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夢婷

摘 要:長期以來,基于我國貨運市場多層次物流需求與供給資源之間的匹配矛盾,我國貨運市場存在車貨匹配效率低下、貨車空載率較高、閑置資源過剩的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貨運市場結合共享經濟思維,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始轉型,市場內出現了一批以提升車貨匹配效率為核心業務的車貨匹配型物流信息平臺企業。通過回顧我國物流行業車貨匹配發展歷程,分析當前車貨匹配型物流信息平臺的結構特點及業務布局,并對未來平臺管理實踐提出建議。
關鍵詞:共享經濟;車貨匹配;業務布局;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2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5-0133-02
引言
共享經濟的內涵是指利用網絡平臺媒介,擴大用戶范圍,從而最大程度地解決某一產業過剩產能問題。在管理實踐中,結合共享經濟思維實現傳統的行業轉型成為企業發展的熱門話題。國內學者劉國華和吳博在其著作《共享經濟2.0:個人、商業與社會的顛覆性變革》中指出,零散的社會資源通過移動互聯網加以整合形成規模效益,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新的發展形態,使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可能[1]。我國的公路貨運行業因為入行門檻低,行業呈現出個體經營者居多,專業化水平低、組織規模小,并且信息相對閉塞,資源難以整合,空載現象嚴重的現象[2]。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改善貨運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以提升車貨匹配效率成為國內外學者及企業實踐重點關注的問題。共享經濟思維的出現,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突破口。
一、物流行業車貨匹配概述
通過梳理相關資料,從車貨匹配的角度分析我國物流行業貨運市場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以前,物流貨運交易大多是經過熟人介紹或是線下中介達成。由于時空限制等問題,貨運市場存在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供需難以有效匹配的問題,這也直接導致貨運市場中大量閑置資源未被利用。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貨車實載率不及60%,遠低于發達國家80%~95%的水平[3]。
第二階段:2000—2017年,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共享經濟思維的廣泛關注,傳統行業結合互聯網優勢實現企業轉型成為熱點話題。我國貨運市場也涌現出一批以解決貨運雙方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車貨匹配效率低下問題為核心業務的物流信息平臺企業。按照企業原有資源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企業依托已有物流資源背景引入新的信息技術來構建平臺,另一類則是有一定信息技術背景的企業自己構建平臺。一批市場定位、業務模式類似的企業在同時段涌現,使得市場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如何在營運過程中保證一定的用戶規模以及營業利潤成為企業生存的巨大考驗。有些企業未能通過這一考驗,于2017年左右陸續退出市場。
第三階段:2017年至今,經歷了同質化市場競爭的洗禮,車貨匹配型物流信息平臺的發展漸入佳境。平臺企業逐漸開始深入探索適合自己的營運模式,目的在于把握市場競爭核心資源,在物流信息平臺行業中取得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當前的營運模式從服務對象來劃分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服務于個人,平臺通過引入貨運中介來擴大用戶規模;二是服務于企業,通過為企業提供系統化的貨運服務,以獲取長期效益。
二、案例分析
2013年以運滿滿為代表的車貨匹配物流信息平臺的出現,是我國公路整車貨運市場進入互聯網時代的標識。本文從運作模式、業務布局等維度深入分析我國2013年至今極具代表性的車貨匹配型物流信息平臺企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以此提出合理的發展建議以供企業實踐參考。
現階段,我國物流信息平臺按照服務對象分為C2C或者B2B平臺,以運滿滿、貨車幫、滿幫集團、傳化陸鯨、福佑卡車為例,其結構特點(如下頁圖所示)。
(一)運滿滿
運滿滿成立于2013年,其市場定位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貨運調度平臺企業。截至2017年7月,其平臺車主會員400萬,貨主會員100萬,日交易額高達15億,業務覆蓋315個城市。平臺初期利用地推人員獲取貨主與車主用戶,依托強大的地推能力,不斷擴大用戶規模。有了一定的用戶之后,平臺建立有效運營規則,以此保證司機優質運力及交易雙方權益。此外,運滿滿也不斷在擴展業務將原有的調度平臺逐步轉化為卡車消費平臺,包括司機的吃飯住宿、卡車的加油養護、金融保險貸款等業務。
(二)貨車幫
貨車幫于2013年依托物流QQ原有資源進行整合,轉化為以提供車貨匹配為核心業務的平臺型企業。截至2017年7月,其平臺注冊車輛450萬輛,貨主會員88萬,日促成交易超14萬單。運營模式采用純互聯網打法不斷擴大用戶規模,同時擴大車后市場、金融等方面的延伸業務,包括與第三方合作發放ETC卡、上線車油業務、推出金融保險業務等。
(三)滿幫集團
滿幫集團于2017年11月由運滿滿和貨車幫集團合并而成,其中運滿滿專注車貨匹配技術的實現,貨車幫專注于車后市場服務能力的提升。車貨匹配技術方面,其對于每一單貨源的運輸時間、貨品種類、價格及車輛要求均給出合適的方案,有效提升用戶體驗,對于車貨匹配效率的提升以及貨車空駛率的降低有重要意義。車后市場服務方面,平臺從風險較小的業務逐步展開,探索生態化運營模式,逐步實現企業業務閉環。
(四)福佑卡車
福佑卡車專注于實現整車運輸交易達成,成立于2015年3月,業務對象主要有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部或運輸車隊、司機。其特別之處在于直接對接用戶主要是經紀人以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有助于降低吸引終端司機及貨主的營銷費用以及補貼成本。此外,還拓展了智能報價業務、智能匹配業務、保險理賠業務等。
(五)傳化陸鯨
傳化陸鯨是面向長途貨運車貨匹配的物流信息平臺,成立于2016年5月,其業務范圍還包括司機的移動社交和生活消費、貨主的車輛調度等方面。傳化陸鯨不僅僅是車貨匹配軟件,更是即時通訊和生活消費軟件。其發展注重于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以此提高用戶粘性,獲得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增值業務包括汽車配件銷售、汽車市場推廣、技術咨詢、數據分析等方面。
通過上述典型案例分析,可總結出目前車貨匹配型物流信息平臺發展特點是依托車貨匹配業務為核心,逐步擴展增值業務以形成差異競爭,有效提升平臺企業競爭力,業務覆蓋以下幾個方面。
1.車貨匹配業務。車貨匹配業務既是物流信息平臺企業的核心業務也是其基礎業務。平臺運營方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物流供給方和物流需求方提供實時供需匹配,給出合適的物流服務方案、關鍵路徑優化、相關配載優化等服務方案,以此吸引更多用戶加入,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平臺從中收取一定的入駐費用及交易促成費,以實現盈利。
2.卡車后市場服務。卡車后市場服務是指依托企業物流基礎建設資源以及卡車后市場企業合作來提供給平臺用戶的增值服務。諸如與增值服務提供方合作推出卡車ETC通行優惠、卡車加油折扣、卡車維修養護等服務;采用為用戶帶來優惠的運營方式吸引卡車司機入駐平臺,從而獲得一定的收益返點等。
3.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是指平臺企業與銀行、金融機構等合作為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如提供貸款、質押、保險、車輛保險等一系列金融服務,服務對象包括卡車司機、第三方企業以及貨主等。用戶獲得金融產品優惠或便利時會產生更強的入駐平臺意愿,平臺也能以此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效益。
4.大數據服務。大數據服務是指平臺方通過整合平臺積累的數據資源同相應企業合作為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諸如利用平臺中積累的車禍交易數據、卡車后市場交易數據、金融交易數據等,聯合技術服務公司為用戶提供數據咨詢以及數據銷售等大數據服務,以此為用戶企業提供決策支持,吸引用戶入駐,平臺也借此獲得相應的大數據服務。
5.個性化定制服務。個性化定制服務是指平臺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定向化的提供相應服務的業務,主要服務于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型物流服務需求企業或是運輸企業。常見的有物流服務需求企業定期、定向為其下游企業運輸定量的產品,車貨匹配物流信息平臺可通過平臺中的數據幫助需求方篩選服務質量高的運輸車隊,同時與需求方和供給方簽訂契約,作為交易主體與雙方進行交易,為供給雙方提供一系列的定制化服務。
三、發展建議
平臺型組織是企業為了應對高度復雜的市場需求、不穩定的競爭和知識型員工日益增長的自主管理需求,充分利用高度透明的數據化治理技術,將大公司專業資源集聚的規模優勢和小公司敏捷應變的靈活優勢進行集成開放的組織模式[4]。這是一種新型的組織模式,現階段對于這一組織模式的探討活躍于學術界與管理實踐之中。本文通過上述分析,對于車貨匹配型物流信息平臺企業管理實踐給出以下建議。
(一)形成規模經濟的同時應注重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
車貨匹配型物流平臺企業運營初期,面臨著供給雙方多層次的需求以及混亂的貨運市場,需要引入大量的平臺用戶形成規模效益與線下匹配拉開競爭優勢。如何獲取并維持用戶,取決于服務質量的提升,企業不能一味要求用戶量的增加而忽視質的保證。
(二)提升車貨匹配技術水平的同時拓展業務形成商業閉環
物流信息行業競爭激烈,單一的車貨匹配服務難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平臺在有效提升掘車貨匹配技術的同時也可以橫向開發延伸業務,從平臺運營方、平臺用戶以及平臺合作方三主體入手,逐步提供一系列延伸業務,從而形成企業商業閉環,探索更豐富的運營模式。
(三)增強線上匹配優勢,拉開與線下匹配的距離
車貨匹配平臺的開發相對于線下匹配而言,有利于貨運市場整體車貨匹配效率的提升以及火車空駛率的降低,且其通過互聯網可視化有效減少車主與貨主信息不對稱。然而,相對線下匹配而言,也面臨著平臺方、車主、貨主三方信任盲點的問題——諸如收取中介費、方案不合理、過度推銷其他產品等。因此,平臺未來在發展業務時,也要注意有效發揮平臺信息整合、信息處理以及信息應用能力,以此實現線上匹配的相對優勢,而不能一味地拓展各類業務以追求營收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國華,吳博.共享經濟2.0:個人、商業與社會的顛覆性變革[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5.
[2]? 王彪,王曉麗.O2O模式下貨運共享平臺研究.物流技術,2019,(12):6-8+160.
[3]? 王蓓蓓,崔杰.公路貨運車貨匹配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9,(17):282-284.
[4]? 劉紹榮,夏寧敏.平臺型組織[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