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良
摘 要:生態經濟型防護林是一種集合生態防護功能和經濟價值的林業建設形式,其是從林業綜合效益價值角度考量,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引導林業建設經營方向,以達到綜合效益的最優、林業建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是新時期我國防護林體系發展的主要方向,而要保證其建設效果,還需要從多角度把握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建設的要點。本文就將針對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措施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措施
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強調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的和諧發展。在以往林業建設中,生態防護和經濟發展往往處于分離狀態,常導致林業生態和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林業價值的充分發揮。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則是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舉措,是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正因此,對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進行有效構建,也表現出很大必要性。
一、加強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任務,涉及影響因素眾多,且需要長期開展,如缺少了科學完善的總體規劃,很容易導致建設工作的開展陷入盲目、隨意、無序的狀態,工作開展規范性不足,也難以保證防護林體系建設的質量。因此,在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實踐開展前,必須要首先做好總體規劃工作,應當充分考慮防護林建設的實際條件與需求,綜合運用林業、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客觀分析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各方面要點。在此基礎上,從長遠角度對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方案進行制定,明確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確定管理責任體系,指導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實踐的有序推進。
二、因地制宜的進行樹種選擇和林種結構配置
林業建設過程中,樹種選擇和林種結構配置都是極為關鍵的,這也是決定造林成活率與成功率的關鍵要素。在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還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對防護林建設區域的實際環境、氣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的實際需求,科學進行樹種選擇,應確保所選樹種適宜造林地區生長,且符合地方防護林建設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礎上,考慮林業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性,合理進行生態防護林、經濟林的規劃,做好林種結構配置工作,適當混交造林,在提高防護林體系綜合營林效益的同時,也能夠避免林種結構過于單一影響造林穩定性或導致病蟲害爆發。
三、結合實際科學開展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中,林業病蟲害的科學防治也是不容忽視的。林業部門及林業工作者,應當從實際的林種結構、樹木病蟲害特性、傳播發展的情況等,科學確定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措施。在病蟲害防治時,既要考慮防治措施的經濟性、有效性,也要考慮其環境影響性,盡可能選擇成本適宜、治理精準高效、環境危害小的治理措施。如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通過保護主要害蟲的天敵,控制害蟲數量,使用生物殺蟲劑、生物農藥,對林業病蟲害進行安全治理,利用害蟲天性進行誘捕、誘殺等。需要使用化學藥物時,也應使用毒性低、環境危害小的藥物,并采取精準給藥方式,減少化學藥物用量,避免產生環境危害。
四、注重林、農、牧復合型經營模式的探索
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建設中經濟性的體現,除依靠林業木材、林果生產銷售外,還可通過發展復合型林業經濟來實現。林業、農業、牧業的有機結合,可以較好地提高造林經濟效益。如可發展林農復合型經營模式,即選擇適合的經濟作物,利用林下土地空間進行種植,這樣可以提高林地資源的利用率,林間中草藥種植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也可發展林牧復合的經營模式,通過將對森林生態無危害性的禽畜引入到林間散養,禽畜以林果、雜草、昆蟲等為食,禽畜糞便經處理后,可以作為林間樹木的肥料,家禽自由采食時捕捉害蟲,還能發揮林業害蟲生物防治的作用,既節省養殖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禽畜品質,增加林業經營收益。諸如此類的復合型經營模式還有很多,在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建設中可根據實際條件靈活選擇。
五、加大力度推進林業技術創新和成果運用
科技創新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在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中,也必須要加大力度推進林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運用。首先,要加大林業科技研發領域的投入力度,強化林業科研的基礎保障,加快林業新技術的研發。同時,要在林業建設中,加強林業技術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如在林業灌溉方面,干旱缺水地區,可采取地下管道灌溉等節水型灌溉技術,解決造林中灌溉用水不足的難題。在苗木培育移栽方面,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管理靈活性,可采用容器苗造林技術,為成功造林提供支持。此外,還可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生物監測技術、衛星定位技術、遠程監控技術等,提升林區管理的有效性,實現信息化、動態化的管理。
六、結束語
加大力度推進我國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是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林業科學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當前階段,林業部門及廣大林業工作者,應當對生態經濟型防護林的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從總體規劃、樹種選擇、病蟲害防治、經營模式創新、林業技術創新等角度采取措施,提高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水平,為社會、經濟、生態之間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洪波.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的理論認知與實踐路徑[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4):55-62.
[2]岳玉利.新時代綠色生態經濟建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9(19):3-4.
[3]王秋鳳.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07)
[4]文朝麗.淺談生態林業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7(10)
[5]張煒.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紀實[J].生態文化,2015(02)
[6]賈麗偉.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