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有權必有責、權責要對等”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從基層實際看,一些職能部門對權責關系的認識存在偏差,一線職能監督作用發揮不充分,行業內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還不夠嚴密。
簡陽市紀委監委成立專門課題組,對多個職能部門的一線監督現狀進行調研,梳理問題、研究對策,推動構建更加完善的監督體系。
?主體責任缺位。隨著改革深入,市級部門紀檢組全部撤銷,成立派駐紀檢監察組,不再履行主體責任。但有的部門黨委(黨組)還未轉變觀念,習慣性地把本單位的一線職能監督推給派駐紀檢監察組,或是寄托于巡察、審計等部門,對履行自身職能監督辦法舉措少、監督效果差,有的甚至將單位內部管理與一線職能監督混為一談,以上下班紀律等作風監督代替部門職能監督。
監督力量薄弱。從課題組調研的20個職能部門看,在撤銷原內設監察室后,成立專門科室開展一線職能監督的單位僅有4個;由部門其他科室兼顧職能監督職責的有16個;調研的20個單位,負責行政審批事項共502項,監督對象17761名,但僅有5支專職監督隊伍,專職監督人員11人,另有兼職監督人員717人,監督力量嚴重不足。
監督約束乏力。20個調研對象涉及項目、市場準入審批等職能職責,共制定了574項規章制度,但明確提出要履行職能監督職責的制度僅有179項,占31%。有的單位把職能監督局限于作風監督,有的單位以機關內部管理代替監督,有的單位甚至在職能監督上一片空白。
監督合力不強。在環保、拆違治違等工作中,存在部門之間相互推諉,不愿牽頭開展職能監督的問題。有的拿出多年前三定方案明確的職能職責說事,有的以上級領導研究決定其他部門負責為由,對牽頭工作推進情況和配合部門落實情況不監督、不檢查,導致工作滯后、推進乏力。
慣性思維作祟。市級部門對履行自身職能監督職責的定位不夠清楚,尤其是近年來,市紀委監委牽頭對全市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情況進行督查檢查,部分市級部門進入思維誤區,覺得只要是帶“監督”二字,就是紀委的事,混淆了部門職能監督與紀委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
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部門領導對自身職能監督不夠重視,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安排部署上,對工作推動過程中的政策實施、資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沒有開展有效監督和跟蹤問效,導致本單位、本行業權力運行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監督機制不健全。有的部門沒有完善的職能監督制度,從工作安排部署到推動落實,由誰監督、怎么監督、如何反饋問題、如何問責等沒有思考研究,更沒有從制度上加以規范。還有的市級部門雖然建立了監督機制,但結合實際不夠,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缺乏主動擔當意識。有的部門負責人在落實重點工作、推進重大項目時,沒有主動監督的意識,尤其是在涉及多個部門的綜合性工作上,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存在“少做少錯”的錯誤認識,相互推諉,都不愿意履行監督職責,導致出現監督漏洞。
健全監督機制,注重常態長效。職能部門要加強本行業、本領域的制度建設,注重規范性與保障性相結合,緊盯重點人、重點事、重點工作,建立“事前預防—發現問題—建立臺賬—整改銷號—回頭問效”的制度監督體系,做實做細行業系統日常監督、長效監督。在職責交叉領域,要建立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市級分管領導或牽頭部門要切實抓好統籌協調,明確各單位的監督職責,避免“職責交叉”。
強化監督意識,配強監督力量。職能部門領導要把職能監督擺在突出位置,建立一支專職、專業的監督隊伍,把經驗豐富、懂政策、懂業務、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同志納入到監督崗位上來,保證監督質量。部門領導要帶頭示范,全力支持監督工作,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為監督隊伍提供工作條件。
嚴肅專責監督,倒逼責任落實。各級紀檢監察組織要從一線監督中脫離出來,對職能部門的監督進行再監督,推動職能部門有效運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做實監督職責。對部門應該發現而沒有發現問題,發現問題不報告、不處置的,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責問責。要加強職能部門監督成果運用,針對相關問題線索,紀檢監察機關要及時跟進,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

簡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曾志勇(右一)深入鎮村了解教育部門落實職能監督責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