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容
摘 要:本文對非洲豬瘟的發展現狀和臨床診斷特征進行研究,分析非洲豬瘟綜合防治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非洲豬瘟的具體防控措施,旨在提高對非洲豬瘟的防控,保障畜牧業的生產安全,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損失,解決我國的豬肉短缺問題。
關鍵詞:非洲豬瘟;豬瘟診斷;豬瘟防治
非洲豬瘟是致死率最高的豬類傳染病,導致豬類產生出血熱,非洲豬瘟2018年首次于我國被發現,疫情迅速大面積蔓延至全國,導致豬肉價格上漲,豬肉短缺,目前對非洲豬瘟并未研發出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藥,因此加強非洲豬瘟的防控是當前養殖工作的重點。
一、非洲豬瘟的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經濟及一體化進程的加深,部分國家跨國瘟病接連發生,如非洲豬瘟對于我國畜牧業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國國際市場的貿易額大幅度下降,雖然,非洲豬瘟在我國還未造成大面積的傳播感染,但是研究非洲豬瘟的現狀和措施仍具有重要的作用。之前我國國內從未出現過非洲豬瘟,因此國內豬類沒有抗體,導致豬類對病毒沒有抵抗力,從2018年8月開始,發現了多起由于非洲豬瘟引起的豬群感染,其中安徽省非洲豬瘟疫情最嚴重,案例最多,除澳門和臺灣外,國內所有省份均發現非洲豬瘟,雖然非洲豬瘟疫情呈點狀分布的態勢,但是仍有大范圍爆發的危險。因此研究疫病防控工作是畜牧業養殖重點。
二、非洲豬瘟臨床診斷研究
目前我國研究人員對非洲豬瘟的毒效、發病機理、傳播途徑仍舊在研究分析中,分析公布的數據可看出,非洲豬瘟傳染力極強,人員、車輛、泔水、工具等都可以作為非洲豬瘟的載體。根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30多起養殖場非洲豬瘟是由于販運人員和調運車輛導致的。同時非洲豬瘟一旦污染養殖區域,就易導致病毒的繼續傳播,除此之外,蜱蟲、吸血昆蟲、野豬等都可能是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加大了對非洲豬瘟的研究和檢測難度,非洲豬瘟疫情持續近兩年,對我國養殖業帶來了沉重打擊,國內生豬總存欄量大幅降低,對人民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
三、非洲豬瘟的防控措施研究
(一)加強監測,避免感染源進入養殖區域
疫病的防控要求工作人員加強對境外物品的檢測和監督,避免病毒流入國內,我國是豬肉進口大國,主要從歐洲各國進口,因此工作人員應加強對進口豬肉的管理、檢測,除活豬外各種豬肉加工品都要加大安全檢查,特別是發現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我國目前主要豬種是雜交三元豬,與國外豬種血緣較近,導致易被感染,因此管理工作人員要降低病毒傳入的幾率,保障國內的豬肉市場安全。除此之外,做好人員和車輛的管理工作,嚴禁外來車輛進入養殖區域,內部用車返回養殖場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殺工作,運送飼料和生豬的車輛要做好兩次嚴格的消毒工作方可進入,嚴防病從口入,養殖戶還應注重研究各種飼料,進而選擇合適的飼料進行科學喂養。養殖工作中工作人員盡量減少外出,員工不得攜帶養殖區域以外的豬肉和豬肉制品進入,員工的制服定期消毒殺菌,集中清洗,減少與其他養殖場的人員和車輛聯系。
(二)加強養殖區域的管理,定期消毒滅蟲
非洲豬瘟是一種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很高的豬類傳染病,有5到15天的潛伏期,因此飼養員工前期很難發現,一旦發現非洲豬瘟必須立即向防疫部門報告,上交檢驗樣品,采取應急措施,首先,必須做好隔離措施,感染非洲豬瘟的病豬必須單獨在養殖一個區域,避免與其他家豬接觸,導致傳染范圍擴大。其次,要做好消毒工作,保證每天必須進行至少1次的消毒工作,及時處理糞便,尤其是夏季,糞便不及時處理不僅會發出難聞氣味,污染養殖環境,甚至嚴重威脅養殖動物的安全。再次,保障養豬環境的安全,整個養殖區域都要進行檢查,對感染的病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整個養殖區域全面消毒,避免疫情的傳播擴散。最后,豬群的免疫力和與發病致死率的高低有重要關系,因此養殖戶需注重提高豬群的免疫力,保證飼料和水源的衛生、安全,嚴禁使用泔水喂豬,由于泔水中具有多種病菌,例如俄羅斯豬瘟的傳播90%以上是由泔水導致的,因此要全面禁止泔水養豬,使養豬人員充分認識其危害,降低疫病產生的風險。夏季為豬群提供干凈通風的環境,冬季做好豬舍的保暖工作,增強豬群的抵抗力,清除養豬區域的雜物和雜草,定期殺蟲滅菌,防止蚊蟲肆虐。
(三)加大科技投入,做好養殖區域飼養工作
加強非洲豬瘟的防控舉措,不僅要做好人員和車輛的管理,還應提高科技投入,加大疾病的科學預防,不斷促進畜牧業疫病防控技術的發展,降低疾病的發生幾率。提高疫情地區處理病豬的能力,加大生豬的無害化處理,研發適合環保、倫理及符合生物安全的生豬銷毀、撲殺工作。加強監測非洲豬瘟發現地區的土壤、水源和植物,避免二次感染,確保病毒徹底消除。擴大非洲豬瘟的檢測范圍,與高校、農科院、檢測實驗室合作加強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行動。獸醫人員應在做好防護工作的前提下定期巡視所在區域的養殖長,科學選取和劃分養殖區域,加強員工的疫情培訓工作和生物宣傳培訓,將科學養殖貫穿在整個養殖工作中,加強監督和管理,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事。堅持自繁自養,禁止引進疫區的種豬,必須引進時做好21天的隔離工作,檢查種豬證照,時刻關注豬群的健康情況。采取科學集中飼養,盡量避免散養豬群,同時在養殖的過程中做好防護工作,加強飼料的管理,消除傳染源。建設消毒設施,規范消毒,多種消毒藥劑輪流噴灑,避免病毒產生耐藥性,導致消毒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政府補償非洲豬瘟造成的養殖戶損失,幫助養殖戶恢復生產,防止瞞報道致疫情擴散。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非洲豬瘟的防治工作形勢嚴峻,因此應加強養殖區域的管理,避免外部感染源進入養殖場,發現疫情立即報告防疫站,嚴防非洲豬瘟的進入,減少安全隱患,進而保證養殖工作的安全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汪葆玥,劉玉良.非洲豬瘟: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研究進展與分析[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20,03(05):02.
[2]房映明.非洲豬瘟背景下規模養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J].疫病防控,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