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宏
摘 要:水稻作為我國農業主要農作物之一,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食物,而水稻產量和質量,會對農民經濟收益產生直接影響,據目前水稻栽培現狀可看出,因長時間遭受病蟲害影響,導致我國水稻產量有下降風險?;诖?,文章主要針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運用進行研究,確保水稻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進而提高我國水稻產量。
關鍵詞:農藥減量增產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運用途徑
伴隨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環保意識也在此背景下不斷加強,因此綠色農業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水稻種植過程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通過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優化現有的農藥組合,不僅能在預防水稻病蟲害的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還能有效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但就目前水稻種植現狀可看出,存有嚴重的亂用農藥現象。因此,針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運用,展開以下分析。
一、農藥用量過多引發的問題
(一)會對農藥資源造成浪費
由于農民知識水平較低,所以大部分農民在遇到水稻病蟲害問題時,會認為農藥使用量越多,就對水稻生長越好,越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蟲害問題。基于此,很多農民為有效防治病蟲害問題,對水稻產量造成的影響,會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噴灑大量農藥,雖然農藥的噴灑能在一定層次上起到防治效果,但也為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帶來了全新挑戰。比如:鳥類和蛙類,可以有效消滅水稻中正常生長的害蟲,但也會因為農藥的過量使用,在消滅害蟲的同時消滅害蟲的天敵,從而無法起到生物防治的效果,不僅沒能發揮農藥作用,還導致農藥資源出現大量浪費現象。
(二)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現如今,大部分農民只是掌握了水稻種植方法,但卻沒有掌握農藥的使用方法,導致農藥的過量使用,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其原因是農藥過量使用,會讓水稻中殘留的剩余農藥,進入到人體體內,從而對人體機能或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比如:常見的有機磷農藥,該農藥就具備較強的毒性,若是農民沒有合理掌握該農藥的用法用量,就會導致該農藥進入人體內,通過抑制體內膽堿酯酶活性,致使農民出現農藥中毒現象。
(三)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期間,若是大量使用農藥,會讓地面和空氣中含有大量農藥,當空氣中的農藥顆粒,受到氣流作用的影響還會出現擴散現象,并且地面上的農藥殘留也會伴隨雨水的降臨,逐漸流入到江、河、湖、海等地區,導致水體遭受到嚴重污染,最終針對人們賴以生活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農民在農業生產期間,除了要注重農業產量和質量以外,還要對農藥使用加大重視,通過合理把控農藥使用量,確保我國生態平衡發展,進而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二、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運用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途徑
基于農藥用量過多引發的問題為依據,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運用途徑,展開較為深入的分析,其內容包含:從農藥種類選擇入手,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從病蟲害的監測入手,提高病蟲害監測力度;從研究防治技術入手,運用化學防治的技術等。
(一)從農藥種類選擇入手,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
在水稻種植期間,只有農民科學選擇農藥種類,才能保證水稻病蟲害問題得到有效防治,也就是說,只有實現對癥下藥,才能發揮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優勢。因此,農民在選擇農藥種類時,應當盡可能選擇使用低毒性和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并在噴灑農藥期間,充分掌握農藥的使用劑量、次數以及施藥時間等,避免因農藥使用失誤等問題,對水稻產量造成的影響。同時,在對水稻病蟲害開始施藥之前,還需要針對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加大檢查,從而根據分析結果選擇適宜的藥劑種類。此外,伴隨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民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對水稻病蟲害問題進行防治,比如:可以運用數據模型模擬農藥噴灑效果,進而提高農藥的使用效果和減少農藥使用頻率,確保水稻能在良好環境內生產發育。
(二)從病蟲害的監測入手,提高病蟲害監測力度
農民應當針對水稻病蟲害問題加大監測力度,并且還要保證水稻病蟲害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真實性,然后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創設防治措施和標準,從而針對水稻病蟲害進行防治。與此同時,還要針對容易出現病蟲害的水稻區域提高重視程度,并聯合當地生物防控平臺與相關部門,一同針對該區域展開監測,促使病蟲害監測力度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創建水稻病蟲害監測平臺的方式,讓農民把每日監測結果上傳到平臺中,再以數據共享的方式,為水稻防蟲害防治措施的進一步確定,提供相關數據參考和依據。
(三)從研究防治技術入手,運用化學防治的技術
農民若是一直以農藥使用進行防治病蟲害,雖然能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但也需要對化學防治技術加大研究,通過深入研究、創新化學防治技術的方式,合理運用低毒和高效的化學農藥對此進行防治。比如,在水稻種植期間,農民可以合理運用高效環保的試劑,逐漸替代傳統污染性較強的農藥防治方式,但在此過程中,需要保證化學農藥試劑能向高效、低毒方面發展,從而降低水稻中存有的農藥殘留量,目前常用的試劑包含短穩桿菌和苦參堿等。與此同時,應當遵循高效、環保的原則,進行研發出新的農藥品種,進而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頻率,針對已經開發的試劑,需要對此加大推廣力度,促使新試劑能夠逐漸替代傳統高污染的化學農藥。此外,針對藥物實現浸種的方式,也能有效減少水稻中存有的農藥用量,并且還會從根本上殺死病蟲卵,確保病蟲害問題得到有效防治。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運用農藥減量增產技術,不僅能有效防控水稻的病蟲害,還能提高水稻的整體產量和質量,對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在掌握農藥用量過多引發的問題基礎上,提出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運用途徑,從而有效保障水稻生產效益,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謝海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江西農業,2018,(10):1.
[2]王飛釗.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15):46-47.
[3]肖大波.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8,24(1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