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逸

認知科學創立于20世紀50年代,是一門研究心智和大腦的跨領域學科。經過近70年的發展,認知學家漸漸認識了人類大腦的一些奇怪特性背后的機制。本文節選認知學領域的六個研究發現,它們揭示了大腦是如何耍花招的。
日本機器入學家森政弘1970年發現。機器人的外觀越接近人類,人們對其的好感度越高。但當相似度上升到一個特定區間,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處在似人非人的模糊地帶時,人類反而會覺得眼前的機器人仿佛是一具僵尸,對機器人的好感度也跌落谷底。森政弘將這個現象命名為“恐怖谷”效應。
如果你的大腦中還沒有畫面感,就去搜索一下“孫悟空面具”這個關鍵詞的圖片,你會發現只要是卡通形象的面具都不可怕,但做得越像人臉的面具越恐怖。
一般來說,動畫電影角色的形象設計充分考慮了恐怖谷。2019年,一部以刺猬為卡通形象的動畫電影的預告片惡評如潮,原因正是片中的刺猬形象似人非人。收到反饋的制作方迅速調整了刺猬形象,將其設計得更加卡通。正式上映后,新的形象設計成功避免了票房慘敗。事實上,幾乎所有動畫片的角色形象設計都會通過走極端來避免陷入恐怖谷:角色要么很卡通,要么十分逼真。恐怖電影的角色形象設計原則剛好相反:刻意讓角色形象落入恐怖谷范圍,反而能讓電影更加驚悚。

電腦制作方及時調整了主人公形象,避免了票房慘敗。
有些人能夠一心多用,我們將這種能力稱為“多任務處理”。但心理學家堅持認為這是用詞不當,因為人類其實只能專注于一件事情。有些人之所以看起來能“一心多用”,是因為他們能夠在多組思維操作上平穩轉換,游刃有余。這就是“任務轉換”能力。
樂器演奏者和雙語使用者,誰的“一心多用”能力更強?2014年,一項研究征集了153名大學生,并按照“是否為樂器演奏者”和“是否為雙語使用者”這兩個標準將他們分成4組。他們被安排參與一種考驗一心兩用能力的電腦游戲。結果令人吃驚,樂器演奏者的表現完勝非樂器演奏者,雙語使用者在游戲中沒有任何優勢。
科學家猜測,樂器演奏者所接受的多種訓練要求他們對記憶中復雜的刺激,比如音符、旋律、音高、節奏、強弱、情緒基調等時刻牢記在心,并且能有序地處理這些信息。這有助于他們培養出對復雜局面的優秀控制力。

樂器演奏者更擅長在不同任務之間平衡轉換。
夢境多數時候是很古圈的,這和大腦制造夢的機制有關。人一生中的事件型記憶被儲存在大腦的海馬體中。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夢通常產生的睡眠階段),海馬體活動受到抑制,因此睡眠時我們很難回憶起過去發生的事件。但睡眠時的大腦依然可以訪問關于^和地點的記憶。同時,處理情緒的腦區變得更活躍,導致大腦將這些關于人和地點的記憶拼接起來,用更情緒化的方式講述成怪異的夢境。
但為什么在睡夢時我們很難察覺到夢境的荒誕性呢?因為睡眠時我們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和決策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處于停工狀態,所以我們無法察覺夢境里不對勁的地方。意大利科學家曾經讓12名實驗參與者記錄下他們自己的夢境。一段時間后,研究人員再將這些參與者自己記錄下的內容讀給參與者聽。結果顯示,參與者在傾聽時。右腦某個負責復雜語言處理的腦區活動活躍。奇怪的是,當夢境的情節變得越來越詭異時,這個腦區的活動強度竟然下降了,就好像大腦放棄去理解夢境一樣。

當我們在做夢時很難察覺夢不對勁的地方。
節食之所以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持續饑餓感造成的不爽感。我們常說的餓得讓人發慌的這種感覺,其實來自大腦。當饑餓時,人類大腦中的某些神經元會發送令人非常不爽的神經信號,讓人想方設法去結束這種惱人的催促。即便正在節食減重。大多數人面對饑餓帶來的心慌感也會頃刻放棄抵抗,吃零食解饞。這顯然不能怪節食者意志力太薄弱,因為我們很難對抗神經元釋放的強烈信號。
刺鼠肽基因相關蛋白(簡稱AgRP)神經元就是催促進食的神經元之一。當動物體內能量儲備水平較低時,AgRP神經元會被激活,持續發送讓人厭惡的神經信號。酒類飲料里的乙醇(酒精地會激活AgRP神經元,讓飲酒者特別想進食。
科學家推測AgRP神經元起源很早。該神經元不僅具有強迫動物滿足進食需求的作用,而且有另一個作用:下調人體的代謝水平,讓人在找到新的食物前能活得盡可能久。因此,AgRP神經元的存在意味著只靠節食來減重是沒用的,還得多運動才是控制體重的長久之計。

為什么有些人能從觀看驚悚恐怖的電影中獲得樂趣?科學家猜測,恐怖電影可能激活了大腦的“戰斗或逃跑反應”。恐懼帶來的感受會引起大腦增加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和腎上腺素等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量。這就讓身體進入興奮狀態。即便過了一會兒大腦確認沒有危險,興奮感也依然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讓人感覺舒暢。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人喜歡恐怖電影的原因。
有些人面對血腥、暴力和怪異的場景時,更容易產生害怕或焦慮感覺。這是為什么?科學家認為,基因決定了人體內的血清素水平不完全相同。有的人大腦釋放血清素不夠,如果產生的興奮感不足以蓋過一開始的恐懼感,那么就容易留下心理創傷。

我們會仔細回憶并反復思考以前做過的錯事,幫助我們從中獲得經驗和教訓。然而,如果這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大腦中重復太多次,那么我們血液中的壓力激素也會增加,容易讓人煩惱,從而引發酗酒、暴飲暴食等問題。
這還不算太壞,最嚴重的是,反復回憶一段令人不快的往事,會增加患上抑郁癥的風險。科學家發現,一旦養成反復回憶的習慣,這類負面回憶就會不受控制地跳入腦海,很難停止。陷入反復回憶停不下來的人和容易因為煩惱而反復回憶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難道反復回憶這個惡性循環就無法打破嗎?不是。適當分心開小差能幫助人們走出反復回憶的怪圈,和朋友聊聊天、玩會兒手機游戲都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