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安
(廣州供電局有限公司,廣州 510900)
智能管廊是采用智能監測和監控設備,并基于多源數據協同的集中監控和管理平臺,實現對管廊及廊內設備臺帳數據的存儲及實時更新、廊內設備的狀態實時監測、環境的實時監控、異動的實時告警以及故障快速定位的智能化、可視化、自動化、互動化等。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配電網線路中,電纜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心城區。電纜埋在地下,由于長期以來,配電網重視程度不夠,配電網電纜的管理遠不及主網電纜的管理規范,運維管控難度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電纜管廊中運行的電纜不斷增多,電纜本體及中間接頭的絕緣老化,電纜管廊中的設備運行安全風險升高[1],因此,為了保障配電網管廊中設備的安全運行,本文構建一套功能完善有效的體系,實現配電網管廊及其內部設備狀態的實時可觀、可測、可控,以便提前化解風險,提高供電安全及可靠性。
智能管廊體系構成如圖1所示分為終端層、通信層和應用層。
(1)終端層
主要包括各類傳感器及視頻監控,實時監測各類數據并通過通信層傳輸。電纜附件狀態檢測,包括溫度、局放及電纜護套的環流的實時監測。管廊通道內部的實時監控,包括管廊空間的利用情況、每條電纜的名稱及電纜在管廊中的位置、管廊中是否有中間接頭等信息的實時顯示。管廊位置的快速定位,包括管廊工井定位、工井的三維數據、工井之間的距離、管廊路徑、管廊深度等數據。管廊異常時實時報警,井蓋異常開啟或管廊被外力挖掘時,實時報警。
(2)通信層
通信層采用電力專網或公網通信方式,建立數據流管控,基于分散信息系統的業務數據進行再集中、再統一管理,實現交互流程數據存儲和更新,對采集量測數據和關聯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分析,為系統各項應用功能提供支撐。
(3)應用層
包括設備在線監控、異常告警、移動終端應用、大屏展示、統計等[2]。
(1)實現對電纜附件狀態的實時監測
實時監測管廊工井內電纜及附件的溫度,一旦電纜表面溫度高于設定警戒值,即發送告警信息。實時監測電纜附件局部放電的大小、數量及相位,一旦電纜附件局部放電的大小、數量超過警戒值,即發送告警信息,實現電力電纜的絕緣狀態的實時監測。實時監測電纜金屬護層接地環流,保障電纜的安全運行。電纜發生故障時,通過多種異常數據的綜合研判,及時顯示故障信息及故障點位置。
(2)實現對管廊通道的實時監控
在線顯示管廊通道中當前電纜的數量、通道的占用情況、每條電纜的名稱、每條電纜占用通道的位置,以及工井內是否有電纜中間頭等。
(3)實現對管廊環境的實時監測
實時監測管廊內部溫度、有害氣體、水位等信息。
(4)實現對管廊的快速定位
現場安裝無源定位裝置及工井安健環,每個工井擁有唯一的命名及編號,通過移動終端,可在現場快速找到工井;線上記錄每個工井的定位信息,根據定位信息,實現工井快速精準定位。線上記錄管廊的三維信息,包括相鄰工井之間的距離、管廊的寬度、深度,實現管廊資產快速查詢,管廊附近施工時,快速交底,精準避讓。
(5)實現對管廊及電纜異動的實時告警
發生井蓋被異常開啟、管廊及電纜受到外力碾壓或被挖掘時,實時告警,并精準定位異動點,避免電纜外力破壞事故的發生。
(6)實現管廊內電纜的快速識別
打開管廊井蓋后,能夠快速識別目標電纜。利用移動終端、VR等智能裝備,無需打開電纜蓋板,即可三維顯示管廊內部信息,包括電纜數量、名稱、電纜擺放位置,是否有中間接頭等。
(7)實現管廊的智能運維
利用電網地理信息(GIS)、視頻信息、告警信息等發現管廊及其內部電纜存在的故障及異常,實時研判故障、準確定位,并根據狀態監測評價結果和綜合數據分析,結合管廊內運維矩陣,確定管廊年度運維等級及其運維策略的過程,合理調度運行及搶修資源,提高運維效率。
圖1 體系結構
智能管廊監控主站系統是基于云服務、物聯網、BIM/GIS及大數據技術,針對管廊智能化運維建設的系統平臺,包括基礎數據管理系統、實時監控系統、異動管理系統、通訊管理系統、應急管理系統、日常管理系統、臺帳管理系統、大數據智能分析決策系統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括多個專業的管理模塊。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功能模塊之間,基于統一數據庫實現,滿足數據共享要求,同時系統各部分與管廊內硬件設備具備聯動控制功能。主站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主站結構
智能管廊主站是智能管廊監控系統的核心部分,主要實現管廊及廊內設備臺帳存儲、查詢、更新及廊內環境、異動、設備狀態信等息的采集和監控等基本功能,以及管廊智能運維等應用擴展功能。
(1)監控主站要滿足可觀、可控、可測、可追溯的要求。
(2)將現場監控、監測、采集的數據上傳并同步到后臺數據庫,通過集成一體化系統提供的接口,輸送到監控主站,實現地下資源的可視化、精益化管理。
(3)通過整合電纜設備臺賬信息、管廊及工井的地理空間位置信息、管廊資源使用信息、管廊環境信息、電纜及其附件運行狀態信息,實現電纜路徑明晰、通道資源可視、故障實時定位、運行狀態可知和運行安全可控。
(4)采用統一的系統管理應用,實現參數配置管理、權限管理、日志管理、數據管理和接口標準管理等管理維護,提升系統的可用性和易用性,降低系統維護的復雜度。
(5)硬件應采用標準化的通用設備,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可替代性,符合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原則。
(1)應具備管廊及電纜在線監測數據瀏覽功能,包括:綜合環境監測、異動狀態監測、設備狀態監測、管廊資源利用信息等在線監測數據的瀏覽功能。
(2)應具備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包括:為實現在線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功能、設備實時狀態分析評估功能提供數據,實現監測數據完整性、一致性、采集及時性的統計分析功能。
(3)應具備綜合展示管廊及電纜當前設備狀態、告警信息功能。
(4)應具備通過在線監測模塊采集環境、異動、設備狀態、管廊資源利用信息等數據。
(5)提供事故追憶功能,功能主要記錄事故前后的狀態監測數據及相關數據變化趨勢,為事后故障分析、事故分析提供相關信息支持。
(6)選用的服務器,應能支持異構網絡的互聯,支持雙網或多網運行,支持標準商用數據庫。
(7)硬件設備的配置容量應能滿足整個系統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標要求,并留有適當的裕度,各服務器和工作站的CPU應留有40%的系統資源。
(8)系統采用開放分布式體系結構,系統功能分布配置,主要設備采用冗余配置。硬件設備主要包括數據服務器、應用服務器、采集服務器、網絡設備等。
(9)平臺具備彈性擴展能力。平臺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等可彈性擴展,平臺應具備統一的系統管理,具備標準化的接口,能夠實現與其它系統平滑互聯互通。
(1)根據供現場運維需要,將電纜通道、電纜本體以及附屬設備設施數據圖層(電纜、通道、附件、工井、中間頭、環網柜、接線箱等)、電子地圖、影像圖在移動巡檢平臺上顯示。
(2)應具備設備臺帳查詢檢索、管廊及內部電纜的GIS可視化展示、管廊及電纜位置、狀態、運行信息的現場查詢等功能。
(3)管廊或管廊內部設備出現異常時,系統可以將數據派發到附近巡視人員或提醒設備主人。
(4)應具備自動定位功能,可通過設備坐標自動定位設備所在位置或與現場設備自動匹配。
(5)應具備導航及軌跡記憶功能,通過巡檢軌跡分析巡檢人員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優化巡檢工作。
利用溫度、局放等傳感器及電流互感器,實時監測電纜的溫度及電纜護套的環流、電纜附件的溫度及局放,并將監測的數據通過專網實時傳輸至主站系統。利用智能監測終端,實時采集相間短路故障、單相接地故障等數據[3-4]。
(1)堅持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原則,同時應考慮降低投資成本和提高運行經濟性。
(2)應對噪聲、工頻電場和磁場、高頻電磁波、通信干擾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滿足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
(3)推廣采用高可靠性、小型化和節能型設備。
(4)優先選用無源或低功耗的產品。
(5)產品設計壽命不小于15年。
(6)長時耐受溫度不低于105℃,短時(24 h)耐受溫度不低于155℃。
(7)設備需具備自檢功能,并可將自檢信號上傳至監控終端功能。
(8)能支持帶電安裝。
利用視頻監控及傳感器,實時采集管廊環境數據,包括有毒氣體、溫度、水位、廊內垃圾等。
管廊環境包括管廊內設備運行空間環境,同時應包含管廊外部地面通道環境。
根據管廊智能化的實際需求,配置各類傳感器對電纜運行空間的環境信息進行實時監測,采集的環境信息集中在站端處理單元上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5-6]。
(1)需要實現場所或空間區域的綜合環境參量(溫度、水位、氣體等)監測,其場所空間具有增設傳感器的位置,增設傳感器以不影響供電安全運行、不造成設備停運為原則。
(2)新建與改造管廊,工井應考慮進行智能化準入管理。
(3)已建供電場所安裝的消防煙霧探測器若為數字化探頭,應具備信號外接端子,可實現信息外送,若探頭為非數字化探頭,可加裝煙霧探頭。新建與改造應考慮煙霧探測數字化安裝需求[7-8]。
(4)為避免終端設備增加維護工作量,優先選用無源傳感器。
(5)傳感器壽命應不小于15年。
(6)設備需具備自檢功能,并可將自檢信號上傳至監控終端功能。
(7)選用設備的噪聲標準,應根據《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低于如表1所示水平。
表1 噪聲標準dB
利用視頻監控及電子標簽,實時采集管廊通道的利用情況,每個通道放置的電纜的名稱等數據。
(1)視頻監控設備宜采用網絡攝像機,包括智能網絡高速球、網絡固定攝像機等。
(2)編碼模式應支持雙碼流編碼模式,即實時流(主碼流)和輔碼流。
(3)網絡攝像機應能識別電房內物體和人員活動情況,及電柜開關按鈕狀態、銘牌、指針。
(4)網絡攝像機應支持紅外補光。
(5)設備需具備自檢功能,并可將自檢信號上傳至監控終端功能。
(6)電子標簽優先選用無源設備,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儲功能。
(7)電子標簽應具備抗強磁場干擾能力,材料應耐腐蝕、耐老化。
(8)電子標簽應具備一定的通信能力。
(1)堅持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原則,同時應考慮降低投資成本和提高運行經濟性。
(2)應對噪聲、工頻電場和磁場、高頻電磁波、通信干擾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滿足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
(3)推廣采用高可靠性、小型化和節能型設備。
(4)設備需具備自檢功能,并可將自檢信號上傳至監控終端。
(5)工井的電子標簽優先選用無源或損耗低設備,具有一定的信息存儲功能。
(6)工井的電子標簽應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能夠承受車輛的碾壓,具備抗強磁場干擾能力,材料應耐腐蝕、耐老化。
(7)工井的電子標簽應具備一定的通信能力[9-10]。
利用壓力、振動等傳感器,實時獲取管廊及電纜異動信息,自動獲取異動點位置,并將移動信息實時發送給主站[11]。
(1)堅持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原則,同時應考慮降低投資成本和提高運行經濟性。
(2)應對噪聲、工頻電場和磁場、高頻電磁波、通信干擾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滿足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
(3)推廣采用高可靠性、小型化和節能型設備。
(4)優先選用無源或損耗低的產品。
(5)設備需具備自檢功能,并可將自檢信號上傳至監控終端功能。
(6)傳感設備應具有較好機械強度,能夠承受一般的外界破壞。
通訊管理系統用于實現管廊內部及管廊內部與外部的通訊服務,用于管廊運維的正常業務通訊及應急狀態下信息傳遞。
(1)主站通信網絡應采用雙向100/1 000 M光/電接口接入。
(2)智能管廊內環境監控、設備狀態監測、異動監控數據通過管廊智能監控終端匯總處理后上傳至主站,每套智能監控終端只提供一個IP地址,上行鏈路帶寬不少于10 M。
(3)主站與管廊智能監控終端之間的網絡通信應采用VLAN與其他業務隔離[12-13]。
本文主要研究解決當前配電網電纜管廊運維難點的智能管廊體系,基于實時大數據分析,設計了配電網智能管廊體系的總體結構,并詳細闡述了該體系的主要功能,根據體系的結構設計,著重分析了體系的PC端、數據采集系統以及通信系統的構成及建設標準,可有效指導配電網智能管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