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我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希望中國既加強自身生態文明建設,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又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呵護好全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2020年1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提出。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完善制度與增加投入并舉,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從實際出發、在探索中前進,形成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p>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十三屆全國政協第31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強調。
“我們要以解決制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為重點,加快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和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在堅持鞏固、完善發展、遵守執行生態文明制度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2020年1月12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
“堅決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p>
—2020年1月13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出席省兩會代表、委員“講課”時指出。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2020年1月14日,省長馬興瑞在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
數字
99.6%
截至2019年12月12日,除長江經濟帶外,全年全國其他地區應完成縣級及以上水源地3626個環境問題清理整治。其中3611個問題已完成整治,15個問題正在整治,完成率達99.6%,超過序時進度要求。廣東、遼寧、廣西等地基本完成任務。
14364個
東江流域已全面實行雙總河長制,設立五級河長4.7萬名,湖長172名。2019年1—11月,東江流域五級河長累計巡河約7.4萬次,總計發現問題14364個,已整改13919個,問題整改率達97%。流域內還涌現出一批企業河長、巾幗河長、河小青、跨界河湖“護河志愿者”等“民間河長”,積極參與治水護河。
7.91萬噸
2019年12月18日,中國海關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9”專項第三輪集中行動打響,天津、廈門、大連、南京、寧波、青島、廣州、深圳、汕頭、黃埔等10個直屬海關一舉端掉走私犯罪團伙20個,查證走私廢礦渣、廢塑料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涉案貨物7.91萬噸。
100億立方米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將超過100億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氣年產量超過200億立方米。
5000萬份
目前,外賣垃圾已成為城市環境污染的一大源頭。以平均一個外賣產生餐廚垃圾50克(相當于一個雞蛋的重量)計算,各大平臺一天5000萬份訂單的垃圾總量約為2500噸,大約需要250輛中型貨車才能裝下。
3179.65平方公里
2019年1—9月,肇慶城區空氣質量改善排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的第18位;肇慶12個省考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劣Ⅴ類水體比例為0,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在全國337個城市中,肇慶水環境質量排行第17名。肇慶還劃定3179.65平方公里為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1.34%。在礦產資源開采方面,肇慶停止開采相關黃金礦產、銅鉬礦產項目。
事件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2019年12月18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研究生院將采取“1+X”的聯合培養模式,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為基礎,整合部系統各相關單位的優勢教育資源和培養平臺,大規模培養可快速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主戰場的特色型專業人才,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力支撐。
《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發布
2019年12月18日,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等聯合發布《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提出,實現全面遏制土地退化目標具有長期性。我國已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擴展的態勢。但是,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呈現出波動性特征,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仍高于10%。防治土地荒漠化是重大的生態工程,更是重大的社會工程,全面遏制土地荒漠化擴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正式授牌,其中環境類有2家
12月19日,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系列啟動會在廣州舉行,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正式授牌。其中2家為環境類,分別是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和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這批實驗室布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建設期為3年。
廣東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發布
近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和自然資源廳聯合發布《廣東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9個地塊被列入名錄。本次名錄公布的地塊均位于廣州,包括廣東煤炭地質局嘉禾基地大院地塊、廣州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一期地塊等9個地塊,其中面積最大的達18萬平方米。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達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報告確定的風險管控、修復目標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塊,將可移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
年出欄5000頭以下豬場無需辦理環評審批
近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生豬規模養殖環評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超過96% 的生豬養殖項目(年出欄量5000 頭以下的生豬養殖項目)在線填寫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無需辦理環評審批;對年出欄量5000 頭及以上的生豬養殖項目,探索開展環評告知承諾制改革試點,建設單位在開工建設前,將簽署的告知承諾書及環境影響報告書等要件報送環評審批部門,環評審批部門在收到告知承諾書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等要件后,可不經評估、審查直接做出審批決定,并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廣東首次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
近日,群眾反映在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沙仔場社區發現有9只白鶴。其中8只成鳥,1只幼鳥,這是廣東省歷史上首次觀測記錄到白鶴。目前,全球白鶴僅存4000多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極危物種,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新政
《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1月1日施行
2020年1月正式實施的《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該《辦法》明確了各部門監管責任及協作要求。根據《道路運輸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部門“三定”職責,明確了交通運輸部主管、縣級以上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工業和信息化、公安、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和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按職責監督檢查的管理體制。同時,要求建立聯合執法協作機制和違法案件移交、接收機制,以增強執法合力,提高市場監管效果。
《關于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印發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內容涵蓋能力體系建設、科研項目管理、“放管服”改革、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作風學風建設六大方面,并圍繞“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這條主線,重點在能力建設、項目管理、放管服改革、人才隊伍、成果轉化和創新環境6個領域進行突破。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法》印發
近日,生態環境部、住建部聯合印發的《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法》指出,水專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資金籌集堅持多元化的原則,中央財政支持水專項的組織實施,引導和鼓勵地方財政、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等方面的投入。針對水專項任務實施,科學合理配置資金,加強審計與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生態環境部發布5項建設用地相關標準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建設用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術語》5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以加強建設用地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規范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土壤污染風險評估、風險管控、修復等相關工作。
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
2019年12月24日,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指出,正在開采礦山依法取得的存量建設用地和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建設用地修復為耕地的,經驗收合格后,可參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可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在符合相關條件前提下,經依法批準并按市場價補繳土地出讓價款后,礦山企業可將依法取得的國有建設用地修復后用于工業、商業、服務業等經營性用途。明確激勵政策,吸引社會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番禺區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及限排總量控制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番禺區分局組織召開了《番禺區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及限排總量控制方案》專家評審會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斗桨浮穼Ψ畢^的內河涌和湖庫進行了水功能區劃定,明確河涌、湖庫的水質目標,核定了納污能力,提出了限排總量控制意見,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