5 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大力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 合理搭配飼料原料,開發利用非常規飼料資源,加快發展酶制劑、微生物制劑、植物提取物等綠色飼料添加劑,應用新飼料資源和生物飼料新產品,推動飼料加工工藝與動物營養技術融合,完善豬營養需要、飼料原料營養價值等基礎數據庫,推廣合成氨基酸應用技術、飼料精準配方技術和精細化管理技術,提高飼料轉化率,減少糞污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糞污治理要從源頭減量著手,嚴格執行清潔生產要求,規范養殖場清糞工藝方式,采用干清糞工藝代替水沖糞清糞工藝,配套節能飲水器,采用科學有效的飼養方法減少污染物總量。
樹立“以地定養、農牧一體”的現代發展理念,根據區域范圍內畜禽糞污的土地消納能力,合理規劃養殖場地和養殖規模,推行“微生物+”現代生態養殖模式,推廣豬-沼-果種養結合模式,堅持種養平衡,種植配套養殖場,堅持環境優先,強化糞污綜合治理,糞肥就近利用。科學評估,統一劃定畜禽規模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大型規模養殖場推行工業化治污,實行強制達標排放;中小適度規模養殖場推行防治模式,保護養分平衡和維護生態平衡。結合生豬區域分布、養殖量和糞污集中處理效率,培育糞污有機肥生產企業,推進規模養殖場糞便污水治理設施改造升級,推進糞污治理技術產業化,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3.6 推進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提高科學飼養水平 針對當前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以推動現代畜牧業健康高效發展。利用政府補貼,加強基層畜牧獸醫站設備設施基礎建設,增強疫病檢測能力;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站的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充實基層畜牧獸醫隊伍,加大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服務水平;擴大農技推廣隊伍,邀請行業精英、科研院所專家等通過技術培訓會、現場指導以及網絡技術咨詢等方式服務養殖戶,提高養殖戶養殖水平,及時為養殖戶解決生產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