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 要:皖南地區是指安徽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包括黃山、池州、宣城和蕪湖、銅陵、馬鞍山的全域及部分地區,總計面積3.12萬平方千米。這個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100~2500mm,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16℃,年平均光照時數1900~2200h。無霜期230~250d,初霜期始于11月上中旬,終霜期多止于次年3月下旬。皖南地區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日照短、雨水多的氣象條件,蔬菜產業的發展相對比較困難。本文就皖南地區發展蔬菜溫室大棚的前景展開論述。
關鍵詞:皖南地區;蔬菜;溫室大棚;前景
一、設施蔬菜的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皖南地區出現大棚蔬菜種植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大棚骨架以竹木結構為主,跨度多為4.5~6m,采用四層覆蓋技術,即地膜、小拱棚、草柵子、大棚膜。這種傳統而簡單的大棚種植模式,相比露天種植模式的確表現出了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可觀的經濟效益。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解決了皖南蔬菜安全越冬的技術難題。有了大棚四層覆蓋技術后,一定的保溫效果使得大部分蔬菜能夠安全越冬,上市間明顯提前。如番茄、辣椒上市時間分別較以往提前了55d和60d。二是豐富了菜籃子。大棚的一定的保溫效能,使得春季提前栽培和秋季延后栽培蔬菜得以實現。像茄子、黃瓜、辣椒、西紅柿等非時令蔬菜也能種植,增加了冬春蔬菜種植品種,縮短了冬春生產淡季的周期,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三是為菜農帶來了豐厚的收入。當年建設1畝竹木結構的大棚總投入約2400元,而普遍冬春一季蔬菜就能實現畝純收入1萬元以上,經濟效益明顯。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盡管在大棚骨架、大棚膜等材料的應用上有了改進,但主要技術和模式依舊沿襲著30年前的老套路,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相對于科技快速發展的現狀,第一代大棚種植技術和模式的局限性和缺陷逐步顯現,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保溫技術落后。小拱棚和草柵子覆蓋,保溫效果仍不能滿足冬季蔬菜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溫度。二是栽培模式落后。普通大棚依然延續了以往的春季提前和秋季延后的栽培模式,至今仍有多數蔬菜品種冬季無法種植,不能滿足當前市民對蔬菜多樣性的需求。三是經濟效益下降。通過近三年的跟蹤調查,普通大棚蔬菜畝年均純收入9350.6元(一年兩茬),單茬收入不超過5000元。四是空間利用率低,種植局限性大。普通大棚由于受到跨度和高度的限制,機械化操作困難,人工成本高。越冬加裝二層棚后,受到高度限制,也不適應有架蔬菜或吊蔓蔬菜種植。以上幾個問題嚴重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二、日光溫室大棚技術的比較優勢
近年來,在皖南地區已經零星地出現蔬菜溫室大棚的種植,為發展設施蔬菜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本文以廣德市出現日光溫室大棚為例,對日光溫室大棚的技術和優勢進行探析。
(一)日光溫室簡介
這里所指的日光溫室大棚跨度在12~20m,頂高5.5~6m,肩高1.3~1.5m,外層采用防雨太空棉被保溫的新一代溫室大棚,其核心就是采用外層棉被覆蓋技術,實現皖南地區與北方后墻式日光溫室同樣的保溫技術。如圖:
(二)日光溫室的優勢
1.保溫效果顯著提升,滿足了越冬蔬菜對溫度的要求。筆者選擇了2017年2月上中旬,這是皖南地區一般年份最冷的時間段,通過一個星期的對比試驗,以每晚23時采集樣本數據為準,當時的野外平均氣溫達到-4℃,3個采用保溫被覆蓋的溫室大棚棚內溫度分別是14.6℃、15.8℃和15.1℃,3個采用二層膜覆蓋的普通大棚棚內溫度分別是2.5℃、2.3℃和3℃。普通大棚夜間溫度達到蔬菜凍傷臨界值,定植的蔬菜全部處于休眠狀態,停止生長,而溫室大棚在采用外層棉被保溫后,夜間溫度保持在15℃左右,達到了蔬菜正常生長要求。在冬季晴好天氣,溫室大棚自然升溫也快于普通大棚,由于普通大棚經過了夜間低溫,棚內初始溫度低,其次內棚(2層大棚膜覆蓋)透光率下降,日間升溫到28℃時比溫室大棚平均晚70~90min,由此可以看出同樣的溫度和光照條件,溫室大棚的日積溫明顯高于普通大棚,以上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蔬菜正常生長、上市時間、單位產量。
2.棚內空間利用率高,適應各種蔬菜作物要求。相比普通大棚,溫室大棚跨度因其高度和跨度的成倍加大,有利于有架作物和吊蔓作物種植,如有架豇長、四季豆、黃瓜、絲瓜等都適宜種植,且便于作業,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種植成本明顯降低。對比建設2000㎡大棚,跨度20×100m溫室大棚只需建造一座,棚內兩側0.6×200m=120㎡留白,可種植面積約1880㎡。而跨度6×110m的普通大棚需建3座,單座棚內兩側0.7×220m=154㎡留白,三座合計467㎡,不能種植面積是溫室大棚近4倍。單位面積減少,種植株數相對減少,這將直接影響單位產量和單位效益。
3.上市期提前,經濟效益明顯。皖南地區冬季經常會出現零下4~8℃的低溫,普通大棚冬季保溫控溫差,能夠定植的蔬菜品種也很有限,不少品種不得不將定植期推遲,即使也有少數在1月定植的,但凍害的風險極高。大多數茄果類蔬菜都是在次年2月下旬定植,4月中下旬才有少量上市,保供蔬菜品種極為有限。為驗證溫室大棚的種植優勢和經濟效益,2018年在我們在番茄上做了試驗,種時間提前到9月下旬,采用遮陽網育苗,10月上旬定植。試驗品種為以色列果,試驗棚內面積900㎡,定植3400株。次年1月18日采收上市,由于采收期處在春節期間,當時的市場平均批發價9元/kg,持續33d,共采收5215kg;2月19日平均批發價降至8元/kg,持續21d,共計采收2712kg,至3月18日累計采收7927kg,折算成畝產量達到5915kg,畝產值達51217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而普通大棚番茄在4月上旬上市時,市場批發價已下降為4.6~5.2元kg,隨著氣溫升高,價格呈下降趨勢,最低時僅1.8元kg,普通大棚番茄采收期較短,一般35~42d畝產鮮有超過1.8萬元。
4.使用壽命延長,抵抗自然風險能力提升。新一代溫室大棚主拱采用30×70×1.5橢圓管,主拱與立柱的連接采用法蘭連接,保證了棚頂的結構強度,主拱間距1m,縱梁采用25×1.2圓管,每跨分為8道,風載184.9~267.8pa(相對風速17.2~20.7m/秒的8級風),雪載196pa(相當20cm厚積雪),抗震6級,作物載荷15kg/㎡,相比普通鋼結構大棚抗雪、抗風、作物載荷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抗自然風險能力增強。通過近三年的大棚保險出險率比較,普通大棚受風災和雪災的出險率是日光溫室的7倍以上,造成的經濟損失對一個農場或種植大戶往往是滅頂之災,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次溫室大棚均采用了熱鍍鋅工藝,一次性畝建設成本約6.5萬元,使用理論壽命達15年以上,年平均成本約4000元/畝。而普通大棚使用冷鍍鋅管較為普遍,使用壽命一般在3~5年,一次性畝建設成本雖低,但后期的維護、拆建、運輸、人工等費用增加,性價比遠不及新一代溫室大棚。
三、蔬菜溫室大棚發展的前景
皖南地區傳統的普通大棚種植模式歷盡歲月變遷,盡管或多或少有些技術改進,但也越來越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與廣大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預期也有不少的差距。日光溫室大棚在南方的試驗成功,是皖南地區蔬菜種植技術的一大飛躍,實現了蔬菜生產無淡季的目標。發展前景的預期非常理想。
(一)鄉村振興的需要
發展和振興第一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發展新一代日光溫室,推廣溫室蔬菜種植技術,是實現種植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
(二)實現蔬菜供應無季節的需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蔬菜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和發展溫室大棚,采用新的種植技術和栽培模式,可實現蔬菜品種的多樣化和周年供應。
(三)穩定蔬菜生產保供應的需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皖南地區蔬菜大棚出現了“十棚九空”局面。因普通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和栽培模式的局限性,歷年來的2~4月份,大棚內多是越冬蔬菜苗,少有商品菜。茄果類、瓜類等反季節蔬菜這期間95%以上依靠外地調入,由此啟示,一旦出現類似疫情、重大雪災、水災等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災害,蔬菜將會出現嚴重短缺或供應不足。日光溫室大棚因其抵御風雪雨水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強,周年可以生產,對穩定蔬菜保供工作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仍以皖南地區廣德市為例,每年冬春淡季近5個月里蔬菜總調入量達約2.7萬t,其中茄果類和瓜類蔬菜調入量約1.5萬t。一個縣市的市場缺額就有4萬多t,皖南地30多個縣市區,市場缺額達百萬t。這種巨大的市場缺額,為當地蔬菜發展日光溫室大棚留下了巨大的空間。目前,溫室大棚的技術優勢、投入產出的性價比、抗風險能力都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加大推廣力度正好符合當前農村工作發展的實際,更是實現農民增收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