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廣艷
(長春市第二醫院 護理教研室,吉林 長春 130062)
護理分層培訓是作為護理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全面貫徹以“患者”為核心內容,充分發揮出護理人員的工作潛力及調動對工作的積極性,盡全力為患者提供優質地、高效地、專業的人性化服務理念,在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業務能力水平及職業素養中,提高整體護理服務水平。為此,為尋求一種針對性強、時效性高的護士崗位分級管理模式,已成為眾多研究學者需要面臨解決的首要問題[1]。本文對我院112 例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并分別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崗位分級管理模式后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于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間對我院112 例護理人員展開調查,并作為本次實驗對象。依據管理方案分配成參照組(n=56)及實驗組(n=56),其中參照組年齡23-38 歲,平均(27.50±3.0)歲;包含副主任護師7 例、主管護師28 例、護師32 例、護士45 例;實驗組年齡21-36 歲,平均(25.50±3.0)歲;包含副主任護師7 例、主管護師28 例、護師32 例、護士45 例。各組資料進行比對后,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組及管理辦法
1.2.1 參照組:采取常規管理模式,即依據院內有關管理制度給予有效管理,落實提升整體護士分層培訓效果。
1.2.2 研究組:采取護士分層管理理念模式:①組建三級護理培訓體系及上崗前培訓計劃即3 年內對所有護理人員實施規范化培訓、連續教育培訓及分層培訓的框架。②分層管理培訓中,確定目標、方法及考核內容,并著重對護理部、各個科室及各個療區制定一套有關護士培訓、考核方法及護士分層的方案,針對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對各個層級進行全面考核,實現將責任制全面落實,提高整體護理管理質量的目的[2]。③結合以上方案對NO、N1 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至少每月一次進行測評;針對N2 護理人員至少每2個月采取一次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考核;針對N3 護理人員至少每季度進行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④護理部應嚴格遵照3 年內對護理人員規劃的培訓計劃分別對NO、N1 每季度進行1 次考核,并將考核結果歸納到護理人員的個人檔案中;依據有關內容及教程分別對N2 和N3 護理人員每半年進行1 次考核,認真記錄好考核結果后,納入到個人檔案中[3]。⑤定期調動護理人員積極參加知識講堂,通過學術交流、相互學習和探討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及護理服務質量。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護理人員實施管理前、后(基礎護理、整體護理、健康宣教、護理文書質量、急救護理質量)護理質量相關指標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不滿意)評分情況。
1.4 療效判定。依據專業負責人制定的考核方案對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予以評估,并以(基礎護理、整體護理、健康宣教、護理文書質量、急救護理質量)5 方面作為評分標準,總分為120 分,分數越高,則說明護理人員對患者提供的護理質量越高;依據問卷形式對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服務展開調查,并以3 個等級來進行評分,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對護理人員護理工作滿意度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A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應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使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
實驗組護理人員實施管理后的護理質量有關指標評分和護理滿意度評分,均較實施管理前有所改善,則明顯優于參照組,差距顯著(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對
組別 基礎護理評分 整體護理評分 健康宣教評分 護理文書質量評分 急救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實驗組(n=56) 89.02±6.71 97.29±7.52 88.53±7.82 96.95±8.72 90.10±5.31 96.29±8.76 90.25±2.15 96.39±9.52 91.63±12.36 97.95±8.35 89.32±2.52 96.81±1.25參照組(n=56) 88±6.57 79.25±4.26 89.62±3.35 80.63±2.35 89.36±8.52 90.21±2.32 89.35±2.31 92.37±3.62 88.63±3.25 91.62±4.21 85.63±5.25 82.35±3.36 t 0.726 4.265 0.665 4.692 0.562 4.932 0.736 4.256 0.826 4.625 0.825 4.62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衛生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促使醫患矛盾也隨之增加,人們對臨床護理工作的管理模式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于患者的所有需求。因此,為提高整體護理服務水平,加強護士崗位分級管理工作,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護士崗位分級管理是以“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及“減少護理差錯”為核心[4]。亦是一種全面以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打破舊的管理制度,加強職業評估標準以外不合格的能力,切合實際為護理人員提供細致入微的評價內容的管理模式,進而促使工作更為準確、為護理分級管理提供了明確方向[5]。本文通過對我院所有護理人員結合不同崗位等級展開不同的培訓框架后發現,不僅凸顯出該模式的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優勢,同時又體現了護理質量對于醫院患者在整體護理服務中能夠獲得最為舒適的、優質的護理效果,從而構建醫患友好關系,提高整體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本次研究闡明了實施崗位分級管理后護理人員基礎護理、整體護理、健康宣教、護理文件質量等有關護理質量均較管理前有所提高,則明顯較常規護理模式更勝一籌,前后差距顯著,P <0.05;且實施崗位分級管理后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管理模式,P <0.05,這與趙凌華[6]在研究報告中的結果基本吻合。總而言之,較常規護理模式而言,采用崗位分層管理模式后的應用效果佳,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