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嘉


德拉貢諾夫在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工作40年有余,從普通技術員、武器設計師再到總設計師。在這40年中帶隊設計超過27種不同的槍械,其中有10款投入量產,如果加上他以技術顧問的身份參與的工作,武器的數量甚至高達50多種,其中39種曾投入量產。
1946年,德拉貢諾夫進入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第一個工作并不是設計槍械,而是改進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型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因槍管射擊基線較長導致精度可觀,再加上儲備量巨大,在衛國戰爭時期經常被加裝光學瞄準鏡作為狙擊步槍使用。另一方面,由于衛國戰爭前期蘇聯西線戰場的迅速潰敗,導致蘇軍原本準備的SVT-38狙擊步槍在戰爭初期大量丟失,蘇軍不得不利用其他步槍將就。

斯大林格勒戰殘垣斷壁中的蘇聯狙擊手,使用的就是狙擊型莫辛-納甘步槍

衛國戰爭期間使用狙擊型莫辛-納甘步槍的蘇聯狙擊手

MS-74狙擊步槍

MS-74步槍分解狀態
對于蘇軍而言,莫辛-納甘雖然射擊精度合適,但裝填速度較慢。主要由光學瞄準鏡座的設計位置不合理導致:光學瞄準鏡座位于拋殼窗正上方,射光槍彈后只能一發發單獨裝填(衛國戰爭蘇聯兵源素質下降,因此莫辛納甘狙擊型的瞄準鏡在戰場上是禁止戰士私自拆卸或者歸零的),遠沒有常規莫辛納甘步槍采用橋夾一次裝填來得快。在快節奏射擊時,裝填速度直接影響戰機。
這個問題對于德拉貢諾夫來說很好解決,他重新設計了一種新的光學瞄準鏡座,位置偏到拋殼窗左側,避開了正上方,射手在打光彈倉中的槍彈之后,無需拆卸光學瞄具即可采用彈夾裝填,從而提高了裝填速度。
德拉貢諾夫還以射手的直覺,在提高精度和射擊舒適性方面做了大量改進,例如:減輕了瞄準鏡座的質量,同時降低瞄準鏡座的高度,以提高射手射擊時的舒適度;瞄準鏡可更方便拆卸維護;在槍托內首次增加了附件倉;根據射手射擊時的普遍力度重新調校了扳機力;更換重槍管增重500g以提高射擊精度,而由于其他方面的減重,實際上整槍和瞄準鏡系統還減重100g。
經過德拉貢諾夫改進過的莫辛納甘步槍被命名為MS-74狙擊步槍,其實際射擊表現在測試中極其優異:3支樣槍的測試精度R100為4~5cm、R50為1.5~2cm,對比1942年改裝的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精度提升2.7倍。
德拉貢諾夫真正設計的第一支步槍實際上是1949年推出的S-49運動步槍。

莫辛-納甘狙擊型瞄準鏡座設置,不方便橋夾裝填

經過現代化改裝的MS-74狙擊步槍

S-49運動步槍

S-49運動步槍覘孔式照門可調

S-49運動步槍覘孔式照門可調
時間追溯到1944年,隨著德國節節敗退,蘇聯開始從戰時體制向和平體制過渡,軍用武器的生產放緩。相應地,戰時為提高產能而增設的生產線在此時卻成為一種浪費,因此蘇聯官方封存不少軍用武器生產線,同時重啟狩獵和運動武器等民用領域槍械的生產。此時,蘇聯急需在國際舞臺上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因此積極籌措1952年芬蘭的赫爾辛基奧運會準備工作。S-49運動步槍就是專門為奧運會而設計。
1949年4月,在伊熱夫斯克廠副總設計師卡莫佐羅夫的引薦下,德拉貢諾夫與馬克西姆·康斯坦丁諾維奇·巴里諾夫會面,后者當時的身份是斯巴達克射擊隊的運動員,是正在籌備中的蘇聯國家射擊隊的成員之一。由于兩人都是射擊好手,所以一見如故。在交談中,巴里諾夫談到自己作為蘇聯體育委員會與國防工業部的代表,正尋找一位擅長射擊的設計師,為將來奧運會專門設計一種全新的運動步槍。
德拉貢諾夫接手了這項工作,根據巴里諾夫的要求,德拉貢諾夫設計的這種步槍至少能達到100m距離R100為3cm的成績,即在100m射程,所有彈著點必須百分百落在直徑3cm的圓內。

1950年代,拿著S-49步槍擺拍的德拉貢諾夫

設計S-49步槍時的德拉貢諾夫(右)
盡管是重新設計,但德拉貢諾夫依舊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莫辛納甘步槍進行深度改造,不過除莫辛納甘傳統的槍機和閉鎖機構之外已沒有多少結構是原版莫辛-納甘的。為保證射擊精度,S-49的槍管改為整體切削的重槍管,槍管壁極厚,配合一種特殊的固定裝置,讓槍管半懸空在護手上,避免槍管本身射擊顫動對精度產生的不利影響。此外,S-49去掉了不必要的彈倉,瞄準具也改為一種可調的覘孔式瞄具,以提高機械瞄準的精度。握把和槍托的形狀也作出了方便操作的改進。
1949年12月,巴里諾夫來找德拉貢諾夫驗收槍支時,德拉貢諾夫共做出11支樣槍,其中挑選2支連續射擊10發后精度都能達到在一個俄羅斯戈比硬幣大小范圍內(直徑2.2cm),大獲成功。隨后蘇聯軍方與蘇聯國家隊、各迪納摩射擊俱樂部都與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合作,共計采購S-49運動步槍約150支。其中蘇聯射擊運動員瓦西里·鮑里索夫更是在1950年8月保加利亞的一次國際比賽中,用S-49運動步槍創下了1149分的世界紀錄。

圖為1954年手持S-49的鮑里索夫,鮑里索夫后來在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上用S-49步槍奪得300m距離7.62mm步槍射擊項目的金牌
S-49步槍設計成功之后,德拉貢諾夫先是作為蘇聯國家射擊隊的御用武器設計師,繼續設計了一段時間競賽用的運動步槍。它們絕大多數以德拉貢諾夫最熟悉的莫辛納甘步槍為基礎設計,例如大名鼎鼎的MTs-50、MTsV-50、Zenith、Strela、Taiga、SM、冬季兩項-7-2、冬季兩項-7-3、冬季兩項-7-4等等,其中大多數都獲得量產,成為蘇聯射擊運動員的專用器材,蘇聯運動員用他設計的武器多次在奧運會等國際體育競賽中獲獎。
縱觀歷史,蘇聯射擊運動員開始在國際賽事上涉足射擊項目,繞不開德拉貢諾夫設計的步槍,可以說德拉貢諾夫就是戰后蘇聯高精度運動步槍領域的奠基人。
而德拉貢諾夫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除與設計能力有關外,很大程度上也緣于德拉貢諾夫本人作為一名射擊教練對步槍射擊的理解,這種理解需要長時間的感悟和思考才能獲得。在之后的設計當中,作為射擊運動員的思維也幫助他擊敗了很多強勁對手。
由于蘇聯代表隊在使用德拉貢諾夫設計的運動步槍在國際射擊賽事中取得突出成績,因而受到蘇聯國防工業部和伊熱夫斯克廠的共同關注。
1958年,蘇聯開始了半自動狙擊步槍的競標項目。
此時的蘇聯已經完成AK47突擊步槍、PK系列通用機槍在一線作戰連隊的普及,步兵連排的機動性和火力都實現了巨大提升。但作為高精度的遠距離延伸火力來說,狙擊步槍領域卻一直是個空白,蘇聯甚至還在采用衛國戰爭時期的PE型狙擊步槍,其本質上仍是莫辛納甘步槍的狙擊型,更像是將二戰火力延續到了冷戰時期。對于蘇聯陸軍來說,這種慢速定點高精度射擊策略已然該被淘汰,他們需要一種新的狙擊步槍來服務于機械化大兵團的作戰模式。而這就相當于給未來的狙擊作戰限定了一個全新的戰術定位:根據二戰蘇聯成功的狙擊戰經驗和冷戰實際情況,蘇軍認為,未來狙擊手應該下放至連排一級,最好能夠隨步兵機動快速轉移,是作為步兵火力在中遠距離的定點補充而非以往狙擊作戰的定點伏擊;即便有伏擊的戰術需求,也最好不要在同一個位置長時間埋伏狙擊,以降低暴露和被反狙擊的概率;最重要的就是射擊的節奏,速度要快,能夠實現在各種惡劣環境下快節奏的精準射擊。
這一設計理念由蘇聯國防部炮兵裝備總局(GRAU)提出,作為項目的啟動方和招標方,GRAU為要競標的新式狙擊步槍提出了很高的技術指標:必須半自動方式,滿足快節奏的狙擊需求;可感后坐要穩定,方便射手迅速補射;高精度自然必不可少,對于有效射程也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新步槍還必須足夠輕便、緊湊、靈活、可靠,能夠在單兵攜行、搭乘各種載具(例如車輛、艦艇甚至直升機)以及各種惡劣環境(高溫、嚴寒、雨雪天氣、泥濘以及沙漠環境)下射擊。
其實蘇聯在戰前也曾研究過半自動狙擊步槍,但蘇聯前期的半自動狙擊步槍研究帶有很強的時代印記:這些狙擊步槍基本上都是在1930年代所研發,大都是從已經投產的托卡列夫SVT-38/SVT-40半自動步槍和西蒙諾夫AVS-36自動步槍里面挑出精度好的,再加上俄國自產的PU型光學瞄準鏡搭配使用,精度只能說勉強夠用。而且在衛國戰爭初期,由于納粹軍隊在蘇聯西部高速推進,蘇軍節節敗退的同時,絕大多數半自動狙擊步槍也一并丟失,不得已只好重新使用莫辛納甘步槍作為狙擊步槍使用,甚至在產能下降時還會征用民間的競賽用運動步槍作為狙擊步槍。

二戰時使用SVT-40訓練的蘇聯狙擊手,圖中也有使用莫辛-納甘步槍的射手
再一方面,當時作為蘇聯半自動狙擊步槍的SVT和AVS步槍都屬于早期自動步槍,結構復雜、生產繁瑣,戰場維護困難,同時由于操作不善故障率也奇高。所以說蘇聯陸軍在衛國戰爭當中對于半自動狙擊步槍乃至普通半自動步槍的使用體驗上較差,更多的還是用莫辛納甘步槍和PPSh沖鋒槍。而蘇聯當時的設計師例如西蒙諾夫,甚至當時已經高壽的托卡列夫都發現了自己設計的自動步槍存在諸多問題,從戰爭伊始就對原有自動步槍改進,但最終多半因為“生產讓位于作戰”的緣故未被采納。到二戰后,由于西蒙諾夫SKS半自動步槍的迅速普及,蘇聯也曾嘗試以SKS為基礎,開發新式的半自動步槍,結果并不成功,這也就導致了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蘇聯依舊使用狙擊型莫辛納甘步槍。
說句題外話,關于蘇聯對于連排級狙擊步槍的需求充斥在1940~1950年代,但在1940年代末與1950年代初爆發的冷戰第一次高潮,對于蘇聯來說也是極具壓制性的(核威脅伴隨著朝鮮戰爭,當時蘇軍認為隨時有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因此很多槍械匆匆上馬列裝,而隨著世界局勢的改變,又在1950年代中后期迅速撤裝。例如SKS半自動步槍、RPD輕機槍等等,這些槍大多誕生在二戰晚期,甚至有的可以說“列裝即過時”,它們的列裝更像是對當時二戰后蘇軍火力的一次小修小補,但是否滿足部隊在冷戰環境下的實際需求,蘇軍自己心中有數。直到1950年代后期,蘇軍認為在短期內沒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之后才開始對未來武器需求的思考,諸如AK突擊步槍和PK通用機槍在蘇聯步兵班組的普及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而作為連排火力在遠距離的精度延伸需求也才被重視。
回到招標本身,我們可能認為蘇聯作為中央集權國家,其武器設計通常由指派的設計局所完成,但實際上蘇聯的軍工行業在體制上與現代國家的采購模式極為相似:國家秘密對軍工設計單位下發技術指標,設計單位之間各自采用招投標的方式統一競標,真正在政治層面的干預極少。這里并不是說蘇聯競標體制之下不存在政治影響,實際上由于國家系統的整體政治化,蘇聯軍工在一些特殊領域有著明確的政治指向,例如航空航天和一些重武器領域,蘇聯領導層會通過施加政治影響改變軍工項目的走勢,另一方面,反過來一些功成名就的設計師以及某些在政治上比較強勢的設計局也會通過各自的影響來改變領導層的觀念,例如著名的米格29項目等等。但對于日趨邊緣化的輕武器領域影響并沒有那么大,蘇聯輕武器實際上在很長時間內還是沿著自己的速度和傾向性持續發展的。在這種招投標模式之下,蘇聯軍工行業并不是想象中的官僚化和模式化,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活力,這也就為優秀武器的出現提供了便利條件。
1958年,作為當年最重要的輕武器設計項目,蘇聯大型輕武器設計局和輕武器生產廠家幾乎都參與了新型半自動狙擊步槍的設計。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的代表就選擇了具有十年競賽運動步槍研發經驗的德拉貢諾夫。從1958年開始,德拉貢諾夫就帶領自己的設計小組開始了半自動狙擊步槍的研發。
當年他就意識到,如果要實現陸軍嚴格的要求,必須做到基于現行條件下的優化和妥協: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必須首先要減少零件的制造公差;適當加長槍管以延長射擊基線;降低武器各子系統和部件對于槍管的影響;要盡可能降低自動供彈所需要的動能,使步槍在射擊時供彈動作輕柔;同時最好要增加質量,以減輕后坐力引起的槍口上跳對次發彈射擊產生瞄準和精度上的影響。
但還要兼顧武器苛刻的戰時使用需求,必須保證武器能夠在各種惡劣環境下(溫度、濕度、高灰塵暴露的情況)可靠地工作,而且步槍必須輕巧緊湊,方便攜帶和維護。
要保證可靠性就必須在精度上有所取舍,適度增加自動裝填循環的動能以提高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這是擺在德拉貢諾夫設計團隊面前的第一個難題。
德拉貢諾夫的設計理念是在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狙擊步槍的精度,使之實現可靠性與精度上的平衡。
出于這一設計理念,德拉貢諾夫并沒有從頭開始獨立設計新步槍,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當時蘇軍已經列裝的AK47突擊步槍作為參考。整體理念就是在AK的基礎上保留必備的可靠性組件,然后將其他零部件換成自研的高精度零部件,并使之相互協調。

裝備AK47突擊步槍的蘇軍士兵


AK系列的雙凸筍機頭便于生產,對鋼材的強度要求也更低,但對于精度來說不利
為了采用更大更長、能量更強的7.62×54mmR步槍彈,德拉貢諾夫在新式AK基礎上做出一系列改進。從外觀上看,新狙擊步槍的機匣被適度延長,以容納更長的復進簧,而且強度也在原有AK機匣的基礎上進行了強化,保證在槍機后坐長度足夠的情況下,動作輕柔,降低射擊后槍機后坐撞擊機匣對精度產生的影響。
德拉貢諾夫也對AK系列的槍機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動。AK47突擊步槍的槍機采用兩側對稱的雙凸筍機頭結構,屬易于生產的一種回轉閉鎖類槍機。但這種機頭結構也有自身的問題,首先就是單個凸筍的受力力矩不同,槍機閉鎖后在凸筍各方向產生的力矩并不平衡;再就是雙凸筍的開閉鎖需要機頭至少旋轉90°,對能量的消耗較大,旋轉所產生的慣性也容易產生一定的偏轉力矩。這兩個問題都或多或少對射擊精度產生不良影響。
為此,德拉貢諾夫使用自己之前在TsV-55運動步槍上研發的三凸筍槍機結構,使開閉鎖旋轉角度減小,并減小了動能消耗和旋轉對操控帶來的細微影響,而三凸筍從3個方向的力矩又會平衡掉雙凸筍力矩產生的偏差,盡可能在方便生產的情況下將槍機對精度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新狙擊步槍的槍管采用熱鍛工藝,成型后再進行精細機加工的方式一體成型,在保證強度的情況下兼顧輕便。由于蘇聯當時仍在采用腐蝕性發射藥,因此在槍管的加工工藝方面,德拉貢諾夫將自己團隊設計的半自動狙擊步槍通過在煤油中電鍍的方式,在槍管和導氣孔的內表面還原產生了一層鍍鉻防銹層。這一點很明顯不符合高精度步槍的設計理念,因為鍍層的高低不平會對射擊精度產生一定影響,只能說是在當時技術條件限制下的妥協。
另外,為進一步保證精度和可靠性,德拉貢諾夫并沒有照搬AK系列招牌的長行程活塞導氣式原理,而改為動作更為輕柔、可靠性也能有保證的短行程活塞導氣式設計。導氣活塞位于導氣管中,在火藥燃氣驅動下向后運動,撞擊槍機框使其后坐。此外還將導氣孔的位置向槍管中后部移動,盡可能避免活塞與活塞桿聯動后坐產生的質心偏移,提高了射擊精度。
其他方面,德拉貢諾夫對于AK的改動就沒有那么大了,例如AK的擊發結構被基本保留下來,但做出了半自動射擊的簡化;手槍式握把與槍托相連,在兼顧美感的情況下提高了射手瞄準和射擊時的人機工效性。
1958年,德拉貢諾夫團隊就已經完成了SVD的基礎設計,并提交GRAU,由GRAU與陸軍專門組建的一個招標小組對各廠家和設計師提交的樣槍進行審核。

德拉貢諾夫的SSV-58試驗型狙擊步槍


西蒙諾夫最初提交的基于SKS設計的AO-47試驗型狙擊步槍,拍攝于1968年,據說在測試中發生了難以預料的炸膛事故而提前退賽
關于1958年的狙擊步槍競標,蘇聯各廠家都有專門團隊參與,甚至是同一廠家也會派出幾個不同的設計師團隊參加競標以增加本廠中標的幾率。例如伊熱夫斯克機械制造廠就不止派出德拉貢諾夫設計團隊,同時還有當時因研發AK47突擊步槍而聲名鵲起的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團隊,此外,已知參加本次競標活動的還有中央精密機械研究院的謝爾蓋·西蒙諾夫團隊、科夫羅夫機械制造廠的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夫團隊、費奧多爾·巴里諾夫團隊等等。
最早退出競標項目的是卡拉什尼科夫團隊。當年的卡拉什尼科夫團隊是在研發PKM通用機槍和改進AKM突擊步槍的前提下抽時間參加狙擊步槍的競標,而卡拉什尼科夫本人并不是很懂高精度武器設計。因此他設計的原型槍本身帶有濃濃的后期AKM風格。例如為了方便生產,直接在AKM沖壓焊接機匣的基礎上整體拉長、延長槍管以提高精度,同樣采用了AKM的長行程活塞導氣式原理,槍機也是在AKM的基礎上整體放大,甚至連機械瞄具都照搬AK的。嚴格說起來這只能算是在AK基礎上的半自動簡化和簡單拉長,稱不上是狙擊步槍。導致卡拉什尼科夫的樣槍在初測時精度表現很差,基本上達不到設計要求。而卡拉什尼科夫也自知不敵,果斷退出了半自動狙擊步槍的競標,轉頭繼續在PK系列機槍上進行改進。
而對于已經是德拉貢諾夫老前輩的西蒙諾夫來說,歷史上并沒有太多的關于西蒙諾夫團隊樣槍在第一階段的測試記錄,只知道西蒙諾夫最初提交的AO-47試驗型狙擊步槍并沒有給競標委員們留下好印象(據說當時曾經出現過發射強裝藥步槍彈時炸膛的情況,根據后續的測試結論也可以推測出初期精度不佳),最終不得不早早退賽,西蒙諾夫本人也只得更換設計方案重新參與競標。

蘇聯4位槍械設計師于1971年在圖拉紀念托卡列夫誕辰100周年時的合影,從左至右分別為康斯坦丁諾夫、德拉貢諾夫、卡拉什尼科夫、西蒙諾夫,這4位設計師都參與了1958年半自動狙擊步槍的競標

康斯坦丁諾夫在狙擊步槍射擊方面最重要的技術指導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狙殺225名德軍的蘇聯王牌狙擊手扎伊采夫,也就是電影《兵臨城下》人物的歷史原型
關于1959年的中期競標,目前已知的資料更為稀少,只知道巴里諾夫團隊在中期競標中退賽,但槍的素質如何同樣不得而知。后來加入的西蒙諾夫SVS試驗型狙擊步槍憑借西蒙諾夫本人的影響力,在發射了800發測試彈之后便被宣布直接進入到最終競標當中,而康斯坦丁諾夫的OKB-575與德拉貢諾夫的SSV-58都是經過了4.8萬發彈射擊之后才進入最終競標階段,因此對于德拉貢諾夫來說,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康斯坦丁諾夫的設計。
康斯坦丁諾夫也是一名很優秀的槍械設計師,他本人直接師從科夫羅夫廠的總設計師什帕金,是從技術員一直做到團隊主設計師的實力派。面對狙擊步槍的設計需求,實際上康斯坦丁諾夫本人缺乏足夠的理解,導致他在1958~1959年的設計當中,提交的武器在精度上達不到既定指標(既定指標為百米散布0.51cm),在大規模生產時很容易因為生產工藝問題導致實際精度遜于莫辛-納甘步槍,因此被委員會評價為精度不合格。
但康斯坦丁諾夫的人脈很廣,在設計過程當中得到了很多其他設計師和射擊運動員的幫助,再加上由于關系網過硬,他甚至通過基輔軍區司令員丘伊科夫元帥引薦,找到了當時蘇聯的王牌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來做射擊方面的指導工作,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共狙擊225名德軍。根據扎伊采夫的建議和指導完成了OKB-575試驗狙擊步槍的后續調整。根據扎伊采夫的建議,康斯坦丁諾夫在未對槍械本身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的前提下,改為將槍管內膛作相應修改實現了精度上的提升(根據記載,與康斯坦丁諾夫為競爭關系的西蒙諾夫SVS原型槍也對槍管內壁做出了一系列調整,收窄了0.02~0.03mm的槍管內徑,但不確定二者的修改工藝和原理是否相同)。也正是按照王牌狙擊手的一系列修改建議進行調整,康斯坦丁諾夫的設計才有了與德拉貢諾夫一較高下的實力。(待續)
編輯/高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