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本報特約記者 辛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由中國商務部與廣東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為期10天的第127屆廣交會6月15日在“云端”正式拉開帷幕。珠江旁邊的廣交會展館靜悄悄,但在“云端”,5000多場直播正在同時進行。本屆廣交會以“廣交云上,互利天下”為主題,企業無需到現場、無需繳納參展費,就可線上參展,直播帶貨。這對有著63年歷史的廣交會來說,還是第一次。“線上舉辦大型會展,在全球尚屬首例。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云上廣交會”不僅在疫情防控與大型會展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還在疫情下化危為機,實現大型會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轉折點。
參展企業如何直播帶貨
彭博社稱,疫情影響下,全球最大貿易展會線上尋找新生機。這個在廣州市舉行的一年兩次的貿易盛會,通常會有超過20萬名外國采購商擠進會展廳,但今年的疫情讓這一切變得不可能。對許多中國出口商來說,由于疫情沖擊經濟和貿易,網上交易會是現在進行銷售的好機會。本屆云上廣交會吸引2.5萬國內外企業參展,與往屆基本持平。
據悉,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上月針對參展商舉辦視頻培訓。在線上廣交會,記者看到,一些參展企業把車間變成直播間,24小時向全球客戶展示模具、注塑、總裝等流水線。一些企業則把會議室改造成直播間,配備背景板、補光燈等設備,出口經理和業務員上場當起主播。廣東一家鋁型材廠精心打造他們的網上展廳,采用繪畫、書法、傳統服裝等中國美學。彭博社稱,這樣的布景在功能型展廳中是很少見的,可能代表了在線展會的新興標準。
作為第127屆廣交會技術服務商,騰訊為廣交會網上辦提供整體技術支持、平臺研發服務與云資源支撐。騰訊云總裁邱躍鵬表示,廣交會的“云會展”模式給傳統會展行業數字化升級起到標桿作用,為中國企業全球貿易聯動提供新思路。
“廣交會首次采用直播形式,大家對新事物都比較好奇,我們也積極通過主播跟觀眾互動,熱門直播點贊量超過67萬。”美的公司國際品牌與市場部負責人陳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為了在直播間對家用電器進行生動演示,美的生活電器特邀有超過15年米其林經驗的大廚進行產品演示,給各國采購商展現如何用美的空氣炸鍋做出不同國別風味的美食。
TCL電子副總裁吳吉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綠幕拍攝和后期特效包裝等技術加持,TCL為全球客戶營造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云端”世界。隨著TCL首席體驗官穿越“云端”聲色并茂的演繹(如圖①),全球消費者將進入一個由智能電視、智能音響等全品類產品構建的生活場景。
深圳市誠信諾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貧困人口提供清潔的太陽能照明產品。該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公司2004年就開始參加廣交會,之前的目標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家,今年希望開拓更多市場。“我們在公司里搭建了24小時直播間。但如果只在直播里說我們產品有多好是沒用的,要想辦法讓不在現場的客戶有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比如,我們的產品有一個特性是防水,我們就拿一桶水,把產品放進去做試驗(如圖②)。通過直播讓客戶對產品細節看得更清楚。”
埃及最大的家電生產和出口企業之一“家電新電器公司”,從2008年就開始參加廣交會進口展。“我們從這次線上廣交會中獲得了新的經驗,”該公司出口主管哈立德·姆齊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我的同事將產品信息上傳到廣交會系統中,到等待第一個頁面訪問者并與他們互動,整個過程每一件事都是額外經驗,我們都處于學習階段”。
線上展會的便利與不便
疫情沖擊下,“云接單”會否成為外貿企業新機遇?廣東中山一家主營工業用風扇的企業稱,該公司過去一直是采取傳統銷售模式,網上推介與在線洽談應如何進行,目前還不清晰,對實際成交暫時不抱太多希望。《日經亞洲評論》稱,在廣交會上,一家建材貿易公司在第一天就吸引大約15萬名觀眾觀看直播,但只收到3個詢問。如何將虛擬展示轉化為實際銷售是個難題。
“今年參加廣交會是免費的。這對疫情下的中小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事,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前我們參加一次線下廣交會的成本為十萬元左右,包括攤位費、食宿費等”。王玉表示,對客戶來說也降低了成本,特別是非洲客戶來一趟中國花費很高,他們也不是每次都能來參加廣交會。“但線上廣交會不太便利的地方就是,很多印度及非洲國家客戶網絡不太好,參與線上廣交會有一定限制”。
美的公司國際品牌與市場部負責人陳女士認為,與線下展會相比,“云展會”不受觀看人數和空間限制。通過線上辦展,可將產品內容傳播給更多用戶,讓受疫情影響無法前往中國的客戶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公司新產品新趨勢,催生更多商機。但線上展會的缺點是,客戶不能觸摸到產品材質,很難當場就產生訂單。銷售人員要積極跟客戶互動,強化3D等形式宣傳,同時對意向客戶后續聯系,寄送樣本、促成訂單。吳吉宇也表示,線上形式暫時還不能完全替代線下展會。
臨時救場還是大勢所趨?
《日經亞洲評論》稱,在新冠疫情時代,貿易展向全球虛擬延伸。根據全球展覽業協會的數據,2018年全球舉辦約3.2萬場展覽,吸引3.03億人次參觀。一些企業買家花一整年的時間在全球各地巡回,參加一個又一個展會。但現在,旅行限制和禁止大型室內集會給交易會行業帶來挑戰。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原定于4月舉行的現場展覽取消后,將在7月首次舉辦“數字日”活動。在日本,高新技術博覽會和東京游戲展也正在轉向網絡。
線上廣交會究竟是臨時救場還是會展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大勢所趨?趙萍認為,線上交易會將成為一個大的潮流原因有二:一是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和社會信息化是時代潮流,全球會展業也在努力探索數字化轉型。疫情下,中國舉辦的“云上廣交會”表明大型展會的數字化是可行的,對全球會展業數字化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其二,全球電子商務滲透率持續提高意味著全球貿易渠道趨于扁平化,廠商與客戶之間可以直接交易,對會展業產生一定替代作用。
如果會展主辦方不收費、大型會展場館閑置成為常態,會展經濟新盈利模式又是什么?趙萍認為,在探索互聯網展會過程中,展會主辦方也要進行商業和盈利模式的創新,未來可能會在大數據分享、賦能實體展會以及給參展商和采購商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等方面實現有償服務,探索更多盈利模式的創新。
“盡管像廣交會這么大規模的展會也可以搬到線上舉辦,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展會只在線上舉辦。”趙萍表示,未來展會線上線下融合仍是大勢所趨。另外,在互聯網發展落后的國家,線上展會適用程度相對較弱,組織線下展會仍是最主要的方式。▲
環球時報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