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風平浪靜的絮語——《海洋》
海洋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講述著一段段悲歡離合的故事。
《海洋》這部紀錄片聚焦于覆蓋著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展示著海洋的壯美遼闊。大航海時代之后,人類逐漸打破了海洋的寧靜,原有的食物鏈被打破,生態破壞也愈發嚴重。《海洋》后半段畫風一轉,轉向了環保的訴求。從血腥的收集魚翅到捕鯨殺戮,讓人想起了那部名震一時的《海豚灣》,大自然孕育幾萬年的生物卻因為人類的行為在短短數十年里慘遭滅絕。當人類無法自省時,紀錄片鏡頭一轉,用驚人的風暴來表現海洋的憤怒——在汪洋大海中,巨浪猛烈地襲擊一艘船只,海洋狂怒的力量被彰顯得淋漓盡致。
紀錄片的結尾,還是那片寧靜的大海,又回歸到最開始的基調,再次留給觀眾對這片神秘領域最美的回憶,卻引起了人們的思考。那唯一逃過捕食的小海龜,它仍會勇敢前行,傳遞著生的喜悅;那被割掉魚鰭絕望而死的鯊魚,代表著人類的殘忍。海洋孕育了生命,也會散播死亡,你見過它壯闊的美景,也會見識它怒吼的巨浪,但它仍然會給你希望,給你講述生命的禮贊。
在這個以海洋為歌的紀錄片里,你可以看見世界的美好與殘酷,看見那個需要你珍惜的大海的世界。
蔚藍的世界——“海洋三部曲”
大部分讀者之所以認識蕾切爾·卡遜,大多是因為《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但是她最美的文字,卻是“海洋三部曲”——《海風下》《我們周圍的海洋》《海之邊緣》。
卡遜生于1907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斯普林代爾鄉下長大。酷愛讀書的她在母親的鼓勵下,對自然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她就開始對海洋著迷,讀遍了她所能找到的關于海洋的全部書籍。
經過用心且專注的探索,卡遜決定用溫柔的筆觸把她對海洋的熱愛傾注到美妙的文字中。
生命之美——《海風下》:這本書是卡遜的處女作,也是她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從博物學的角度,以溫暖、樸素的筆法和擬人的修辭全景描繪了海濱生靈奇妙多姿的生存面貌,如小鯖魚斯康博在充滿挑戰的海洋環境中努力生存、搏斗、洄游的故事,讓我們驚嘆海洋之美,敬畏生命之力。
海洋幻遇——《我們周圍的海洋》: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向讀者講述關于海洋的各種知識和故事,充分利用了中世紀以來海上探險、航海經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系列海洋調查及深潛的成果,用詩一般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環繞在人類周圍的海洋世界。
存在之道——《海之邊緣》:這是海洋系列的壓軸之作。在本書中,卡遜對海岸生態系統進行了生動有趣的解讀,對于任何一種海濱生物,她都從“它為何居于此”“它如何適應自身的構造、棲息地以及整個環境”“它如何獲取食物”“它的生命周期、天敵、競爭對手和伙伴是怎樣的”等角度向我們娓娓道來,以充滿詩意的文筆描繪了海濱生態環境的萬千景象。那些渺小的海濱生物是從海洋走向陸地的先鋒,如果沒有它們最初的嘗試,就沒有今天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不會有人類的出現。海濱生物的每一個物種都是在嚴苛的海濱和潮汐環境中、在生死時速之間搏斗生存,它們具有偉大的探險精神,足以贏得人類的敬畏和驚嘆。
無論是紀錄片《海洋》,還是卡遜的“海洋三部曲”;無論是現代技術,還是傳統的文字書籍,都是熱愛自然與生命的藝術家們和學者們對大海的感恩與向往。在柔和的海風下,在充斥著海鹽氣味的空氣里,那是海洋的世界,正向你述說著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