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濤
(東部戰區總院第八二醫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由于治療效果較好,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時,常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完善,雖然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安全性得到了明顯提升,但部分患者在用藥時仍然會產生不良反應[1-2]。為了探討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合理用藥方案,本組課題將90 例患者納入研究,經研究分析,旨在探討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及其化學結構間的關系。現將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課題的90 例患者樣本均選自我院2018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接診的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其中,有男性64 例,女性26 例,年齡值介于18-68 歲,平均(42.58±9.74)歲,感染類型:35 例呼吸道感染,27 例泌尿系感染,12 例婦科感染,8 例消化系統感染,以及8 例骨科感染。
1.2 方法。分別對90 例患者樣本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詳細整理其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齡、性別、疾病類型、進展情況,同時要記錄藥物名稱、用藥方式、用藥劑量、改善狀況。根據上述信息,認真分析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同時應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
1.3 觀察指標。①分別統計各年齡階段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②根據不良反應的類型,分別記錄皮膚過敏、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血管反應的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課題數據應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處理分析。其中,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平方差表示,分別采用χ2和t 檢驗。如果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段的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統計。<20 歲的患者中出現5 例,20-30 歲出現9 例,31-40 歲出現12 例,41-50 歲出現10 例,51-60 歲出現15 例,>60 歲出現39,詳見表1。

表1 不同用藥方式造成的不良反應例數(n,%)
2.2 不良反應的臨床癥狀。90 例患者中出現64 例皮膚過敏,14 例惡心嘔吐,6 例頭痛頭暈,3 例呼吸困難,以及3 例心血管反應,詳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的臨床癥狀(n,%)
在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較高的使用頻率,因此,積極探討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有助于提升用藥安全性[3]。
經臨床研究發現,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后,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過敏、惡心嘔吐、頭痛頭暈、呼吸困難、心血管反應等不良反應,而上述反應多發生于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在聶魯等學者[4]的研究報告中顯示,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多與C5、C7、C8、N1 等化學結構相關。由于年齡的增長,患者器官、機體功能會逐漸衰退,藥物耐受性也會隨之降低,在藥物成分的影響下,將會增加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心臟毒性、肝毒性、軟骨毒性的不良反應,進而降低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患者年齡等因素是造成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為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應在臨床給藥過程中,注意調整用藥方法和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