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華
摘 要: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幅員遼闊,發展極不平衡。就農業經濟而言,平原地區發達,丘陵山區相對滯后。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及“三農”問題)是關系我國糧食安全,國家穩定的大問題,黨中央高度重視,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以保障農業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是指由土地、勞動力、資本、管理等要素科學配置,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一種農業經營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收入,降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規模經營模式多樣,如種植專業戶,機械化家庭農場,機械化集體農場,合作社等。
關鍵詞:發展農村經濟:規模;經營
今年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全面建成小康一個都不能落,三農問題必將是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工作是主要目標。本文就落后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談幾點看法。
一、現階段分戶經營對農業經濟的制約
(一)分戶經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規模化生產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既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權益又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但是,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承包責任制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按人頭分配土地,將整塊地化整為零,地塊之間有著明顯的界限分屬不同的農戶,受農戶認知以及投入等諸多因素限制,生產多以手工和半機械化為主,這就限制了現代農業器械的推廣運用,從而制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二)分戶經營難以抵御市場風險
傳統農業分戶經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受信息和市場預測局限,種什么,如何種,農戶僅憑經驗或者效仿別人,常常造成種出的農產品銷售不暢,影響農戶收入。比如有的農戶當年種胡蘿卜收益好,第二年全村人甚至四鄰八鄉都跟風種植胡蘿卜,結果造成胡蘿卜滯銷,農戶收入反而降低。這種跟風式的種植模式缺乏風險預測、沒有專業銷售團隊,沒有既定的銷售網絡,難以抵御市場風險,一旦銷售不暢,既傷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影響農戶收入還降低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也是對肥料、種子、勞力等資源的極大浪費。
(三)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造成土地大面積撂荒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35畝是我國的農業現狀。一方面傳統農業收入相對偏低,難以滿足青壯年勞動力養家糊口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城務工收入遠大于務農收入,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遂選擇進城務工,土地全靠老弱婦女耕種,投入的精力和物力就會降低,造成土地粗放經營甚至是撂荒;另一方面,耕種模式發生改變,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降低,導致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他們紛紛涌向城市,舉家到城中就業生活,因此造成大量土地閑置。土地是一種自然資源,閑置就是資源浪費,不利于經濟發展。
二、推進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的建議
(一)大力宣傳,提高認識
實現規模經營,發展特色經濟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現實保障,更是探索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正確理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防止片面地認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就是土地量的擴張,而忽視度和質的把握。
首先,規模經營,生產要素集聚,便于采用先進技術和優良品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出去的農民,既可以獲得租金,又可以在土地承包方務工獲得工資收入;第三,規模經營為大量剩余勞動力進城從事第二、三產業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第四,規模化經營還能促進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規模化經營后要求勞動者有更高的農業生產技藝,更高的管理水平,必然促成一批勞動者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成長起來。
(二)以農戶為主體,培育家庭農場
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的基礎性地位,鼓勵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農戶適度擴大經營規模,發展多種類型的家庭農場,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堅持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家庭農場根據產業特點和自身經營管理能力,實現最佳規模效益,防止片面追求土地等生產資料過度集中。
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家庭農場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推動家庭農場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政府對家庭農場的引導和支持。鼓勵各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確定發展重點,創新家庭農場發展思路,務求實效,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以點帶面,以示范促發展,總結推廣不同類型家庭農場的示范典型,提升家庭農場發展質量。
(三)規范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流轉進程
伴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也明顯加快。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為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提供了理論依據。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應充分尊重承包農戶的意愿,流轉收益應歸承包農戶所有。要加強流轉的規范化管理,全面實行流轉的合同制或備案制,消除農民顧慮,促進規模化經營進程。
(四)推進農村適度規模經營試驗區建設,促進示范效應
政府要選擇條件適合的地區,建立適度規模經營試驗區,以點帶面,促進示范效應,讓農戶看到實惠,看到規模經營的優勢,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組織。
(五)探索形式多樣的規模化經營方式
土地確權到戶后,以折股量化的形式,引導農民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經營收益按股分配;也可加快發展農戶間的合作經營。各地要結合實際不斷探索和豐富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
三、結束語
提升規模化經營者互聯網應用水平,支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市場主體開發適用的數據產品,為規模化經營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的信息服務,幫助農業經營者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優化配置生產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