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供圖
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5月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的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并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后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大橋管理部門聯合交警部門及時采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對橋梁振動現象進行研判。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已于5月6日抵達現場開展調查研討。
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橋梁專家吳明遠解釋,由于懸索橋的截面是流線型,而大量設置的水馬使得流線型的鋼箱梁鈍化,所以容易發生渦振現象。
為何水馬撤除后,大橋依然存在振動現象?
“虎門大橋主跨888米,重量在1.5萬噸以上。渦振產生以后,它的阻尼相對來說比較小,所以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平息下來。”吳明遠說。
虎門大橋振動現象發生后,引發公眾擔憂:橋會不會塌?車還能不能走?
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發布通報稱,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此次振動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后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虎門大橋位于珠江口獅子洋上,連接廣州市南沙區和東莞市虎門鎮,是粵港澳大灣區一條重要的跨海大橋。
吳明遠介紹,懸索橋會有兩種震動,一種是影響行車舒適性的渦振,一種是影響橋梁安全的顫振。“虎門大橋已運行23年,此次振動是低風速下產生的渦振。”
據了解,當日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的最大振幅約40厘米。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工程系教授葛耀君說:“大橋有監測渦振影響,且設置了容許的閾值。此次虎門大橋的振動幅度,相對來說不算很大。”
在此次因振動而備受關注前,虎門大橋一直與“堵車”聯系在一起。作為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重要通道,虎門大橋的車流量常年飽和。有數據顯示,2018年虎門大橋的日均車流量為17.52萬輛次,是設計飽和流量的2.2倍。
5月5日發生振動后,有關部門對大橋采取了雙向封閉臨時管制措施。截至發稿前,大橋仍處于封閉狀態。
針對虎門大橋是否具備通車條件,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陳艾榮表示,大橋通車沒有問題,但恢復通行的具體時間,要在全面完成橋梁檢測之后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