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薯5號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播種期和收獲期對地膜覆蓋栽培的春馬鈴薯的產量及效益的影響。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播種期越早,帶來的產量和效益就越高;由于收獲期不同,銷售價格不同,因而收獲期越早,馬鈴薯價格越高,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越好。
關鍵詞:馬鈴薯;播種期;收獲期;效益
馬鈴薯是僅次于玉米、小麥和稻谷的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主要分春秋兩季種植,是一種常見的蔬菜鮮食,因而其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很高。能夠影響馬鈴薯產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播種期和收獲期,傳統的春馬鈴薯在一月份或二月份播種,五月份收獲。如果使用地膜覆蓋,就可以實現提早播種、提前收獲,能夠在市場的空檔期搶占先機,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因而本文中,筆者為了進一步明確地膜覆蓋栽培春馬鈴薯能夠帶來最高經濟效益的播種時間和收獲時間,開展了相關研究,并通過對兩種因素的控制變量分析,得出了最佳的收獲時間和播種時間,從而保證春馬鈴薯種植的最大經濟效益。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本次實驗作為研究材料的馬鈴薯品種為中薯五號。
這次實驗采用免耕和稻草地膜覆蓋栽培方式,稻草在播種時方便收獲,并容易秸稈還田。實驗共設六個播種期和兩個收獲期。播種期為2018年12月7日、22日、2019年1月6日、21日、2月5日、20日,每一個播種期的間隔為15天;收獲期為2019年4月25日和5月10日,4月25日收獲全部六個播種期播種的一部分,5月10日則收獲后三個播種期的一部分。
其中,每一期的播種面積20㎡,種植密度11.6萬株/hm2。收獲時每個處理都取三個點測試產量,每個點5m2,將其折算成單位產量。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不同播種期對春馬鈴薯長勢的影響
在本次的實驗中(圖一),我們可以看出:馬鈴薯播種的越早就越早出苗,但是中間間隔的時間也就越長。例如,12月7日播種的馬鈴薯經過69天才出苗,而2月20日種植的馬鈴薯僅過16天就出苗。這個現象大概率與溫度以及馬鈴薯的休眠期有關,因為2月20日播種時,馬鈴薯已經長出了很多小芽,說明已經度過了休眠期。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現象,4月25日進行第一次收獲時,12月7日種植的馬鈴薯葉老色黃、主莖平伏,呈現成熟的狀態;12月22日播種的馬鈴薯也在成熟;1月6日播種的馬鈴薯主莖仍然挺立,只有葉色剛開始退淡;1月21日及以后播種的后三期馬鈴薯仍然處于茂盛的成長狀態。而在5月10日對后三期馬鈴薯進行收獲時,只有2月20日的仍然處于茂盛成長階段,其他兩期都已完全成熟。
(二)不同播種期和收獲期對結薯性狀影響
根據圖二,我們可以了解到播種機和收獲期對于馬鈴薯薯塊大小的影響都十分明顯,播種期越早、收獲期越晚,即馬鈴薯生長時間越長,馬鈴薯薯塊中大塊和中塊的比例就越高,平均重量也越高。
同時,單株馬鈴薯結薯的個數和播種期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大多處于3到4個之間,呈現不規則變化狀態,這就說明馬鈴薯單株結薯的個數在生長初期就已基本確定,與生長期長短沒有關系。僅僅只有薯塊的大小和生長期之間有正相關關系。圖二中表現出的5月10日收獲的三期馬鈴薯與4月25日相比,單株結薯數均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4月25日收獲時,某些塊頭太小的馬鈴薯沒有計算在內,而在5月10日收獲時,這些較小的馬鈴薯則已膨脹為較大的商品薯。
(三)不同播種期和收獲期對春馬鈴薯產量影響
從圖三中我們可以看出,春馬鈴薯的播種期越早,其最后收獲的產量越高。例如在4月25日收獲第一期時,12月7日播種的馬鈴薯的產量已經達到34.11t/hm2,隨著播種期的向后推遲,各個處理區的產量下降很快,最晚2月20日播種的馬鈴薯產量僅為7.92t/m2,還不如第一期的1/4。而且12月7日播種的馬鈴薯的產量與后三期的差距都十分明顯,而前三期之間的差距則相對較小。
5月10日收獲時,后三期的產量相比于4月25日收獲時均有明顯提高,說明收獲期對于產量的影響較為明顯,收獲的越晚,收獲的產量就越高。例如,1月21日播種的處理區的產量,5月10日收收獲的比4月25日收獲的要高61.3%;2月5日和2月20日播種的馬鈴薯,收獲時產量增幅更是超過了100%,分別是122%和108%。
(四)不同播種期和收獲期對春馬鈴薯種植經濟效益影響
圖三的數據顯示,播種期和收獲期都能對春馬鈴薯的產量產生明顯的影響,進而影響其經濟效益。通過上述的實驗結果表明,在所設計的播種時間范圍內,更早的播種時間可以帶來更高的產量和更好地經濟效益。
同時,馬鈴薯不同時間的收獲,對于其上市價格也有較大的影響,也能夠影響其經濟效益。越早上市的馬鈴薯,其收獲成本較低,并且能夠擁有較高的市場價格。
在圖三中,2019年4月25日,馬鈴薯的銷售價格為3元/kg,而5月10日再為1.8元/kg,價格相差40%。因此,雖然5月10日產量增加較多,但是由于價格下降的影響,去掉成本之后,產值反而下降了5.1萬元/hm2。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收獲期對于價格的影響較大,超過了其對產量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的種植效益。
三、研究小結與結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不同的播種期對于馬鈴薯的產量以及種植效益都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越早的播種期,可以帶來越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雖然此次研究實驗將播種期設置在12月7日至次年2月20日,但是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可以考慮適當的將播種期提前。雖然播種早也需要更長的出苗時間,但也更利于馬鈴薯打破休眠期,提前生根發芽,進入旺盛的生長階段,也能夠保證馬鈴薯早熟增產增收。
另外,收獲期也能夠對馬鈴薯的產量及效益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收獲期對馬鈴薯的價格的影響比對產量的影響更大。例如1月21日播種的馬鈴薯,在4月25日收獲的比在5月10日收獲的更多,而2月5日和2月20日播種的馬鈴薯,則是在5月10日收獲的更多,也就是說,5月10日收獲的馬鈴薯雖然產量倍增,但經濟效益卻不如4月25日收獲的多。這就說明正常播種期內,早收獲比晚收獲的效益更好;如果播種期較晚,可以適當延長收獲期提高產量,但是對于經濟效益的提高不明顯。
所以,如何確定合適的收獲期,要以產量和銷售價格的成績最大為依據,保障能夠獲取最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兼顧后期茬口。生產上要綜合考慮當地市場的行情,并結合馬鈴薯的播種時間來確定最佳的收獲時間,在能夠保證一定產量的基礎上,提前收獲。
根據以往種植馬鈴薯的經驗,如果馬鈴薯播種太早,很容易使馬鈴薯運動遭到凍害,反而會推遲成熟、降低馬鈴薯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將播種期控制在12月20日到次年的1月10日之間。這段時間的氣溫可以降低馬鈴薯遭到凍害的概率,可以促進馬鈴薯早熟增產,提高經濟效益。
所以,綜上所述,在采用地膜覆蓋春馬鈴薯栽培的條件下,播種期適合安排在12月下旬前后,收獲期咋宜安排在4月下旬,宜早不宜遲。
參考文獻:
[1]張小蘭,劉曉津,賴玉嫦,等.不同播期對惠東冬種馬鈴薯農藝經濟性狀和病害發生的影響[J].熱帶作物學報,2015,36(11):1926-1931.
[2]魯文娟,葉巍,丁建國,等.“中薯5號”馬鈴薯品種特征特性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2):140-141.
[3]黃洪明,吳美娟,徐志福,等.馬鈴薯稻田免耕覆蓋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08,49(2):189-191.
作者簡介;徐海林(1978-7)男,漢族,云南騰沖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