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

上海滬劇院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利用“云創排”創作了四部滬劇微劇場作品《阿拉上海人》《一路有你》《城市的溫度》《凱旋》。這些作品均由滬劇院中青年演員聯合演繹,聚焦疫情中的醫務工作者、醫務人員家屬、熱心市民、快遞小哥、外賣員等。
3月底,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云劇場戲曲展演周,劇院推出了滬劇電影《雷雨》線上導賞活動。我們在汾陽路150號滬劇院新址,邊走邊聊邊唱,將《雷雨》與花園洋房的淵源娓娓道來,并帶領觀眾一同品味電影中的經典片段,感受百年經典日久彌新的藝術魅力。作為導賞人,我為大家講述《雷雨》如何與滬劇結緣,如何代代相傳,如何從舞臺搬上大銀幕等,并深入剖析了劇中的人物關系、藝術價值,以及如何演繹繁漪這一角色。五一期間,我們還錄制了“勞動最光榮 致敬奮斗者”和“以青春之名,藝起前行”滬劇專場演出,滬劇名家攜手2006級、2013級青年演員共同演繹滬劇經典唱段。
利用直播將幕后排練過程展示給更多觀眾也是滬劇院的全新探索和嘗試。今年恰逢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滬劇院集結滬劇名家、新秀,配合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復排全明星版滬劇《家·瑞玨》,為了讓廣大戲迷朋友第一時間直擊排練現場,滬劇院首次采用抖音直播的方式,用鏡頭帶大家領略滬劇名家打磨一部經典作品的全程。之后創排的傳承版《金繡娘》也運用云監工進行排練直播。通過十多場的排練直播,萬名網友在“上海滬劇院”抖音直播間觀看了排練過程。
滬劇院也曾運用新媒體的方式直播過大戲的演出,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粉絲群體,我們在立足滬劇元素不變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探索。我們又策劃了一場“清音妙韻賦新聲”滬音滬韻專場演出,此次演出也是滬劇院的大膽試水——可以用單簧管配《璇子·金絲鳥》,也能用上海話唱《知否知否》;有耳熟能詳的滬劇唱段,也有熱門的流行歌曲。滬劇、滬歌、滬語版歌曲,一次關于滬劇的全新探索就在“云”上呈現。
隨著網絡粉絲數不斷增長,如何在保留經典元素的同時更貼近年輕觀眾,是每個滬劇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上線”能讓我們原本一場只能容納1000名觀眾的觀看為更多人認知,尤其是年輕觀眾可能更愿意用這種方式來了解我們上海本土文化的魅力。但我也想呼吁年輕的觀眾不要局限于網絡。誠然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戲劇的魅力還在劇場,兩者的體驗是大不同的,不能全不上網,也不能只在網上不到劇場。希望年輕的朋友能在網上關注,也能到線下來支持,這是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