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魁
摘 要 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各類工程建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學校這一特殊的環境,對建筑設計提出的要求是綜合性的,想取得好的建筑設計效果,需要把握住科學的原則,在設計方法上求創新,從建筑專業角度和設計應用角度全面滿足學校建筑設計的要求。本文就學校建筑設計的特點及創新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 學校建筑;建筑設計;創新
引言
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發展教育事業時,應關注校園硬件設施的建設,而校園建筑就是最為關鍵的硬件設施之一,故在對學校建筑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要關注校園濃厚的文化氛圍的營造,同時也要關注對鮮明時代特色的融入。其中,最為關鍵的在于要提高校園建筑的適用性與實用性,實現對各種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
1基于創新角度的學校建筑設計特點
1.1 滿足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求
學校建筑設計要滿足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求,主要是從教育教學開展的設備和條件平臺需求的角度來講的。從現代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角度入手,隨著教育教學目標的更新和發展,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術開始不斷出現,這些技術和方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學校方面通過創造相應的教育教學開展平臺來實現的,這就會涉及建筑設計中的學校主體建筑結構的功能和條件的滿足問題,也是設計工作中需要滿足的一項基本要求。
1.2 注重生態設計
生態設計理念已經成為當前校園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進行貫徹和落實的理念之一。生態化設計與創新設計具有內涵上的一致性,生態化設計也是校園建筑創新設計的重要發展動向。基于生態設計理念,在對校園建筑進行設計時,應關注對自然能源和資源的利用,在設計建筑朝向時,也要充分地考慮建筑節能效益。
1.3 注重可持續性
關于可持續性的問題,主要包含兩層具體的含義。第一,設計中應考慮設計方案本身的可行性,避免為了追求設計效果而在實際的設計環節出現設計要求無法實現的問題。第二,在設計中應考慮如何更好地解決施工環節的具體問題,避免在設計環節為具體的施工建設環節制造障礙和困難,為獲得更好的設計效果和最終的建筑施工效果提供保障。
1.4 注重個性化設計
對校園建筑進行設計時,需要關注對校園歷史的延續,同時也要關注彰顯出校園建筑的個性化內涵,關注對校園建筑的特色設計。在個性化設計理念下,設計人員要結合地區資源優勢與特色,提高對當地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考慮城鄉差異,對不同地區的學校進行個性化設計[1]。
2學校建筑設計的創新策略
2.1 結合學校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
每一個學校所處于的具體位置有所不同,而每一個地區中所呈現出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同的,那么為了更好地讓學校和整個地域呈現一致性,可以在相應的學校建筑物中融入相應的地域文化建筑設計的內容,也透過了整個學校的建筑來反映了該地區的民族文化一個學校的建筑物能夠長久的留存下來,這和學校的建筑物結合當地地域文化有著很大的聯系。比如說,如果一些學校處于一種溫熱的環境內,那么在進行相應學校建筑時,可以選擇一種高空的建筑,像竹屋等建筑都可以成為學校建筑物考慮的對象,這樣也是為了防止學校建筑內出現一種潮熱的問題。除此之外,在進行先進學校建筑時,還需要考慮學校周圍的環境氣候等條件。比如說我國的南北方的氣候和條件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南方地區雨水較多,比較潮濕,所以在建筑物屋頂的設計上更多地去選擇坡屋頂,這樣是有利于雨水進行排放,防止雨水在房屋建筑上進行堆積。另外,南方地區的學校建筑也是比較矮小,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更加符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相對于南方來說,北方雨水較少,光照比較充足,所以學校房屋屋頂的設計一般是平面的,而且樓層要比較的高,像很多北方學校的宿舍樓,樓層一般都要比南方學校的樓層要高。比如,處于中部地區的河南工業大學,其中宿舍樓層可以高達十幾層,是這種高樓層的宿舍樓設計也節約了相應的房屋資源,有利于進行學生的擴招,實現學校資源的全方面提升。另外,結合相應的地域文化在學校的建筑物中,對于當地的學生來說,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認同感和親切感,更是自己情感以及精神上的一種寄托,學生處于該學校時會更加親切和自然,有利于學生在學校更好地成長[2]。
2.2 保障學校建筑的教育功能
在學校建筑設計中,學校建筑的教育功能可以通過校園教育氛圍的構建來實現。也就是說,設計人員在開展學校建筑設計時,需要營造良好的教育學習氛圍,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校教育的任務,加強學校建筑設計中新型材料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創新學校建筑的色彩搭配與形態,提升學校建筑的科技感和現代感,創設集學習、藝術和運動于一體的校園教育學習氛圍。
2.3 安全角度
這里主要是對抗震效果的探討,學校建筑設計的安全是最為基礎且最為關鍵的環節,設計人員應通過運用科學的計算和規劃方法,在設計環節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抗震效果,實現通過技術創新達到提高安全保障的目的。
2.4 營造自主學習空間
在進行校園建筑設計時,設計人員要秉持服務學生的設計理念,尤其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最大程度的滿足。基于此,設計人員要在設計教學樓時對各種教學空間進行科學設計,包括書籍閱讀空間、科技活動空間、興趣活動空間、多功能活動空間、勞動與自然科學空間等。通過上述空間的布設,能夠突破傳統的學習思維狀態,幫助學生在更加開放與富有想象力的空間內開展學習活動,從而能夠在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空間與傳統的教學空間存在較大的不同,設計人員需要積極地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獨立的學習空間,并創設相應的實踐活動場地,使學生能夠擁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3]。
3結束語
學校的建筑設計工作需要把握住針對性的原則和方法,并注重關鍵區域和環節的合理設計,從而體現出學校建筑的特征,充分發揮其功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 徐朝升.學校建筑的建筑文化設計關鍵分析[J].居舍,2019,(18):105.
[2] 韓新齊.經濟實用化角度下的學校建筑設計探討[J].智能城市,2019,5(11):56-57.
[3] 周春賢.體驗式學校建筑設計特點及創新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9,(1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