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毛澤東早期文稿》
作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中國自古有“知人論世”傳統,又提出“文如其人”的觀念,這些原則古今通用。研究毛澤東同志的青年時代,既要探究其身處的時代背景,也要研讀其年輕時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說,《毛澤東早期文稿》的出版適逢其時,全書收集毛澤東同志1912年6月到1920年11月的各類文稿152篇,全方位展現了一代偉人青年時代的風范。讀完全書,我認為至少帶給我們三個方面的啟示。
在做人方面,既志存高遠又務實重行。毛澤東從小立志報國,17歲時寫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名句。少年時毛澤東滿懷激情與抱負,身邊牢牢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主張朋友間充分交換意見,提倡真言實話,反對諱言,通過交流討論取得“真知”“真理”。在討論中,既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又要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夫人之生所遭不齊,惟豪杰之士知殊趨而同至。不強人以合吾之軌,亦不遷己軌以合人之型,以誠至公徹理之談也。”為了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毛澤東在長沙求學時甚至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在各個學校張貼征友啟事,說求友若渴毫不為過。
在為學方面,既深耕細作又視野開闊。現在回頭看20世紀初期,雖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時刻,但也是大家、英雄輩出的時代,毛澤東也在潛移默化中厚植了文化根基。他在《致湘生信》中對如何“為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引用曾國藩家書里的話:“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他務,以致百不一成”,認為這是值得警醒的“金玉良言”,借曾氏之語表達治學要專心致志而不再兼營并騖的決心。同時,毛澤東做學問的視野也是廣博而開闊的。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他對“國力荼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的狀態,深感憂慮,對此,進一步明確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觀點,對于他今后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思想具有重要先導作用。就“身體”和“為學”的關系,毛澤東認為“今世百科之學,無論學校獨修,總須力能勝任。力能勝任者,體之強者也;不能勝任者,其弱者也”,所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實現自我發展的本錢。
在作文方面,既吸納精華又與時俱進。古人認為立志的最高境界是“三不朽”,而毛澤東早期的作品就做到了既“為天地立心”,又“為生民請命”,帶動了一批仁人志士。毛澤東對于“作文”也有過“叛逆”,在與友人的信中坦言:“蓋文學為百學之源,吾前言詩賦無用,實失言也”,后來則下苦功練習作文之法,因受梁啟超文風影響,一段時間毛澤東的文章氣勢磅礴,滔滔不絕,宛如怒浪席卷,鋪天蓋地,讓讀者有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之感。后由國文大家袁吉六親自指點,用韓愈溫厚文風相佐,增加了張弛有度、以理服人的氣度,終成一代文章大家。以毛澤東早期的名作《商鞅徙木立信論》為例,該文開篇立論:“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于淪亡之慘也。”三言兩語,將全文的主旨、立意交代清楚。隨后以“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商鞅之法,良法也”等展開論述,字里行間切中時弊、筆力挺拔、思想開闊、行文流暢,既吸收古文簡約凝練之精華,同時又緊扣時代脈搏,增強了文章的社會效果,真正做到了“文以載道”。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