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寧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醫院,吉林 通化 134001)
冠心病是一種臨床多發,且非常常見的心血管病,在中老年人群當中發病率極高,而且男性要高女女性。在近幾年的臨床統計和研究當中,發現了一個明顯趨勢,那就是冠心病發病顯現出年輕化態勢,年輕群體當中出現冠心病的概率明顯增加,給人們的健康和日常工作生活帶來的極為不利的影響[1]。冠心病的出現會導致血流動力學發生極大的轉變,從而引發血脂水平異常、供血障礙等問題,威脅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藥物治療是目前冠心病治療方法的首選,而有關的治療藥物種類繁多,其中應用最為廣泛和普遍的就是他汀類藥物。在他汀類藥物使用過程當中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狀況以及血脂水平調整用藥量,并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藥量的加減[2]。從整體角度看,他汀類藥物的安全性高,不過在用藥時仍舊要對生化指標進行監測,特別是在加大劑量用藥時,更是要監測指標保證用藥安全。本次研究著重對不同計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療中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2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時間段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月。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對其進行平均分組,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1 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而且本次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對照組患者中男11 例,女10 例,年齡38-76 歲,平均年齡64.5 歲,病程10 個月至13 年,平均病程6.6 年;實驗組患者中男性13 例,女性8 例,年齡38-77 歲,平均年齡65.2 歲,病程11 個月至12 年,平均病程6.4 年。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開展對比性分析。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胸痛、發熱、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主簽署同意書;綜合臨床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有多個身體系統疾病、急性病毒感染、甲狀腺功能弱、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患者;排除年齡超過80 歲的患者;排除低密度脂蛋白指標不符合要求的患者[3]。
1.2 方法。兩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之后,首先都接受常規冠心病治療,主要是服用抗血栓藥、鈣通道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等。在基礎治療的同時,還對患者使用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其中對照組的用藥量為每日20 mg,實驗組的用藥量為每日40 mg,均為口服用藥,持續用藥三個月,對比治療效果。觀察指標: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脂水平指標進行對比分析(TC、LDL-C、HDL-C),同時統計治療過程當中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情況,了解不同計量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差異。
1.3 統計學分析。在開展本次研究的過程當中,積極引入統計學軟件包SPSS 20.0 對研究涉及到的所有數據信息進行統計研究。計量資料要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計數資料用率進行表示,分別實施t 檢驗和χ2檢驗。P<0.05 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血脂水平都較治療之前有所改善,實驗組患者的血脂水平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是兩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下表1 和表2。
表1 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指標情況對比

表1 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指標情況對比
組別 時間 TC LDL-C HDL-C對照組 治療前 6.18±0.55 3.51±0.62 1.05±0.50治療后三個月 5.20±0.44 3.00±0.53 1.43±0.45實驗組 治療前 6.19±0.58 3.52±0.65 1.06±0.52治療后三個月 4.11±0.29 2.33±0.27 1.65±0.46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對比(n,%)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心血管病,該病的臨床發病率很高,而且呈現出年輕化的發展趨勢,現如今成為了臨床研究的重點,積極尋求冠心病治療當中的重要突破口。冠心病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甚至是壞死的情況,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帶來較大的威脅。冠心病容易合并其他多種并發癥,所以有著極高的致死率,更需要得到臨床治療方面的高度關注。中老年人群由于各項身體器官功能都有所衰退,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代謝水平明顯降低,因而出現冠心病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齡群體。當然目前一個非常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冠心病的發病人群在年齡層次方面逐步趨于年輕化,所以除了要關注中老年群體之外,對于年輕群體的關注度也需要進一步提高。諸多臨床研究顯示,血脂水平和冠心病發病存在著密切聯系,發揮出極大作用的指標主要有TC、LDL-C、HDL-C。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當中需要嚴密監控患者的這幾項血脂指標,發現血脂異常的實際情況,并通過合理用藥的方式進行指標調控[4]。
雖然冠心病的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但是在這些藥物種類當中,他汀類藥物在調節血脂和控制患者血脂升高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最強的一類。早在2013 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就在降脂治療指南當中,把不同類別和計量他聽藥物的治療作用進行了分類,并依照弱效、中效、強效這樣的情況推薦他汀類藥物的具體使用用量。阿托伐他汀鈣片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更廣,主要存在中效和高效這兩種用藥劑量,在使用過程當中能夠明顯縮小動脈硬化斑塊,抵抗血小板過度聚集,控制血栓形成。而且他汀類藥物在使用過程當中顯現出安全價值較高的明顯優勢,但是在對不同患者個體進行治療時必須堅持對癥處理原則,提高對不良反應情況的關注度。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療中不良反應情況,了解阿托伐他汀的應用安全效果,此次研究選取42 例冠心病患者,將其平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的用藥量為每日20 mg,實驗組的用藥量為每日40 mg,在持續用藥三個月之后觀察,并且記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了解患者血脂水平的變化。結果顯示,和治療之前相比,兩組患者的血脂水平指標都得到了改善;在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治療后情況進行對比后發現,實驗組TC 及HDL-C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從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28.57%,兩組差異不具備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用藥劑量增加,對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沒有顯著影響,加大阿托伐他汀的治療用藥劑量是可以在臨床治療工作當中應用的。至于患者在用藥當中顯現出的不同種類不良反應,與患者的年齡、體質、肝腎功能等情況有關。在今后的臨床用藥當中,需要嚴格控制藥物使用量和應用方法,充分考慮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免出現由用藥量過高導致的不良反應風險。臨床醫護人員需要提高專業素質,掌握用藥規律和用藥時不良反應的特征。
綜上所述,在對冠心病進行治療過程中,增加阿托伐他汀鈣片的用藥劑量能夠改善患者生理指標,有效調控血脂水平,但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和不良反應風險,可以在臨床給藥當中給予借鑒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