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一個美食國度,而沒有火鍋的中國美食一定是沒有靈魂的。今天,各式各樣的火鍋遍布大江南北,但你知道這種簡單而又熱情四溢的美食經歷過怎樣的歲月變遷嗎?
“染指”的由來
在中文中,有一個詞叫“染指”,意思是分取非分的利益或者插手分外的事情。
可是你知道嗎,“染指”這個詞與最古老的火鍋有關。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有一件古老的青銅器,名為“染器”。這件國寶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面是一個托盤,上面有一個小火爐,小火爐上面的容器則叫“染杯”。
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火鍋”。
你一定想知道:做火鍋的容器為什么叫“染器”呢?原來,在古代,人們把調味用的醬料稱作“染”,通常用大豆發酵制成,相當于今天的大醬。古人將醬料盛在染器的“染杯”里,點燃下面的小火爐,將醬料加熱之后,把切好、風干的肉放進去煮熟,就能享用帶有醬香的“涮肉”了。
由于中國古人吃飯采用的是分餐制,一人一個餐桌,一人一個染器,于是就會發生一些很搞笑的情況。比如,有人趁旁邊同伴不注意,用手指偷偷地去夾取對方煮好的肉,這就是“染指”一詞的由來。
曾經名叫古董羹
你注意過煮火鍋時候的聲音嗎?鍋燒開后,是不是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對,就是因為這種聲音,古代的火鍋也被稱為“古董羹”。
漢族自己的發明
火鍋出現的時間,遠在先秦時期,那時候貴族使用的火鍋全都是用青銅制作而成,精美異常。而平民老百姓只能用得起陶鍋,不過吃起來也一樣美味。
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北方地區吃火鍋的習俗來自游牧民族。但隨著考古學不斷發現新的文物證據,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染、鼎等青銅器明確顯示,中原華夏民族吃火鍋的習俗由來已久。
三國時期,北方人很喜歡吃火鍋。《三國志·魏書》中就記載,魏文帝曹丕喜歡吃“五熟斧”,也就是可以同時煮食五種不同食材的火鍋,這可能是有記錄的最早的“鴛鴦鍋”或“九宮鍋”。
到了唐宋時期,中國人吃火鍋就更普遍了。唐朝的白居易在《問劉十九》這首詩里就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瞧瞧,唐朝的大詩人在冬日飄雪的傍晚,起一個火鍋,搭配一杯小酒,簡直快活得不得了!
四川火鍋是“晚輩”
今天,風靡全國的四川麻辣火鍋,其實是火鍋中的“晚輩”。這種火鍋的歷史只有短短兩百年,卻發展迅猛,幾乎成為火鍋的代名詞。
四川火鍋源于重慶。清代,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碼頭上的船夫、纖夫們生活艱辛,他們地位低下,貧困窮苦,吃不起什么好東西,勞動一天之后,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圍坐在一起,煮一鍋辣椒湯,將最下等的牛肚子、鴨腸子燙熟食用。
這種勞動人家的美食,價格便宜,吃起來熱火朝天,能夠驅散江水的寒氣和一天的疲勞,因此在重慶民間逐漸普及。
隨著重慶火鍋在四川地區走紅,火鍋涮燙的食材也不斷擴充。今天的四川火鍋,食材選用范圍簡直無所不包,口味也花樣翻新,與北方的羊肉火鍋,南方的潮汕火鍋、打邊爐等,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火鍋王國。
巨大的火鍋宴
明清時期,火鍋的花樣就更多了。當時,最有名的一場火鍋盛宴,要數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
據說,乾隆皇帝特別喜歡吃火鍋,經常用火鍋來宴請大臣。他舉辦的“千叟宴”規模之大,令人咋舌。文獻記載,這場宴席上有多達5000人到場,火鍋的數量則達到1500個!
想象一下,這是何等壯觀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