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好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前毛澤東多次找文藝界人士談話,了解情況,傾聽他們的意見。
1942年4月的一天,毛澤東寫信給艾青,“有事商量,如你有暇,敬祈惠臨一敘”。艾青來到毛澤東的住所,毛澤東說:“現在延安文藝界有很多問題,很多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見,有的文章像是從日本飛機上撒下來的;有的文章應該登在國民黨的《良心話》上。”毛澤東還就黨的文藝方針做了精辟的闡述。艾青向毛澤東提議:“最好開個會,你出來同文藝界講講話。”毛澤東微笑著詢問道:“我說話有人聽嗎?”艾青高興地回答:“至少我是愛聽的。”
過了兩天,毛澤東又給艾青寫信說:“前日所談有關文藝方針諸問題,請你代我搜集反面的意見。如有所得,希隨時賜知為盼。”毛澤東還在“反面的”三個字下面打了三個圈。艾青不知道該去搜集什么反面的意見。這時,他正潛心于一篇論文的寫作,即《我對于目前文藝上幾個問題的意見》。這篇論文的初稿寫成以后,立即送交了毛澤東。
幾天以后,毛澤東又寫來第三封信:“大著并來函讀悉,深愿一談,因河水大,故派馬來接,如何?乞酌。”在楊家坪住地,毛澤東再次接見艾青。這是一個新窯洞,又由于剛搬來東西還沒有完全布置好,只是中間放著一張桌子。毛澤東把論文交還給艾青,說:“你的文章,我們看了,有些意見,提供你參考。”在文章的第一頁的空白處,有政治局同志傳閱的字樣。艾青正準備記錄,但是地下不平,桌子有些搖晃,就走出窯洞去找小石片墊桌子。想不到毛澤東走得更快,馬上揀來小瓦片回屋墊穩了桌子。回憶這件小事,艾青感慨地說:“這件事給我印象很深。不要說他是革命領袖,就連一個連長也不會那么快跑去撿石頭。”毛澤東手里拿了幾張寫有鉛筆字的紙,邊看邊談,并希望艾青把文字修改得更好。回來后,艾青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又作了認真修改,于4月23日定稿,發表在1942年5月15日的《解放日報》上。在這篇論文里,艾青就文藝與政治、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寫什么、怎樣寫、作家的團結、文藝工作的領導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這在當時延安是一篇相當有影響的文藝評論。
(黃艷摘編自《毛澤東與中國作家》,華文出版社2015年版,武在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