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物、云端娛樂、在線就醫、宅家辦公……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全社會被迫按下暫停鍵,宅在家里成為大多數人的無奈選擇,大眾外出性需求較強的行業受到嚴重沖擊,在此背景下,宅經濟理所當然地火了一把。
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顯示,這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11233億元,同比增長3%。另有相關數據顯示,自1月18日以來,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娛樂與生鮮電商四大行業整體熱度環比增長超100%,近30天遠程辦公需求環比上漲663%。
宅經濟的出現由來已久,而此次的突然火爆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多少有些被迫的味道。
宅經濟,顧名思義就是宅在家里發生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它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出現的一種經濟形式,包括在家中上班、兼職、辦公、從事商務活動以及在家中購物、娛樂消費等。一直以來,宅經濟就是頂著“懶人經濟”的名頭,在經濟王國中偏安一隅,僅僅是各種經濟形式中依托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存在的一個細小分支。如果沒有這次突然暴發的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宅經濟或許依然會以原有的默然狀態存在并孤獨地緩慢發展下去。然而,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間“宅著就是做貢獻”的特殊背景下,宅經濟被迫走上前臺,撐起了年初居家消費的一方天空,并且因參與者眾多而顯示出強大的市場張力。
有學者指出,宅經濟是中國多樣化、個性化消費升級大趨勢下,商家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供給的一種積極探索。也有人斷言:隨著疫情期間宅經濟走俏,人們的消費觀將被再一次重塑。將會有數量龐大的消費者群體被養成新的“宅家”消費習慣,而這些消費習慣或將會成為推動宅經濟發展的持久而又強勁的動力。
不可否認,特殊時期的特殊機遇的確會改變很多事物,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發展進程,但決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說到底,經濟是人類社會中勞動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的過程。經濟活動終究是一種社會化的人類活動,經濟活動中的社交渴望和現實體驗是其與生俱來的特性,這種特性不會因其形式的變化而消失。無論是哪一種經濟形式,都不會脫離社會活動而獨立存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宅經濟又注定是孤獨的,即便它已經發展到了高度發達的階段。
我們知道,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市場和消費,而不是某一種階段性的經濟模式。宅經濟作為經濟形式大家庭中的一個特殊成員,在非常時期被暫時“C位出道”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它捧得太高,甚至給予它中流砥柱般的期望,那就只能說是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