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玉珍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 400010)
在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實施機械通氣是最為常用的手段,機械通氣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適應性支持通氣是一種新型的機械通氣模式,這種方式能夠在保證通氣量的基礎上,對患者的通氣支持水平進行自動調整,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改善患者與機械通氣之間的協調,取得更好的通氣效果[1]。為了研究適應性支持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保護性通氣中的應用效果,我們特地選取了2019 年2 月-2019 年8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他們進行研究與分析的過程和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把它們按照隨機數表法平均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實施保護性通氣,其中觀察組患者43 例,男25 例,女18 例,年齡25-76歲,平均(46.3±4.8)歲,對他們實施適應性支持通氣,對照組患者43 例,男24 例,女19 例,年齡23-75 歲,平均(46.5±4.4)歲,對他們實施間歇正壓通氣。經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需要對患者進行機械輔助通氣,為了獲得更加準確的研究結果,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我們排除了在進行機械通氣之后血氧飽和度仍低于90%的患者,通過液體復蘇2 h 后有創動脈平均動脈壓仍低于65 mmHg 的患者,以及入院后24 h 內死亡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對患者進行充分的鎮痛鎮靜,并嚴格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使用金伽利略型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對于觀察組的患者實施適應性支持通氣,對于對照組的患者實施間歇正壓通氣,并在通氣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合理調整通氣參數,24 h 后觀察兩組患者的通氣效果[2]。
1.3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全部采用SPSS 18.0 軟件包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利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方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兩組之間的計量數據資料用t來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 來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患者進行通氣之后,觀察組患者的氣道峰壓以及平臺壓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兩組患者之間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的PaO2、氧合指數以及肺靜態順應性都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之間的血液動力學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的對比可以參照表1、表2 與表3。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的對比
檢測指標 觀察組(n=43) 對照組(n=43)上機時 24h 上機時 24h自主呼吸頻率(次/min) 31.1±3.8 24.2±2.3 31.2±3.7 26.5±3.3潮氣量(mL) 464.4±24.5 485.3±36.1 462.5±31.0 496.8±29.3平臺壓 16.4±1.8 14.2±1.6 16.3±1.6 15.6±1.7氣道峰壓 25.5±3.2 21.2±2.5 25.6±3.3 24.3±3.0肺順應性(mL/cmH2O) 25.1±3.7 18.9±3.9 24.8±3.8 23.7±3.8
在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通常需要進行呼吸未正壓肺保護性通氣,適應性支持通氣是一種新型的保護性通氣方式,它既能給保證患者的通氣量,又能夠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容量控制和壓力調節,是一種比較智能化的通氣模式,能夠減少患者肺氣壓傷的發生概率,改善患者肺內氣體的分布,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數[3]。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適應性支持通氣,患者的心率獲得了較為明顯的降低,對有創動脈血壓與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也比較小,患者未出現氣壓傷情況,這說明適應性支持通氣對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能夠起到比較好的保護性通氣效果。
表2 兩組患者氧動力學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氧動力學指標對比
檢測指標 觀察組(n=43) 對照組(n=43)上機時 24 h 上機時 24 h動脈血氧分壓(cmH2O) 53.4±6.5 96.5±8.9 54.1±7.2 93.5±7.9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cmH2O) 42.3±3.3 37.2±2.3 42.4±4.1 41.5±3.2血氧飽和度(%) 85.1±5.8 94.5±6.7 85.2±6.3 92.1±8.9氧合指數 165.2±14.8 242.6±15.7 162.9±12.1 236.7±16.2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對比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對比
檢測指標 觀察組(n=43) 對照組(n=43)上機時 24 h 上機時 24 h心率(次/min) 131.5±9.4 93.8±12.5 132.8±9.6 106.7±11.9 CVP(cmH2O) 10.7±2.3 12.4±3.3 10.8±2.6 11.7±3.2有創平均動脈壓(mmHg) 71.3±6.3 78.2±5.9 72.1±6.0 76.2±6.1
通過本次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對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適應性支持通氣與間歇正壓通氣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數,但是適應性支持通氣在降低患者氣道峰壓以及平臺壓方面能夠獲得更為明顯的效果,這說明采用適應性支持通氣在對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肺保護性通氣方面效果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的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