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廣州市增城區中醫醫院 眼科,廣東 廣州 511300)
臨床眼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則為翼狀胬肉,因病灶形狀與昆蟲翅膀具有一定相似性,進而將其命名為翼狀胬肉。發病后,病情輕者會影響其外觀容貌,出現散光,若角膜瞳孔區域被翼狀胬肉覆蓋,則會影響其視力。現臨床主張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但在實際實踐中發現,單一給予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會損壞角膜上皮,病情易復發。對此,醫學者則倡導將翼狀胬肉切除術與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聯合使用[1]。且仍有學者對此質疑。現納入70 例翼狀胬肉患者重點討論聯合治療方式。
1.1 一般資料。按治療方式分組70 例翼狀胬肉患者。對照組:年齡35-72 歲,平均(45.3±1.1)歲,女13 例(13 眼),男22 例(22 眼);研究組:年齡36-71 歲,平均為(45.8±1.2)歲,女14 例(14 眼),男21 例(21 眼)。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研究組接受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
翼狀胬肉切除術:實施表面麻醉(奧布卡因1%)和結膜浸潤麻醉(利多卡因2%),成功麻醉后,在胬肉頸部0.5 mm 上下部位做切口(弧形),齒鑷固定胬肉頭部,分離角膜,切除胬肉、下方變性和瘢痕組織,勿損傷到淚道和淚小管,止血,暴露創面鞏膜,做術后常規干預。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翼狀胬肉切除止血后,患眼13 點方向,取角膜緣與結膜緣兩者交界部位上皮組織3-4 mm,根據切除的翼狀胬肉損傷范圍確定長度,一般來說,需<角膜圓周的1/4,植片長需>植床1 mm,在病變鞏膜緣部位用無創縫線把角膜緣側與植床角膜緣兩者縫合,并做固定處理。術后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后,加壓包扎,定期換藥,并用滴眼液滴眼,根據患者恢復狀況確定拆線時間。
1.3 指標判定。記錄其并發癥、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等。
1.4 統計學分析。并發癥(計數數據,%)和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計量數據,±s,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 13.0 版本)中,用χ2檢驗、t 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并發癥[n(%)]
2.2 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研究組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

表2 比較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
組別 例數 拆線時間(d) 角膜上皮修復時間(d)研究組 35 6.11±0.65 2.58±0.35對照組 35 12.35±0.21 8.23±0.42 t - 54.0438 61.1391 P - 0.0001 0.0001
翼狀胬肉屬于眼科慢性、多發性疾病,多發于多風、陽光充足地區,尤其時沿海和高原地區[2-4]。因發病后,胬肉會伸展至角膜部位,遮蔽瞳孔,引發牽扯。患者外觀美容受到影響的同時,且會出現散光,眼部出現不適感,降低視力,出現變形、視物模糊等癥狀[5-7]。現治療此疾病方法較多,翼狀胬肉切除術雖已取得一定療效,但仍然存在創傷性較大、修復角膜中會導致角膜形態變化,影響視力恢復、復發率高等缺陷[8-9]。因翼狀胬肉復發與角膜緣干細胞病變和缺乏有關,為此,近年來醫學界則倡導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基礎上給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拆線時間、角膜上皮修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聯合治療比單一治療更具優勢。角膜緣基底上皮層周圍干細胞較多,會直接影響到角膜上皮組織再生和更新,且存在細胞增生和分裂的潛能,延長壽命的優勢,又對結膜血管生長方向和角膜上皮生長有影響[13]。此外,自體移植可避免出現免疫排斥反應,且患側取材更為方便,疼痛程度更小。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接受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并發癥低,角膜上皮修復時間短,康復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