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九林
甲午之戰影響近代中國及東亞歷史走向甚巨。在這場戰爭中,日軍的傷亡很大,但據日本學者藤村道生的觀點,其人員傷亡絕大部分非戰爭直接導致,而是來自疾病:“日本士兵的真正敵人是瘟疫。因為沒有建立預防體制,衛生設備很差,所以許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間,入院治療的達17萬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國內的,約占派往海外士兵人數的三分之一,達67600人。在17萬入院患者中間,因戰爭而負傷的不過4519人。其余則是或患赤痢、瘧疾、霍亂等傳染病,或患腳氣病。”
藤村此說并非虛言。比如,進攻澎湖島時,日軍的戰斗傷亡甚少,但“患瘟疫而死者達980人,埋骨于馬公城東南陽明門外,病者更不計其數”。再如,進攻臺灣的日軍合計3.7萬余人,直接死于戰事者為164人,間接死于疾病者卻高達4642人。
傷病員回國,自然也會把傳染病帶回日本國內。有統計稱,開戰初期,日本國內已出現霍亂,導致3.9萬余人死亡。戰爭中期,日本國內又暴發了痢疾,共有15萬余人患病,3.8萬余人死亡。1895年進攻澎湖島的日軍染上霍亂,傳回國內又造成4萬余人死亡。政府與軍方吸取教訓,開始在戰地、港口與火車站設立檢疫所。
除了各種傳染病,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而引起的腳氣病,也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種疾病的癥狀是腿腳麻木無力,慢慢嚴重至感官衰退、全身虛脫,最后死于心臟機能不全。當時在以精米為主要食物的約17萬日本陸軍當中,患腳氣病者多達3.4萬余人,約400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