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圣發
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小學的數學建模活動應從實際生活原型或現實背景出發,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經歷觀察、操作、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嘗試用代數式、關系式等數學語言和數學符號表征數學模型,再運用數學模型解釋和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幫助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一、激活生活經驗,整體感知數學模型
教學要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具有現實背景的數學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抽象形成數學問題,多維度驅動數學思考,促進學生整體感知數學模型,為后續數學建模搭建拾級而上的階梯。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節課時,有如下片斷——
師:知道這節課我們要研究什么嗎?
生:植樹問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么?植樹問題是不是植樹的問題?認為植樹問題就是植樹的問題的請舉手,認為植樹問題不是植樹的問題的請舉手,還有兩次都沒舉手的同學,是不是不太確定?
師:到底植樹問題是不是植樹的問題呢?隨著我們的探究,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教學導入,看似簡單實則富有辯證意味的“植樹問題是不是植樹的問題”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辨活動。不僅把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到了學習活動中,還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對“植樹問題”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師:學校為了美化校園,向全校師生發出了一個方案征集啟事,我們來看一看。
方案征集啟事
學校為了美化校園,決定對校園東側進一步綠化,誠邀同學們設計植樹方案(要求附后),擇優采用。
××學校后勤處
××年×月×日
要求:請在校園東側全長300米的小路一邊,每隔5米種一棵柳樹,設計一份植樹方案。
師:從這份要求上,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生:小路的全長300米,在路的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
師:每隔5米種一棵什么意思呢?請用你喜歡的方法說明你的理解。
師:你準備如何設計植樹的方案呢?先獨立思考,想一想、畫一畫,再跟你小組的同學議一議,看看能否設計出不同的方案。
師: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設計方案。
方案1:兩端都種 ;方案2:頭種尾不種;
方案3:尾種頭不種;方案4:兩端都不種。
師:比較上面的四個方案,你還有什么補充的?
生:頭種尾不種和尾種頭不種,可以看作只種一端。
基于現實背景的方案征集活動,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直面數學挑戰,思考方案中可能有幾種情形,每種情形如何表征,這些情形可以分為幾種不同類型等。有的學生想到一種,有的想到兩種或更多,在小組討論和集體評議中形成了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三種不同情形的共識。讓學生自主根據問題可能的類型分門別類地思考并解決了問題,從整體入手,結構化感知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為后續數學建模夯實基礎。
二、聚焦 “種子” 模型,數形結合初建模型
如果把棵數看作點的個數,間隔數看作線段的條數,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情形,本質上都可以抽象成“點與段”的對應關系:只種一端時,點與段一一對應;兩端都種時點比段多1;兩端都不種時點比段少1。一一對應思想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有多次的感悟,只種一端的情形,點與段正好一一對應,無疑為“種子”模型,抓住主干,著力構建。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節課時,有如下片斷——
師:這三種方案分別要準備多少棵樹苗呢?我們先重點研究只種一端的情形。
師:全長300米的小路一邊,按照每隔5米種一棵柳樹,只種一端,一共要多少棵樹苗?大膽地猜一猜。
生:60棵,61棵,62棵,59棵。
師:有不同的猜測,說明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到底是多少棵呢?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
生:畫圖,我們用一條線段表示3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每隔5米栽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栽下去,很麻煩。
師:那怎么辦呢?
生:從300米中選擇一小段來研究,看看有沒有規律。
師:是的,從簡單情形入手尋找規律來解決問題,就把一個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了。請自由選擇一小段進行研究吧。
師:觀察比較我們研究出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生:雖然小路的長度不一樣,種樹的棵數也不相同,但是每次種數的棵樹和間隔數相同。
師:通過這些數據能確定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嗎?是不是要舉出更多的例子?你能解釋為什么棵數剛好等于間隔數嗎?
生:不用舉更多的例子也能說明只種一端時棵數和間隔數肯定相等。請看這個圖,一棵樹一個間隔,一棵樹一個間隔,如此下去,剛好一一對應,最后還是一棵樹一個間隔,所以只種一端時,棵數和間隔數是相等的。
師: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像這樣數的方法在數學上叫作一一對應。你們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向你的同桌說一說嗎?
師:我們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數出30米的小路一共栽了6棵樹。你能用算式把想法表示出來嗎?
生:30÷5=6(棵),30米長的小路,每5米種一棵,一共有6個間隔,只種一端,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6個間隔就是種6棵樹。
師:結合線段圖想一想,在只種一端的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在只種一端的情況下,棵數等于間隔數。
以“只種一端”作為切入點,避免了“棵數”與“間隔數”不一致的干擾,學生的思維自然聚焦到“點與段”之間的對應關系上,這樣就順應了學生已有的思維經驗,使他們借助數形結合建立起了“棵數=間隔數”的數學模型。
三、應用數學推理,類推完善數學模型
數學思維的本質是推理,推理應貫徹于教學的始終。可以利用“種子”模型的生長力,類推出另外兩個模型,以完善數學模型的構建,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節課時,有如下片斷——
師:通過前面的研究,我們知道了只栽一端時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可以用關系式“棵數=間隔數”表示。想一想,另外的兩種情況,棵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兩端都種,棵數=間隔數+1;兩端都不種,棵數=間隔數-1。
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兩端都種時,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如此下去,最后一棵樹沒有間隔可以對應了,這樣就多了一棵樹。所以兩端都種,棵樹=間隔數+1。
生:兩端都不種時,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如此下去,最后一個間隔沒有樹可以對應了,這樣就多了一個間隔。所以兩端都不種,棵數=間隔數-1。
以只種一端“棵數=間隔數”為“種子”模型,引導學生類推構建兩端都種,棵數比間隔數多1,兩端都不種,棵數比間隔數少1,自然地生長出了“棵數=間隔數+1”和“棵數=間隔數-1”兩種模型。這樣就從整體架構入手,打破了教材分散安排的三種模型逐一學習的形式,以結構化的思想建構了植樹模型,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植樹問題的本質。
四、回歸實際生活,解釋應用數學模型
建立數學模型不是最終目的,學會解釋、應用模型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教學中要重視設計與相應模型同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嘗試應用模型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促進同一類數學問題之間的模型融通。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節課時,我先出示了兩道例題:
1.學校兩座教學樓之間的距離是40米,如果每隔5米種一棵樹,一共要種多少棵樹?
2.馬拉松比賽全程約42千米,平均每3千米設置一處飲水點(起點不設,終點設)。全程一共有多少處這樣的服務點?
接下來的教學中,有如下片段——
師:第2題還是植樹的問題嗎?怎么解決?
生:可以看作植樹問題,用兩端都不種的植樹問題關系式就能解答。
師:請問你眼中的樹是指什么?
生:飲水點可以看作樹,兩個飲水點之間是一個間隔。
師:今天學的是“植樹問題”,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感覺植樹問題不一定只和植樹有關。
師:看來,植樹問題并不只是植樹的問題,生活中還有很多問題和植樹問題相似,請大家找找下面圖片中的 “樹”分別在哪里?
(課件逐一呈現:盧溝橋的獅子,地鐵運營停靠路線圖,男生襯衣的紐扣,一條打了結的繩子。)
生:橋上的獅子可以看作“樹”;地鐵站可以看作“樹”;襯衣的紐扣可以看作“樹”;繩子上的結可以看作“樹”。
師:你們都有一雙慧眼,現在請聽播放鬧鐘敲鐘的聲音,你還能找到“樹”嗎?
生:每一個鐘聲都可以看作“樹”。
然后,我又出示了第三道例題:
3.植樹節到了,學校計劃組織五年級4個班的同學參加植樹活動,每個班分到50棵樹苗,買樹苗共用了5000元,請問每棵樹苗多少元?
師:做完這道題,你又有什么發現?
生:這道題其實不是今天學的植樹問題,雖然跟植樹有關,但數量關系不同。
師:看來有關植樹的問題不一定就是植樹問題。
通過設置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檢驗學生對植樹問題數學模型的理解和感悟。第1題是植樹模型在實際生活中的直接應用,起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第2題雖然沒有講植樹,但與植樹問題有著內在的聯系,可以抽象成點與段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建立“點與段”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通過生動的畫面重現,從真實的樹到虛擬的樹,從看得見的樹到看不見的樹,把植樹問題拓展到相應的一類問題,讓學生深刻領會“植樹問題不只是植樹的問題”,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洞察能力,使他們體會到了模型思想的應用價值。第3題,意在讓學生體會“并非有關植樹的問題都是植樹問題”,注重引導學生感悟并判斷:數學問題的模型,不是看內容情境,而是看數量關系的本質。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教學結構化學習的研究”相關成果。課題號FJJKGG19-080。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