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嬋
摘要:了解《千里江山圖》的青綠運用特征,分析其青綠運用特征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表現。文章運用美學、色彩學、設計學相關理論,通過對《千里江山圖》的色彩運用特征進行闡釋分析,按其青綠色彩運用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整合,結合當下各大品牌案例分析該畫中青綠色彩在現代服裝的設計表現,以其青綠運用特征做設計方案。其青綠色彩運用特征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有跡可循,且有潛在價值。其色彩運用手法可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靈感與參考。
關鍵詞:《千里江山圖》的青綠色彩 運用特征 服裝 設計表現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6-0048-04
Abstract: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rquoise color of OianliJiangshan, analysis of the design performance ot its turquoise color 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 in modern costume The article uses aesthetics, color science, designtheor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lor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of Oianli Jiangsha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ts use of turquoisecolor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major brand cases to analyze the deoignperformance of the turquoise color in the painting, design with its turquoise color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ts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urquoise color havetraces to follow in modern tashion design, and have potential value Its use of theturquoise color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modern fashion design.
Keywords: The turquoise colorof Qianlijiangshan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Costume Design performance
一、《千里江山圖》及用色特點
(一)《千里江山圖》簡介。《千里江山圖》是宋代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屬于大青綠山水畫,青綠設色,絹本繪畫,色彩以石青、石綠為主,于青綠中輔以赭色。其繪畫風格受北宋宮廷繪畫刻意寫實、狀物精微的風氣所致。
(一)《千里江山圖》用色特點。色彩燦爛明麗,將礦植物顏料完美結合,礦物顏料厚重飽和,植物顏料在山石遠景處求其深重。畫面青中有綠,綠中有青,山水、天空、草木的青綠各不相同,與泛黃的絹本形成獨特的青綠色調。
黑墨勾山石,赭石打底,空青敷色,水面汁綠染色,水天交接處用赭石暈染,山石向陽面用汁綠從山頭往下暈染,背陰面從山腳用赭石往上暈染,石綠用汁綠打底,石青用花青打底。孔雀石制成“石綠”,分離出頭綠、二綠、三綠,汁綠上罩頭綠,三綠點亮。藍銅礦制成“石青”,分離出頭青、二青、三青,花青罩頭青,三青提亮。
(三)與宋代其他山水畫卷的青綠色彩運用比較。《千里江山圖》歷經千年不褪色,只是絹本稍微有些發黃,說明王希孟對青綠用色把握很好,色彩在絹本的吸附力強。同期畫家李唐的《江山小景圖》,一開始也是設色絹本,以石青、石綠、赭石和泥金淡設色,色墨濃重,石作斧劈皴,苔點上嵌金粉,畫風嚴謹精實,道勁有力。由于李唐礦物質顏色沒有控制好,用色不足,膠沒有調好,礦物質顏料的附著力差,導致用膠不當容易脫落[1],似水墨畫。
《江山秋色圖》與《千里江山圖》以長卷展開,青綠設色,使用散點構圖表達天地華章。不同是技法上王希孟以濃墨勾山石,青綠施重彩,以石青石綠為主色大膽應用,呈現華美明艷的效果,趙伯駒充分發揮底色作用,用料上除使用石青石綠外加入水墨渲染,青綠薄中見厚,避免平涂,小斧劈皴,筆精墨妙,兼具文人畫的韻致,畫面效果妍麗雅致,清幽秀美。
從三幅畫對比可知,《江山小景圖》的色彩基本剝落,《千里江山圖》和《江山秋色圖》依舊鮮亮如新,因技法、用料不同前者呈現富麗堂皇,后者呈現清新雅麗的畫面效果,均為宋朝杰出的青綠山水畫作,如表1。
二、青綠色彩運用及呈現特征
(一)運用方法。畫家在繪畫中采用漸變、點苔、提亮、間隔、疊加等多種色彩運用方法,使畫面極富觀賞性。
1.由青至綠漸變。《千里江山圖》的青綠不是對自然界青山綠水固有色的寫實繪畫,而是概括性的,具有自己個性的色彩理解,相對于色彩的物理性,更注重色彩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性;用色不著眼于所見,是宏觀的觀察與取舍,用超出物象固有色的攝取與感受,獲得充裕的精神創意空間[2],形成對大青綠山水畫獨到的色彩理解。
為把握前后虛實變化,色彩明暗進行巧妙處理。首先青綠漸變,石青緩慢過渡到2處,此處石青最為純粹,石綠摻雜石青來緩和相對突兀的色彩漸變,使其轉變柔和,如圖1。其次藍色漸變,山頂1處石青純度最高向四周擴散,純度漸漸下降呈現漸變效果,綠色亦然,如圖2。為拉開遠景空間感,遠處青綠漸變微妙以體現“水天共長天一色”的朦朧美感,如圖3。最后畫作歷經千年的滄桑陳舊感使青綠色調更獨具一格,如圖4。
2.點苔與青綠提亮。畫面突出的地方叫點苔,點苔是點一個很黑的墨點,在突出的山石結構處點苔,是中國繪畫增強視覺沖擊力的一個特殊辦法。畫中點苔運用頻繁,濃墨組合的點構成線,與大面積色彩形成點線面,通過點線面營造視覺焦點,如圖5。明度純度較低的青綠調中以提亮把畫面點綴的珠光寶氣,似寶石發光,如圖6。
3.青綠間隔。青綠相互間隔,形狀各異,如綠青綠青有規律間隔以增強色彩節奏感,如圖7。石青石綠是畫中最重要的色彩,為了更好地區分層巒疊嶂的山石,石青石綠或交替或不規則使用,這個山頂是石青,旁邊或下個山頂用石綠,以此區分前后空間關系,又或前后純度明度不一樣來把握空間遞進關系,雖只用青綠二色,但因青綠色彩按不同方式布局在整體上形成無規律色彩分布,如圖9。
4.青綠疊加。由于年代久遠,畫中顏料無可避免有剝落的痕跡,露出底層的石綠色或淡石青色[3],可見有些部位的色彩不止一層,石青石綠采用厚畫法進行疊加,或反復修改,用厚重的顏料層層覆蓋。
(二)呈現特征分析。畫中青綠之間相得益彰,將青綠色彩組合成一種金碧輝煌、璀璨明亮的宮廷繪畫風格,呈現出多種藝術特征。
1.畫中色彩或淺至深、或深至淺,或一個顏色過渡到另一個顏色的柔和渲染,使畫面呈現出漸變的色彩特征。
2.畫家常以點苔構成點線面使重點突出,青綠提亮使對比鮮明,暗色更暗亮色更亮,以點線面構成與青綠提亮結合構建獨特的主視覺來營造焦點。
3.青綠間隔將一種色彩快速跳躍到另一種色彩中,在畫面中產生色彩轉變,青綠變化應接不暇,從而使觀賞者產生視覺的跳躍感,使其呈現青綠有規律或無規律間隔色彩特征。
4.畫中顏色不是一層色彩的平鋪直敘,而在多處采用色彩疊加增強畫面的厚重感,使畫面的厚薄、虛實、明暗不一而形成對比,呈現出青綠層次豐富的色彩特征。
二、《千里江山圖》呈現特征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表現
古今中外的名畫有很多,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不言而明,畫家對色彩運用都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方法,我們便可以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分析他們的用色方法和搭配特點[4]。《千里江山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五色備焉,其中青綠尤為突出,然而從青綠在2000-2019年間服裝的應用看,少有將青綠組合運用,單獨的青色或綠色運用比例較高,尤其是青色應用廣泛。因而借此機會通過對VOGUE RUNWAY上近3000個時裝品牌進行調查,分析《千里江山圖》中青綠呈現特征如何在現代服裝應用。
(一)漸變效果在現代服裝的設計表現。畫中青綠漸變體現為大跨度和小跨度,小跨度為中短調平緩色彩過渡,以中等明度為基調,色彩間明度對比弱,色彩過渡平緩,主要呈現為單色域和雙色域過渡。單色域自然和諧,明暗層層遞進。雙色域青綠漸變在中等明度的基調中進行漸變,即使跨越了色相,但由于青綠色域在明度上跨越的階段控制在三個階段或者三個階段以內,在進行去色處理減少色相的干擾后,從青綠色彩的明度對比中可以觀察到最亮的青色和最暗的綠色明暗反差小,調性柔弱含蓄,因此青綠雙色域色彩過渡相當緩和低調(例2)。
畫家在背景的處理上為表達空間的虛實感,減弱色彩明暗間的對比,色彩辨識度弱,畫面緩緩推遠使背景虛下去,在中等明度的調性中進行青綠色彩的平緩過渡,使其產生朦朧迷離的美感和縱深感(圖3)。設計中亦然,若強調含蓄溫婉的女性氣質在色調的選擇上盡量避免明快活潑的色彩對比,選擇以中等明度或灰調性為主減弱色彩對比使其自然,減弱沖突感和跳躍感使視覺起緩沖作用,材質上選擇柔軟質感光澤感弱的棉麻面料,色彩在緩慢變化中給視覺一種緩沖,肉眼看上去服裝色彩過渡更加平和緩慢,沒有沖突感和跳躍感,在追求色彩豐富性的基礎上又以相對內斂溫和的方式來呈現。由此可知,中短調平緩色彩過渡,在同類色或類似色整體統一漸變的基礎上又有微妙的色彩變化,且單色域色彩相似,色彩間界限易模糊,在視覺效果上可以起到拉長身材比例的作用,整體易形成統一感,主題明確,色彩搭配出錯幾率小。取自大自然中短調的青綠漸變,因其變化柔和傳遞出素雅平和,大氣沉靜的色彩情感。
中長調大跨度漸變因明暗差大,表現在服裝上可增強視覺沖擊力、色彩層次感和對比,富有光澤感的面料在同一種青綠漸變語言因材質、明暗不同傳遞出不同的色彩情感,由于面料光澤感強,本身對比強的漸變在材質的作用下純度和明度大幅提高,青綠色彩的漸變過渡得較為明顯且對比度高,其中帶有亮片寶石裝飾點綴的面料在服裝的肩胸部更加明顯且熠熠生輝,如同王希孟在使用璀璨華麗的顏料裝點山峰時,似寶石發光(例3)。在服裝設計中,平衡是一個重要設計原則,在該連衣裙中我們可以看到青綠色彩占比重幾乎相等,青綠色彩的明度基本相似,使服裝整體色調平衡穩定,但在右肩處做了細節處理,往肩部漸變的時候忽然來了幾筆細長的綠色作為裝飾在肩部打破了這種青色漸變的平衡,使服裝的設計表現更為獨具特色,色彩對比度高的青綠漸變相較于前者過渡平緩的漸變而言會顯得更明快活潑(例4)。青綠色彩在服裝柔和漸變中,在西服的鑲邊、袖口、衣袋和拉鏈上突然有亮麗的綠色來打破柔和的過渡,使得服裝的領口鑲邊等細節上更有豐富的層次感(例5)。
畫家在豐富色彩層次時喜用漸變的手法,此表現手法因中明度占據大面積色彩,整體色調穩定,對比清晰,材質上選擇光澤感強的面料使對比鮮明,其利用色彩和與各種面料的結合滲透,形成一種擴張視覺的效果[4]。此表現手法因中明度占據大面積色彩,使整體服裝色調穩定,和亮色對比使得對比清晰,在材質上選擇光澤感強的面料可使色彩對比更加鮮明,加入亮片珠光等高明度裝飾可使得服裝層次更為豐富,亦能表現寶石發光的質感。由此可知,中長調大跨度漸變在中等明度為主導地位的基調中,奠定了沉穩平衡的色調,對比小面積高明度色彩,主次明朗,明暗層次豐富,從而使服裝呈現出沉穩中透露出活躍因素的色彩效果。
(二)點線面構成與青綠提亮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表現。點苔在服裝的運用可表現為點線面構成,運用點協調整體,元素之間產生聯系,點少重在點的形態,點多重在排列形式,自由點的運用更為靈活,其自由地結合可表現出隨意的散落感,點構成的線起連接服裝的作用。如在鮮亮的青色中跳躍幾筆打破單一的色彩布局,分布自由散漫,點作裝飾,以黑線連接,青色為面(例1)。
畫家在加強畫面的山石結構突出處多次使用點苔手法,這種藝術手法對服裝設計而言也十分有益。點線面在設計中按不同大小、疏密混合分布,可構成散點式、集中式的排列組合。設計者按點線的疏密、曲直、大小、虛實、色彩深淺和面的方圓表現不同的設計效果,如設計隨意無序的散點式構成服裝,可將點線隨機散落打破規整的面,如想通過點線面構成營造視覺焦點,可將視覺中心集中于顯眼位置,精心布局使觀賞者一眼注意到設計重心。由此可知,不同的點、線、面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表達出多種設計效果,集中式構成營造視覺焦點,散點式構成打破畫面布局。
更常見的是提亮的設計表現,設計者常以提亮來營造視覺焦點。如整體明度純度低的暗色調或中間調里,為打破整體的沉悶感,設計者通常會巧妙地把一些亮色點綴于服裝的合適部位,使暗色調或中間調和明亮色系相互結合以起到提亮的效果。或將熒光綠的線不規則地縫紉到整體偏深的墨綠色調中,使圖案跳躍出來(例3),或整體低沉的暗色調,在不同部位如胸腰臀等不同處提亮,形成強烈對比(例5-8)。
畫家在山峰、山丘或平原處巧妙安排畫面布局,善用提亮將璀璨奪目的青綠在該提亮處提亮,使畫面既活潑生動又重點突出,如美玉發光,光彩絢麗耀人眼睛。在服裝設計中,色彩起到了視覺醒目的作用,人們首先看到的是顏色,其次是服裝的款式,最后才是材質和工藝問題[5]。我們看到一件服裝時首先關注明亮處,逐漸移動到較暗的部分,色彩主次分明視覺中心突出。若所有設計元素都在爭奪視覺焦點,不強調重點,視覺找不到重點就會上下偏移而失去重點。重點相對而言,一個重要亮色脫穎而出,那么其他色彩應讓步來使該色成為視覺焦點,通過控制其他色彩的明暗程度把視線引導到重點色彩中,使設計具有視覺層次感。由此,通過確定主導色彩,控制從屬色彩的明暗程度來引導視線,構建其獨特的主視角營造服裝焦點。
(三)視覺的跳躍感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表現。畫家常以青綠色相區分鄰近山峰,將色彩巧妙間隔在林林總總山峰中又不落俗套,青綠之間形成色相差異,色相間忽然轉換使觀賞者產生視覺的跳躍感。在服裝設計中,也叫拼接,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面料或色彩相組合進行拼接設計,根據不同質感、光澤和色彩組合可以更大限度地發揮各種面料的特性以增強服裝的觀賞性。畫家組合色彩時并未拘泥于單種手法,將不同的青綠間隔相互結合,或青綠青綠、青綠青和綠青綠規律間隔。雖多種色彩排列局部和諧有序,但多種方式組合為整體呈現出形成無規律色彩分布。在服裝的運用上,青綠青綠有節奏感的拼接呈現出色彩跳躍感,手法上無論是褶皺、重疊、流蘇等面料二造,材質上無論是輕薄面料,流蘇等相對厚重的面料,從屬于青綠色有節奏感的張力下,在色彩強烈的表現力下起輔助作用(例1-3)不規則的青綠拼接更多的是隨機性,這種隨機性會不經意間出現獨特的色彩搭配(例8-9)。
規律色彩拼接如同—首優美旋律產生節奏的韻律感,不規則色彩拼接傳遞無序、隨機和自由色彩情感,同類色拼接雖然跳躍但色彩跨度不大顯得溫柔和諧,類似色既和諧又有色彩的變化,在視覺上用色相分割產生視覺跳躍感,在色調穩定的基調上更有動感和生機活力。按照以上不同的表現手法產生的色彩強弱不等的視覺跳躍感。因此,視覺跳躍經過設計者巧妙布局,在同一基調上通過色彩排列不同突顯差異,在差異中產生視覺上的跳躍感,同時注重青綠色彩間的相互呼應,不使其孤立存在,使觀賞者眼前一亮。
(四)豐富的層次感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表現。通過面料疊加使色彩疊加產生豐富的層次感,服裝的色彩,面料,面料二造等設計手法的疊加運用,使服裝呈現不同風格。如紗近乎透明,層層覆蓋時青綠色彩按增加的層數不同而相應變化,為穿著需要,在關鍵部位通過面料疊加降低薄紗透明度,形成面料厚薄不同(例1-3)。在設計中流蘇、重疊、抽褶等二次再造產生的面料疊加,使色彩的明度和厚薄形成豐富對比(例4-8)。
畫家常采用厚畫法以石青、石綠增強畫面青綠色彩的厚重感,使色彩厚薄產生對比。色彩疊加產生的豐富層次感在服裝設計應用廣泛,在輕薄面料中按照面料厚薄、面積、位置疊加不同產生色彩和厚薄的對比也不同,手法多樣使設計表現更加豐富自由,如輕薄的紗質面料和厚重的流蘇面料形成鮮明對比,夸張的面料二造營造出戲劇大膽的效果,溫和的面料二造呈現平緩的視覺效果。由此可,見我們在進行面料的層疊時,因其手法、大小、厚薄、位置、層數和對比不同會產生豐富的層次感。
四、設計表現
根據《千里江山圖》的青綠色彩應用特征,通過色彩構成原理和方法從中提取并組合關鍵色彩,并嘗試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表現,如表6所示。
結語
在《千里江山圖》初步了解中,對于畫中的顏料、繪畫手法、色彩和同時期畫家作品進行了分析,在進一步了解的過程中,畫中青綠色彩所形成的獨特青綠色調令人印象深刻,青綠色彩的漸變、點苔、提亮、間隔和重疊的藝術手法獨具特色。其青綠色彩在現代服裝中也有跡可循,如漸變、拼接、重疊和提亮等設計。文物不是塵封的古董,《千里江山圖》獨特的青綠色調給我們以啟示,以一種別具一格的方式來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
參考文獻
[1]余輝百問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問答錄(四)[J]中國美術,2018(3):66-83
[1]陳璃在設計色彩課程中融人中國傳統色彩的教學實踐探索[J]設計,2018(19):45-47
[3]王中旭色墨交融不古不今《千里江山圖》作者及其青綠顏色[J]收藏,2018(8):17-28
[4]包琳開發拓展思維的色彩設計教學研究[J]設計,2018(1):37-38
[5]孫輝,樊佳珥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大觀,2018 (1):128-129
[6]羅嶠色彩的個性化研究與應用[J]設計,2017(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