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是科學普及的“第一發球員”,他們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創建者??茖W家因為處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屬的領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專門從事科學傳播的機構和媒體相比,他們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差錯,保證科學傳播的正確性,因而科學普及離不開科學家的參與。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受過學科專業訓練的科學家天然地具有科學傳播的技能,科學傳播需要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做指導。在公眾獲取信息渠道愈發多元化的時代,科學傳播應更多地獲取公眾的注意力,需要運用情感的力量,科學家也要學會講故事。此外,科學傳播既需要科學家積極地介入,對科學傳播活動和項目進行策劃,對受眾和目標有所了解,也需要學會如何與媒體打交道。因此,《科學家傳播能力指南》為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科研人員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和建議,是科學家進行科學傳播的教科書。
該書首先從理論上闡明了傳播是科學家需要學習的新技巧,并且以婚姻為比喻來形容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同時從理論上論述了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的必要性??茖W傳播不同于同行之間的傳播,它需要的是對注意力的競爭,特別是在公眾獲取信息渠道多元的情況下,科學傳播還需要掌握講故事的技巧等。
做好科學傳播需要進行策劃,包括澄清目標,了解受眾,對局限性和機遇的識別,對信息的選擇等,《科學家傳播能力指南》在這方面專章談論了這些問題。此外,本書還專門考察了如何講述科學故事,如何通過媒體記者開展科學傳播等,可以說這是一本從理論到實踐的“手冊”,對于有志于從事科普的科研人員來說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科學家傳播能力指南》一書中有很多亮眼的觀點,是值得科學家們在開展科普的過程中去注意的。比如,它主張從事科普并不是首先就要用一堆科學事實對讀者進行轟炸,而是要先建立信任,否則再多的科學事實也只能如泥牛入海,甚至會引發一些不適感,包括逆火效應。再比如,它還主張在開口之前先學會傾聽,因為只有傾聽你才能知道對方的意圖和需求,那么你才能找到雙方的結合點,進而在后續的交流中把你的意思和想法傳達出去。
所謂“未做傳播的研究是未完成的研究”,而這本譯著正是致力于闡述如何進行傳播,正如鄭永春、李大光和尹傳紅在推薦語中談到的那樣,“科學家是進行科學傳播的最佳人選,但并非所有科學家都有能力做科普。傳播是一門藝術,需要掌握技巧和方法,需要鍛煉機會和經驗的積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有做事的人才能真正說清楚,科學是科學家做的事情,也只有科學家才能說清楚什么是科學。但是,這本書告訴科學家,怎么說才能說得更清楚”“這部‘指南’不僅可以看作是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優秀向導,亦可視為科技記者和科普作家了解科學傳播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