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明
摘 要: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教育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優化了人才培養結構,使得高等教育被普及,面向社會輸送了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長與社會崗位需求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劇,這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為了進一步完善高校就業服務系統,全面提升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的教育指導作用,高校應立足于就業市場發展形勢與學生差異化的就業需求,構建起新時期就業教育服務平臺。
關鍵詞: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就業服務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5-0183-02
教育改革目標的全面落實,使得現階段高校招生、教育、管理等形式都發生了轉變,畢業生的數量大幅度上漲,導致就業競爭形勢日趨激烈。與此同時,由于區域性就業結構、學科教學課程比例、職業規劃理念等條件的限制,部分學生在畢業階段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為了更好地調整人才培養機制,對學生就業觀、發展觀進行積極的引導,高校陸續開展了就業指導工作改革,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就業引導。
一、高校現行就業指導體系存在的實踐問題
1.就業人數與就業指導規劃目標存在矛盾。高等教育招生條件放寬,在提升了專業教育受教育人數的基礎上,也造成了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度上漲。截至2018年,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了800萬以上,就業市場的競爭機制更殘酷。面對基數、增幅數龐大的畢業生群體以及疊加就業的往屆生,使得高校現有的就業指導機制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就業發展需求。大學生的職業預期與用人單位所給薪酬、待遇之間存在差距,使得大學畢業生就業積極性受挫,就業意向不足。與此同時,高校在設置就業指導目標時,沒有結合嚴峻的就業形勢與學生差異化的發展訴求,職業規劃內容缺乏實效性、針對性,就業課程形式意義重于實踐內容,參考價值不強,學生的就業意向、專業能力、發展潛力及表現優勢等得不到重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目標難以落實。
2.區域性就業結構不均衡,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信息化、數字化等現代技術帶來的科技革命,使得原有的產業發展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專業人才資源作為影響企業產業市場綜合競爭實力的關鍵要素,其專業技能水平、職業素養、信息素養以及實踐能力等都是高校重點培養的目標。然而,從目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表現來看,高校更注重學科專業基礎的教育,實踐技能水平相對較弱。區域性就業結構的不均衡發展,使得復合型人才的就業選擇范圍更廣,在職業發展方面傾向于在一線城市、經濟較為繁榮的區域就業。而與此同時,內地二三線城市、縣域城市的事業單位有限,且公務員或事業單位需要選拔性考試,錄取門檻高,錄用人數少,其吸納高校畢業生能力有限。
3.政策環境存在問題,就業指導方式不合理。作為重要的人才資源,高校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較強、自我認知思維完善、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但在崗位適應能力、工作經驗等方面稍顯弱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政府應該發揮宏觀指導作用,對大學生群體的就業進行政策性引導。然而,就現階段的就業形勢來看,政府部門沒有完全發揮政策規范的監管、引導、促進、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對人才市場的供需調整缺乏針對性。除此之外,高校在進行就業引導服務時,對相關就業政策的內容、規范、區域間的差異性等理解不透徹,很難為學生提供對應的就業指導,如就業指導中很少提到部分地區對報考研究生、公務員由特殊的加分政策等。此外,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僅僅偏重于大學生這一端的引導,忽略了協同聯動效應,最終影響了大學生就業率的提升。
二、現階段高校就業服務機制的表現特征
1.保障特征。目前,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機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果,在面向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保障機制。一方面,通過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為學生的就業選擇、企業查詢、政策了解等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為學生就業夯實了信息基礎;另一方面,設立了對應的法律保護機制,由政府為主體,包括就業管理、職業教育、勞動投資等方面進行了立法,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平等的法律保護。
2.多方聯合趨勢。在對學生進行就業引導時,高校與企業、政府間形成了有效的聯合機制。一方面,學校與企業通過相關協議擬訂扶植計劃,利用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建立實訓基地、訂單式人才培養等形式,實現了校企之間的資源整合,學生的就業途徑被拓展;另一方面,政府結合就業市場供需結構的變化,通過政策引導,改善了區域人才需求的不均衡結構,對高素質人才的分配進行了宏觀調整。
3.對人才市場需求形勢的動態把握。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受產業發展形勢、經濟格局、就業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因此,高校的就業服務機制需要結合外部就業環境、政策等條件的變化進行調整,具有靈活性、多變性的特征,新常態下的就業市場使得學生的就業途徑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在扶植不同經濟形式、豐富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基礎上給予大學生更多機遇與展示舞臺,但也預示了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強,這對大學生自身的專業、職業、核心素養等提出了差異化的要求,高校的就業指導規劃也需要進行動態的調整。
三、完善現階段高校就業指導機制的有效路徑
1.對課程規劃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健全就業服務功能。目前,產業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持,人才市場中,高水平、專業能力較強、核心素養較高的人才選擇空間更大。為此,高校在專業課程的規劃過程中,應科學調整學科教育內容、專業教學結構,依照人才市場發展導向,設置課程內容,提升畢業生對口就業的比例,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在就業教育與服務平臺的設置方面,高校成立就業指導中心的目的是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為了使服務更加個性化,各二級學院可以成立領導小組,面向學生提供更詳細、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功能。從宏觀指導層面來看,人才的配置應該兼具均衡性與效率性。因此,應選擇專業知識較強、工作經驗豐富及社會實踐能力較強的人員從事具體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提升高校就業引導、服務工作的實效性。
2.拓寬就業選擇空間,建立就業信息共享平臺。當前階段,在校學生在進入畢業季前,對專業就業信息普遍存在了解不深入、關注度較低的問題,就業選擇空間相對狹窄。為此,高校應針對學生的就業意向、擇業態度、專業能力等,定期宣傳專業就業信息,讓學生在校期間進行有意識的進行自主學習,提升綜合就業實力。首先,應發揮高校就業資源整合優勢,提高高校在促進就業方面的主動性,為學生鏈接多樣化的就業崗位。在校區黨工委的組織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優質人力資源,拓寬學生的就業選擇空間。其次,建立雙向信息共享平臺,面向合作企業推送優秀畢業生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企業、單位的就業信息,利用共享中心實現信息的交互。最后,應積極舉辦校園招聘活動,或者就業指導中心深入調研、合理規劃,利用暑期時間,組織各學院先后赴全國地市開拓就業市場。
3.深化校企聯合,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投入。校企聯合是高校提升學生就業比例的重要方式,在校企聯合開展教育、培訓、實習等活動的過程中,一是需要企業結合具體的崗位人才需求,向高校提供一定的教育指導,加強在資金、技術與設施等方面的投入;二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參與機會,與專業課程內容相結合,教育內容包括技術層面、人文素養層面等,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同時為企業甄選人才、培訓項目打下基礎;三是建立起專業教育、實踐技能訓練、通識技能培養的多元化教育機制,明確學生就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四是開展分層教學,鼓勵表現優秀的學生提前參加職業認證、等級考試,使學生能夠掌握一技之長,為就業增加砝碼;五是通過校企聯合建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工作適應能力,為后期的崗位對接打好基礎,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六是高校可以結合企業人才招聘標準,舉辦校園競賽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4.以大學生差異化職業發展訴求為基礎,規范就業指導工作流程。在開展就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學生作為就業發展的主體,其自我認知、自主學習能力是影響起就業綜合能力的重要基礎。教師在進行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時,首先,應該明確學生的職業規劃目標,結合其自身能力表現、特長、就業意向等進行教育指導,保證就業服務的有效性與專業性;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職業規劃分為短期規劃與長期發展目標,以便于制訂詳細、明確的就業計劃,保障自身在職業規劃過程中能夠應對不同程度的困難,對于危機具備充分的考慮、具有相應的應對能力;最后,為保證高校就業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實,應建立起配套的教育服務、管理機制,聘請有經驗的從業者、管理人員、優秀畢業生等進行演講,分享自身的職業發展經驗,讓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前沿信息與相關學科就業前景等,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力,更好地實現就業對接。
四、結語
就業競爭形勢的復雜化、不均衡發展特征,不僅加劇了現階段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使得人才配置結構出現問題,同時也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建立現代化就業教育管理機制成為高校提升學生就業比例的有效途徑。為此,高校應從學生的職業發展訴求出發,對就業市場形式進行動態把握,建立起就業信息共享平臺,在深化校企聯合的同時,不斷完善就業服務機制的引導與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蔣大銳.新時代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困境及解決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9,(15):181-182.
[2]? 呂宇棟.大學生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意涵、標準與路徑[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21-124.
[3]? 趙愛琴.構建校企行聯動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9,(14).
[4]? 楊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究[J].新校園(閱讀),2018,(4).
[5]? 張名艷,張陽.論精準扶貧視域下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精準幫扶[J].教育與職業,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