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邊境村寨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水利化程度低,發展產業基礎薄弱;產業發展思路不夠清晰,規劃滯后,布局分散,投入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和能人帶動,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培育難度大。因此,加快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來提高邊境地區的技術應用能力,是積極解決邊境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邊境地區;農業科技;推廣應用
云南省文山州地處云南省東南部,邊境線長438千米,有麻栗坡、馬關、富寧3個縣15個鄉鎮42個行政村(社區)和1個國有農場659個村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街省的猛康、北河縣及河江省的箐門、黃樹皮、渭川、安明、官壩、同文、苗王9縣接壤。共有總人口12.7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3人,占邊境一線總人口的65.3%。20紀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對越自衛反擊和邊境防御作戰,邊境一線都處于支前參戰的最前沿,錯過了許多發展機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文山州邊境一線以山區為主,山區面積占99%,山高坡陡,巖溶山區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生存環境惡劣,缺土少水,發展基礎薄弱,而且,貧困人口多,根據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調查統計,目前,還有1.99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9萬人的4.76%;邊境村寨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水利化程度低,發展產業基礎薄弱;產業發展思路不夠清晰,規劃滯后,布局分散,投入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和能人帶動,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培育難度大。因此,加快邊境的經濟發展,通過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來提高邊境地區的技術應用能力,是積極解決邊境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重要途徑。
一、云南省文山州邊境地區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及問題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國際化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要素外流,農業比重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困難,農業社會結構轉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學新技術推廣應用是解決邊境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重要問題。云南省文山州邊境地區主要指麻栗坡、馬關、富寧三個縣邊境一線的地區。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對于這些地區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歷史、地理、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邊境地區的自然條件差,經濟文化發展落后,農業基礎薄弱,農產品商品率低。普遍來說,農業生產還是處在靠人畜勞作的傳統耕作經驗的農業階段。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對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等的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有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步履艱難。
(一)邊境地區自然條件差,貧困面大程度深
邊境地區主要以山區為主,居住偏僻,山高坡陡,巖溶山區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生存環境惡劣,缺土少水,土壤流失嚴重,農業發展基礎薄弱,根據調查統計,云南省文山州邊境地區還有1.99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15.64%;全州42個邊境村委會(社區)中有深度貧困行政村(社區)16個,占邊境地區行政村總數37.2%;有7460戶邊民還居住在危舊房中,還有因戰傷殘、歸橋難民、智障低能人群4673人長期需給予生活、醫療等方面救助,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二)農民綜合素質極低,接受能力比較弱
由于歷史的原因,邊境地區的農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比較弱,農民的知識儲備不足,市場經驗和經營理念缺乏創新,素質和觀念都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加之,優質勞動力外流,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婦女。整體的綜合素質不高,制約著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基礎設施滯后,發展瓶頸制約突出
邊境地區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薄弱,它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由于地處山區,自然資源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一是農業基礎設施陳舊落后,水利設施不完善,工程性缺水嚴重,邊境地區的有效灌溉面積不足總耕地面積的30%。而且,大多數設施老化,排灌困難,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人畜飲水困難。二是沿邊境公路等級低,通村(組)公路路面狹窄,硬化率低,晴通雨阻、通而不暢現象突出。加之邊境村寨遠離城鎮,邊民生產生活成本高。例如麻栗坡邊境村寨還有300多公里未通硬化路;富寧縣135個沿邊村寨,還有近一半的村寨未通硬化路。三是部分邊境村寨供電質量不穩定,信息不靈,還有397個村寨不通寬帶網絡。
(四)產業發展基礎薄弱,邊民增收困難
邊境村寨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水利化程度低,發展產業基礎薄弱;產業發展思路不夠清晰,規劃滯后,布局分散,投入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和能人帶動,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培育難度大。從入戶調研情況看,大多數邊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務工,邊民通過發展產業增收的后勁不足,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產業改造緩慢,農產品比較單一而且主要是出售原始產品為主,缺乏加工增值環節,沒有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受限,制約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現代農業的向前發展。此外,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低,對農作物現代田間管理技術的應用掌握不好,憑經驗種植。邊境地區科技人員缺乏,一個鄉鎮只有2~3個農業技術人員或改革后甚至沒有,難以指導轄區的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難以滿足龐大的農業技術培訓。
(五)扶持政策力度不夠,影響邊民守土固邊積極性
邊境地區除享受與內地村民不同的新農合交費、沿邊定補戶均1000元/年等的優惠政策外,其他與內地享受的優惠政策大多相同。有的內地能享受的優惠政策邊境地區享受不到。如邊民在邊境一線建房不能享受易地扶貧搬遷資金補助政策和貸款支持政策。另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南政府在與文山州的邊境地區實施扶貧開發、農業發展、水利交通、教育、廣電、社會保障、鼓勵邊民搬遷到邊境建房居住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扶持政策明細、具體到戶到人,在一定程度上讓我方邊民產生了不平衡心理。邊境群眾發展農業科技,推進現代農業受到影響,境地區部分“愛國田、愛國地”無人種植,少數邊民有向內地搬遷的傾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邊民守土固邊的積極性。
二、邊境地區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思路和對策
為切實加強邊境地區農業生產管理,推進農業科技成果向邊境地區,貧困地區延伸。根據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結合文山州邊境線長,貧困面較大,科技普及率相對較低等特點,為不斷加強對邊境一線廣大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普及指導,確保邊疆地區群眾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4—2017年,由州農業局牽頭,麻栗坡縣農科局、馬關縣農科局、富寧縣農科局參與。組織州屬專業站(所),組成科技小分隊,針對文山州邊境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需求,開展以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優良品種推廣和甘蔗、肉牛生產技術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采取科技入村入戶,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注重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邊境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一)創新方式,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
“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針對文山州邊境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需求,主要是開展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優良品種推廣和甘蔗、肉牛生產等技術服務的活動。為加強對“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領導。文山州農業局成立“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領導小組。并組織7支農業科技服務小分隊,針對三個邊境縣邊境鄉鎮雜交水稻、雜交玉米推廣面不大,種植、養殖技術落后的實際,開展雜交玉米推廣和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畜牧養殖技術指導、農業科技服務宣傳活動。各科技服務小分隊緊緊圍繞活動主題,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明確責任,狠抓落實,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農業科技邊疆行活動。小分隊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實用技術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贈送化肥、種子等物資,到村到戶開展高效栽培技術、畜禽養殖技術、實用技術的培訓和現場指導,有理論和重實訓,努力營造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生產、增產增收的能力。
(二)深入農戶調查研究,摸清情況解決問題
農業科技推廣的關鍵在于入戶,培訓指導、傳授技術、推廣各項農業新技術到田到戶。及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活動地區開展現場技術指導,田間地頭開展咨詢,發放技術資料等多種有效形式,指導農戶搶抓節令,適時播種和進行中耕管理。對群眾提出的模糊不清的問題,需要現場察看解決的,科技人員都會主動地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庭院,手把手指導農民抓好生產,切實做到生產關鍵技術到村寨、到田間、到地塊、到農民手中,就地解決技術難題。深入規模養殖場、養殖專業合作社、農戶家中送信息、送技術,手把手、面對面指導農戶開展養殖技術、飼養管理、圈舍改造、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指導幫助養殖戶解決在畜禽養殖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三)培養新型農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新型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重視培養新型農民,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重要舉措。為提高農民運用先進技術能力和科技素質。“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根據農民的需求,在農業生產關鍵環節,開展技術指導、培訓、現場示范等多形式農業科技下鄉服務。一是舉辦玉米、水稻播種、中耕管理現場會,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示范、現場指導;二是利用鄉鎮趕集日,發放宣傳資料,開展農業科技宣傳;三是結合農時和生產,開展優良品種推廣、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推廣。各項措施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推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普及應用,提高了邊疆地區玉米、水稻生產科技含量有力地推動了邊疆縣玉米、水稻雜交良種化生產的發展,轉變傳統養殖模式,標準化健康養殖得到普及。
(四)編制農業實用技術資料,做好農業科技宣傳培訓
從邊境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需求出發,針對以馬關、麻栗坡、富寧三個邊境縣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編制并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羅非魚養殖技術、畜牧科學養殖和疫病防控等技術資料,結合當地實際,制定高產栽培技術實施方案,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推介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通過培訓講授理論、現場操作、技術咨詢服務相結合的方法方式,推廣農業實用生產技術,把集中活動與分散服務結合起來。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加大對農業科技和科技入戶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努力使農民由被動接受農業科技變為主動學習農業科技,切實提升農民種養水平,提高農民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生產、增產增收的能力。
(五)調整產業結構,重視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
各地有各地的優勢,各地有各地的特點,不同地區的,不同區域的生產、經營方式各有所長。針對邊境地區山區的特點和優勢,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發展,必須立足自然優勢,堅持調整產業結構,以品種結構調整為突破口,著力發展特色經濟產品,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要實施好一批農業開發項目,從區域布局、品種結構、耕作制度上扶持做大一批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向“高品質,結構優、效益好”方向發展。“農業科技邊疆行活動”加大了邊境地區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促進農業科技的應用,對于邊境地區發展生產,調整產業結構。
三、結束語
通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來提升邊境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層次,增強邊境貧困地區自我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增加經濟收入。采取多項技術整合,多渠道多種形式在邊境地區開展科技宣傳培訓、推進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增加了農業綜合經濟效益。“農業科技服務邊疆行”活動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加快邊境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云南文山州人大:《關于我州邊境一線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云南.2017.
[2]文山州統計資料.2017.
[3]鄭長德: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屠晶、黃藏宇、李姣姣淺議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的培養.湖北.農業經濟與科技2015.
[6]鐘旭,王良生:云南省與越南邊境貿易的現狀、困境和出路[J].東南亞縱橫.2003年12期.
[7]李維生:加強科技推廣工作促進農業科研創新[J].山東.山東農業科學.2005年05期.
[8]羅勇牛躍李世平:云南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科技服務探索.云南.現代農業科學.2014.
作者簡介:聶龍興(1964—10)男,壯族,云南文山州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