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凌之 昆山市慈善總會

01“鹿城益空間”慈善義演專場
“讓慈善成為一種習慣”,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可以觸及的現實。
昆山是一座具有深厚慈善文化底蘊的友善之城,從鋪開慈善網實施精準救助,到扶持公益組織帶動民間力量,再到開發慈善項目讓慈善更“時尚”……江蘇省昆山市以精神關愛與物質救助并舉,唱響“小城大愛”,構建社會廣泛調動、公眾廣泛參與、服務廣泛覆蓋的慈善“新生態”。近年來,昆山市公益慈善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蟬聯“中國公益城市七星城市”“中國城市公益指數”百強,獲評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組織)獎”“2016年度推動者”“江蘇省慈善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心語心愿”關愛困境兒童項目獲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公益創業行動”項目獲“蘇州慈善標桿項目”,“全城織愛”項目獲評蘇州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并入展江蘇省第四屆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
周琴(化名)依稀記得那個令她感動的場景:在為兒子治病走投無路時,一紙申請和證明遞到金華村慈善工作站后立馬被受理,不久后就收到了一筆沉甸甸的救助金。如今,兒子的身體逐漸好轉,周琴也堅持每年“一日捐”時到慈善工作站獻一份愛 心。
作為全省首家村級慈善工作站——金華村慈善工作站是昆山市慈善網絡越織越密的縮影,將慈善網絡的觸角向基層延伸,到目前全市形成市、鎮、村(居)三級聯動的慈善救助網絡,打通了慈善救助最后“一公里”,實現了小災小難救助不出村,小災小難就近幫;同時慈善愛心義賣中心、慈善超市這些慈善實體平臺為慈善救助提供了物資支撐,織密了慈善救助網。
利用微信公眾號、慈善專欄、小善大愛電視欄目、車載廣告、戶外大屏等載體,倡導“人人可慈善,人人可公益”的慈善理念;開展慈善故事征文、攝影比賽,傳播正能量;在全省率先開展“鹿城慈善獎”評選表彰,樹立慈善楷模,弘揚慈善精神;開設“益課堂”“益空間”“益工廠”,搭建“人人可做,處處可為”的公益平臺,鼓勵更多的人關注、支持和參與慈善,讓慈善成為昆山人的一種習慣。

02 情暖鹿城救急項目
用“互聯網+慈善”的思維,建立網絡籌款渠道,實現微信、支付寶捐贈支付方式;對接精準幫扶平臺,求助申請和定向捐贈實現移動操作;制定慈善需求清單,開展專項籌款活動,以項目吸引捐贈,以活動推動捐贈;探索義賣、義演、義拍等多元捐贈形式。
2017年9月,年過半百的季影亮(化名)查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噩耗給這個原本普通幸福的工薪家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患病期間,季影亮一直與病魔進行著生與死的搏斗,深受病痛的折磨。因為季影亮的病情較嚴重,醫生建議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2018年1月31日,季影亮女兒與其匹配,為父親做了半相合的干細胞移植手術,但高昂的治療費用讓這個已經債臺高筑的家庭陷入了絕望。一家本地民營企業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拿出了5萬元,資助季影亮,在昆山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企業經理親自來到蘇州市滄浪醫院,將資助金交到季影亮家屬的手中。該企業成立近25年,一直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每年春節接福利院老人和孤殘兒童去酒店吃年夜飯,捐助困難家庭學生和殘疾兒童。2018年再度認捐150萬元,連續5年每年捐贈30萬元,設立專項慈善基金,定向用于“愛心助學”和“干細胞移植資助”兩個項目。
昆山市慈善總會堅持“輸血”與“造血”、臨時救助與長期救助相結合,聚焦困難群眾,實施精準幫扶,重點做好助困、助學、助醫、助孤、助殘、助老等“六助”慈善幫扶工作,同時積極探索、實踐“授人以漁”的援助方式,開展貧困大學生創業培訓,資助殘障人士學習實用技術,舉辦“向日葵成長夏令營”等活動,增強困難群體的自我救助、自我發展能力。近3年昆山市慈善總會救助支出(含物資)7415.43萬元,惠及困難群眾11.19萬人次,充分發揮慈善在社會救助體系中的補充作用。
2014年9月,一條信息使昆山成為全國公益慈善界的“網紅”,當月起,昆山130所中小學校為學生提供免費廁紙。經過昆山市慈善總會及非公募昱庭基金會的努力推動,自2014年10月起,免費廁紙項目推廣到全市校園廁所、景點廁所、社會公廁領域,及全國8個省近百座試點城市。像昆山昱庭基金會一樣活躍在昆山市的民間公益組織還有很多,它們積極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資源補充。
2012年昆山市成功舉辦首屆公益創投活動,目前已舉辦6屆,累計投入4000萬元公益福彩金,資助246個項目,近百家社會組織獲得支持,有力推動了公益慈善組織的快速、健康發展。建成“五彩益家”社會組織孵化基地80個,注冊登記社會組織1019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1617家,這些組織成為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志愿服務的隊伍建設、管理培訓、組織活動及保障工作不斷完善,全市現有23萬注冊志愿者活躍在助學、助醫、助老、助孤、助殘等各個領域,從事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環保倡導、文化傳播、體育賽事、社區治理等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為城市文明構筑起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捐款捐物、扶貧濟困的層面。與傳統慈善不同,慈善項目化運作模式對接不同的社會需求,通過不斷開發優秀、優質且可供選擇的公益慈善項目,更加注重設計性、連貫性,更加注重受助者的情感和需求,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更好、更有效地實現了愛心單位和個人的捐贈意愿,讓慈善成為一種時尚,大力推進慈善項目化運作,開辟慈善事業“新增長點”,讓小城四季有“美 景”。
春季,陽光和煦。自2011年以來,昆山市發起“留住最美的笑容”“科技點亮夢想”“桃園采摘”“七彩夏令營”“牽手千愿”“向快樂出發”等一系列公益項目,關愛幫助困難兒童,受惠者達4500人次。近兩年還創新引入陪伴游和體驗游等,招募志愿者帶領孩子們或到農田采摘,或到電影院里觀看影片,或奔跑在草地上嬉戲,豐富了孩子們的童年記憶。2018年,昆山市慈善總會聯合昆山市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發了“愛心智能儲蓄罐”——“小愛”,在全市各中小學校免費發放,凝聚社會愛心力量,從小培養中小學生的慈善意識,成為昆山市傳播慈善理念和培養慈善習慣的新載體。
夏季,捐資助學。每年夏季是學生準備下學年學費的時候,昆山市慈善總會連續多年發起“愛心助學”項目,助力困難家庭孩子求學。自2007年設立“愛心助學專項基金”以來,每年向來自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以及人均收入低于1890元的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發放助學金。近3年來,愛心助學項目已資助困難家庭學子3500余名,資助金額達684萬余元。
秋季,書聲郎朗。昆山市發起“慈善書箱”愛心捐贈項目,將來自全市募捐箱內的社會各界以及相關市政部門的捐贈資金轉化為精美的圖書,在全市中小學、社區設立“慈善書架”。2015年,昆山市慈善總會按照低、中、高三個年級段準備了差異化圖書,讓“慈善書箱”在不同年級內“流動”起來,既豐富了學生知識,又提高了圖書閱讀率。2018年,“慈善書箱”向33所學校捐贈330個書箱價值66萬元的圖書。同年9月,實施“愛心共享輪椅”項目,在全市各村、社區,以及醫院、敬老院、車站免費投放1000輛愛心共享輪椅,以滿足短期或臨時使用輪椅者的需求。
冬季,傳遞溫暖。昆山市發起“慈善禮包”項目,昆山市慈善總會與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一起為困難群眾送上“慈善禮包”,收集幫扶需求、制定精準幫扶對策,讓困難家庭暖意洋洋。自2014年以來,昆山市還開展“全城織愛”活動,活動已累計參與志愿者1.6萬余人次,為全市21 121人次的困境兒童、孤寡老人、環衛工人、輔警、水電維修工人、綠化維護工人送去親手編織的愛心圍巾。此外,昆山市慈善總會還創新開展“舊衣新旅”全城募集舊衣物活動,經過挑選、清洗、消毒后向貴州、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地捐贈衣物共計2.5萬件,傳遞昆山大愛;同時,探索與商業綜合體合作設立“鹿城益空間”,一方面作為昆山慈善工作的宣傳平臺,另一方面作為籌款和公益活動的平臺定期開展義賣、義演及其他慈善活動的固定空間,弘揚慈善理念,傳遞慈善關愛,更好地推動昆山慈善事業的發展,延伸慈善觸角,擴大慈善“朋友圈”。

03“愛心智能儲蓄罐”學校發放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