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新冠肺炎疫情自春節以來就緊緊揪住國人的心。每逢佳節,原本都是文藝院團和文藝工作者忙于演出活動的時候。然而今年,新冠肺炎這個不速之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也完全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減少人員聚集,高校推遲開學,企業延期復工,全國的演出市場幾乎都處于完全停滯狀態。
從2020年1月24日起,上海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隨后上海各大劇場、演出場地等陸續發出公告取消或延期春節期間至2月期間的所有演出活動。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在疫情發生后,在會員范圍內進行了抽樣調查,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
可見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對演出市場的打擊極其重大,更有消息報道,很多中小型藝術機構和企業單位面臨著生存危機。2月7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面向行業發起倡議,呼吁和引導各大演藝機構彼此之間要互幫互助、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4月如期而至,疫情的控制雖然有所成效但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國內各大劇院和演出方陸續發布公告,通知取消3月、4月的演出及相關活動,看來疫情對演出行業的影響仍在持續中。在國內疫情控制有所成效的同時,國外的疫情卻在迅速蔓延開來。很多國家陸續關閉文娛場所,取消了各種賽事和文娛活動。
多個國家的劇院和演出團體都陸續發出了演出暫停或延期通知,美國百老匯受疫情影響,從3月12日起關閉所有演出運營的劇院。對于這樣一個從不“暫停營業”的演出中心,疫情的沖擊可謂是一次重創,停業前共有31部作品還在演出,預計票房損失達到1億美元。英國倫敦西區的情況也不容樂觀,3月16日由倫敦劇院協會和英國劇院協會共同宣布關閉英國(包括倫敦西區)所有的劇院。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家戲劇演出中心,經濟損失無疑是巨大的,同時也導致很多從業者不幸失業。疫情席卷下的演出市場該如何保身立命,在這場公共健康危機中生存下來,是全球演出市場和文藝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冠肺炎所引發的蝴蝶效應,讓各行各業遭遇了不小沖擊,同時也讓演出市場遭遇“中場休息”。文藝演出屬于精神文化消費,而非生活必需品。演出市場想要恢復到之前的水平,勢必要等到各行各業恢復正常以后,人們才有經濟條件和剩余時間去走進劇場。在演藝鏈條上,演出商、劇場、票務等各個環節都受到猛烈沖擊,因而這將致使演藝市場恢復周期被拉長。根據疫情對演出市場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完全停滯期:這段時間是演出市場最艱難但也是最關鍵的時期。這個階段主要是處理1-3月的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各項善后工作。因為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屬于條款中不可抗力因素,因此演出活動主辦方、演出團隊、場地方、制作機構、票務代理等相關企業間,妥善處理客戶售后服務工作,疏導用戶情緒并組織退票。同時各方還需聯合起來共渡難關,共同協商與分擔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例如定金和預付款等),緊密聯系各方資源,保證行業停演不停擺。
在疫情期間,演出方與各方保持密切溝通,重新調整預演劇目和排期等各項工作安排,待演出市場恢復后,有序地執行演出計劃;文藝表演團隊利用假期時間保存實力、磨礪精品,利用線上平臺推廣藝術家及藝術作品,開展藝術教育,培育更多年輕群體走進劇場;場地方關閉場館,盡量減少額外的支出,積極配合演出取消的善后工作,開展線上藝術普及的同時,積極探索演藝內容線上傳播和增值的新模式,培訓員工的專業水平和業務水平,完善劇院管理流程;舞美制作機構妥善處理和演出方的預付定金,共同分擔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票務代理方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用戶服務工作,能使大家在疫情結束后盡快恢復觀演秩序。同時繼續執行今年計劃,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并且通過遠程會議加強對員工培訓工作。
逐步恢復期:疫情過后,將會有較長一段時間,行業還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勢必會迎來演出審批高峰、演出合同條款變更糾紛、場地預定困難、資金流轉不周、演出團隊時間沖突、觀眾資源爭奪等問題。因此可利用演出市場完全停滯期,與相關部門提前謀劃、協商對策,在演出市場恢復之際,盡早順利地與觀眾見面。
針對演出劇目審批的問題,黃浦區文化和旅游局迅速響應,以“減材料、優流程”實現“提速度,高效辦”。“文旅店小二”跨前一步,主動對接各劇場、演藝空間和演出主辦方,開展劇本預審工作,助力演藝大世界疫后復演。
究竟恢復期有多長?多位演藝行業人士預計,城市的演藝活動基本要到6月底才能大部分恢復,也有消息傳出很有可能延續到9月才有可能全面恢復,當然,恢復的具體時期還是要視疫情狀況而定。
在這期間,各演出機構積極引導觀眾走進劇場,做好相關防護工作,重拾行業信心。各個演出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情況,提前制定疫后演出工作,中小型藝術機構可多關注各城市的相關扶持政策,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贊助和扶持重點文化項目,實現企業和文化藝術機構之間的共贏。
正常運轉期:疫情對演出市場洗牌之后,有一部分演出機構或企業由于無法維持正常的運營和生產,可能會被市場淘汰,而生存下來的藝術機構和企業在克服了各種困難之后,必將繁榮發展。
經歷過這次疫情,很多中小企業和藝術機構會向社會企業尋求贊助和支持,演出市場將會迎來跨界融合的高潮,文化產業積極與其他行業跨界合作,生產出更優質的藝術作品。同時,各個藝術機構和企業在經歷過這次“大考”之后,將重新調整經營管理策略,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和時代的需求。
縱使疫情對演出市場的影響很大,但相信這樣的局面只是暫時的。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不會因為疫情就有所消減,演出市場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尤其是近年來,演出市場蓬勃發展、歷久彌新。待疫情平息后,演出市場必定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繁榮的景象。
災疫無情人有情。文藝工作者雖然沒有能力像醫務工作者一樣去“戰疫”的最前線,但可以用有力量、有溫度、有凝聚力的藝術作品,去撫慰人們的創傷、溫潤人們的心靈、鼓舞人們的信心。同舟共濟,文藝戰“疫”,擔負起文藝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