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野
受疫情影響,在這個特殊的假期里,今天是我上網課的第十天,也是無奈的第十天。
長輩們的工作已恢復正常,白天留我一個人在家學習。沒有外賣可點,沒有學校食堂老阿姨的吆喝聲,沒有管飽的零食,沒有坐上桌子就能嘗到的可口飯菜,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動手。曾經以為一個人的生活靜謐而安和,生活作息,吃喝玩樂,隨心所欲,仿佛只要有個房子能容納自己,便是散發著草煙木染的世俗味兒的家。
然而現實總是與理想相差甚遠。
現在我的眼前是一盤蓋澆飯,里面有我早上精心挑選的土豆、蘿卜、雞胸肉,混著各種老抽、生抽的調料,煮成散發著濃濃香味兒的一盤菜,它的正中心是圓潤的一塊米飯,上面撒著優雅的黑芝麻。這盤飯秀色可餐,令人迫不及待想嘗一口。我按例打開手機,抖著手指拍了一張照片發到朋友圈,配文“逆境成就英雄,饑餓造就廚子”。
不錯,仿佛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樣子。然而在我的腦海里,卻始終都記得這些日子里的失敗與無奈,這是第十天的成果,卻已改善很多,仿佛不再是一個稚嫩的“廚房殺手”
這些日子里,我除了一股腦兒地在書房里做題,更多的時間是晚上躺在床上研究菜譜和早上擠在戴著口罩、頭發蓬亂的老太太中挑選蔬菜。我從對做飯的一竅不通,慢慢地去靠近、接觸、了解,甚至深入研究。還記得第一次去超市的蔬菜區,我舉著手機對著備忘錄,看著一片花花綠綠的水果蔬菜,艱難地挑選著,毫無技巧可言,不看顏色,不捏軟硬,只要長得順眼就買。也不會貨比三家,更不會在意自己一個人要吃多少分量,就全都一股腦兒地往購物車里塞。回家后便站在廚房中對著擺了一桌子的蔬菜無所適從,毫不夸張地說,手都不知道該放哪兒。接著就是左手拿著手機,右手開始做菜,對比著教程上的鍋碗瓢盆,生怕出一點兒紕漏,卻還是沒有避免它們在我手中變成“黑暗料理”的事實。
那個晚上,我十分失意,拍了三盤黑乎乎的菜,在朋友圈里說“我毒我自己”。
看似滑稽的語調背后,是我對自己失敗的不甘與反思。吃播視頻沒少看,媽媽做飯也沒少幫忙,明明看似簡單的做菜,怎么到我手里就變了相?我對朋友們說,我將來肯定是個“廚房殺手”。
后來,家里的泡面告急,我又不得已早起出去買菜,繼續研究食譜,打算做一個愈挫愈勇的、積極向上的陽光青年。
在這段獨居的日子里,我想我總得學點兒除了書面知識以外的有用的東西。
于是為了吃上一口熱騰騰的健康飯菜,我又開始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盡管最初的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我也在每天的琢磨中學到了許多書籍中無法代替的生活的方法。
我開始大大方方地和超市阿姨打招呼交談,我學會和爺爺奶奶學習如何挑出更加新鮮的蔬菜,我了解到雞胸買回來斤兩會減少,因為里面的冰會化成水蒸發掉,我也知道原來八塊八的雞肉夠我一個人吃兩頓……
老抽、生抽不再混亂不清,生粉和淀粉的差別我也略知一二。古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然有它的道理,我果然在不斷的實踐中開始從一個外號“廚房殺手”的做飯小白開始了解這個過程,并發現其中的樂趣。所以在今天,這第十天,呈現在我眼前的是這樣一盤美味誘人的蓋澆飯。
這一刻,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奶奶和媽媽在做飯時那么輕松敏捷,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和家庭,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失敗與再次嘗試的過程,才能讓她們的雙手在觸碰到砧板和菜刀時,切得那么輕松自如、充滿信心。然而誰不是像我一樣的孩子,是個初經人事的“廚房殺手”呢?而他們為人父母的那份擔當,讓他們不再是笨手笨腳、不會做菜的廚房小白。時間帶走了他們的年輕與任性,慢慢摩擦去他們的青澀與稚嫩,生活這門科目每天都給他們溫習這生存的知識,他們在這樣的熏陶和自我的擔當下逐漸長成后輩們所依靠、仰望的參天大樹。
做飯是如此,人生的每個階段不都是這樣嗎?在時間的鞭策下,人們扛著自己不輕不重的青澀與單純,到處尋覓著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哪有人出生時不是只會哇哇哭泣的嬰兒?哪有人沒有一段作為“廚房殺手”的歲月?前線戰疫情的醫生,在病毒爆發時也并未了解病毒的成分與危害,然而,也是因為責任與擔當,促使他們立馬對病人進行救助。這是一種無私的偉大。
長輩們如此,天下任何有責任擔當的人們亦是如此。沒有人生來三頭六臂,只有人不斷地學習、實踐、積極向上,認識自己,懂得責任,有所擔當,才成就了家、國和世界。人類才得以生存,才會越來越進步。
眼前的蓋澆飯味道好吃,但是我還是想發一句:你們的廚房殺手來了!
我們都在長大。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