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在營林生產過程中,生產技術的優劣,對營林工作效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營林生產技術不僅可以讓林業資源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還能在生產過程中,改善生態環境,是對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充分理解與運用。因此,現階段在對林業資源經營過程中,需要將生產技術放在首要位置,并針對當前所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找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技術解決要點。
關鍵詞:營林生產技術;林業經營;技術要點
科學合理的營林生產技術可以有效推動林業資源的發展,并實現我國現階段所提出的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從我國現階段的林業資源培育的實際狀況來分析,營林生產技術仍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改良與完善。而這些存在于營林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分別為:人才隊伍的匱乏;管理手段的落后;實際發展狀況不夠了解。營林生產管理過程針對生產技術的優化,需要注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確保林業資源生態效益的基礎之上,提高其社會經濟價值。
一、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所面臨的問題
(一)缺少必要的專業技術人才
現階段,受到培養手段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林業技術人才隊伍存在巨大的缺口。我國林業人才培養工作起步較晚,各高校在設立相應專業課程時,也沒有投入足夠的理論研究,進而導致整個社會對林業生產技術人員的不重視,而從事這一領域的人才,受到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其專業能力不足,缺少必要林業生產知識體系,同時,也缺少必要的實踐能力。另外,我國林業部門在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訓工作中,并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很多營林生產人員在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教導的情況下投入工作,進而直接影響了林業資源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與價值。同時,近些年飛速發展城鎮化,讓林業生產工作面臨著嚴重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對于營林相關知識的普及,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二)僵化而落后的管理手段
我國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營林生產管理手段仍處于傳統模式下,沒有對生產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改良,進而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中,為了方便生產管理,通常會在區域內種植單一品種的苗木,忽視了生態平衡性,同時,種植密度也很高,這種情況下,林業資源極容易出現病蟲害問題,且當病蟲害爆發時,林木資源將會大面積損毀。過于單一的林木品種也將會對林業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很容易出現飽和現象,進而造成資源浪費。營林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改善生態環境,并提升其生態經濟價值,因此,需要在生產過程中實施更為科學合理的規劃,對市場需求進行更為細致的調研。
(三)林業資源管理人員對基層信息不夠了解
當前,我國很多地區的林業管理部門依舊處于計劃經濟的模式思維,在推廣林業生產的過程中,既沒有考慮到實際市場需求,也沒有針對基層的現狀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分析,并且對農民的林業生產技術也沒有經必要的普及,直接導致林業生產整體工作的僵化,也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
二、營林生產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轉變經濟思維觀念,以市場需求為主導
林業生產經營過程需要確保實際的經濟效益,單純強調生態保護的林業生產過程是不切實際,且沒有發展潛力。因此,各地區的林業生產管理部門需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研工作,對林業資源的市場需求現狀予以充分的把控,提升對林業資源的使用效率,防止資源浪費,從市場驅動的角度去實現營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林業工作人員在對林木實施種植工作前,需要對市場調研報告予以充分的解讀,根據其內容,在參考當地氣候環境的前提下,選擇更為恰當合理的林木品種。對市場需求的調研與分析,需要保持科學合理的觀念態度,確保分析結果可以有效指導林業生產經營過程。
(二)完善營林生產過程的管理制度
想要在林業經營過程中普及更為優越的生產技術,需要首先創建并完善科學且合理的管制制度,并以此來保障林業經營過程對環境及經濟發展的正面價值。林業經營的管理制度,需要重視責任分工,同時,需要針對可能出現的各類重大風險事故,制定必要的處理預案。生產管理制度的建立過程,需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管理過程不能脫離實際技術的支持。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日益迅猛,因此,制度在確立后,也需要對其進行不斷完善,使其可以緊跟時代的潮流,確保其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可保證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三)注重幼林培育技術的提升
培育技術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林業經營工作的效能,因此,需要從幼林入手,不斷提升其培育技術,提高幼林成活率與抵抗各類病蟲害的能力。幼林階段,苗木的抵抗惡劣環境與病蟲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因此,經營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為其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幼林培育工作需要注重及時除草、及時處理病蟲害問題、及時施肥等,并綜合考慮苗木的生長狀況,對實際的培育技術進行調整。
(四)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造林技術
傳統造林技術并沒有注重實際的營林管理效果,種子質量無法保障,最終影響了營林生產過程的整體經濟效益。因此,各地營林管理人員需要首先注重造林手段的改革,結合各地區的實際環境與地理特征,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種植手段。同時,在造林過程中,需要注重生態多樣性,維持當地的生態平衡,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可大幅度提升林木資源的抗病蟲害能力,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相互促進,才是營林生產工作的正確途徑。
(五)探索更為科學的開發模式
營林生產過程需要注重生態環境的影響,苗木的成長需要符合當地實際的氣候與降水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并注重不同種類苗木之間的相互搭配,并實施定期砍伐工作,結合實際市場需求,定期調整林木組成結構。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林業經營中,營林生產技術面臨諸多難題,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技術應用的不合理性與人才隊伍的匱乏。各地區在進行林業經營活動中,需要強化對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注重林業生產過程的科學優化,詳細調查市場需求,以經濟為導向,全面提升林業資源的生態價值。
參考文獻:
[1]胡可威.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措施[J].農家參謀,2019(13):104.
[2]何愛群.淺析提高營林生產效益措施[J].農家參謀,2019(12):130.
[3]張敏杰.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策略探究[J].種子科技,2019,37(05):118.
[4]張磊石.營林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黑龍江科學,2019,10(1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