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怡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民族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急性腦梗死多發于老年患者,是指患者的血管、血液、血流動力學異常使得腦部血供阻斷,導致腦組織壞死的一種危急病癥[1]。此病發病急驟,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半身不遂等癥狀,患者的神經系統會受到影響,導致吞咽、行走、面部肌肉活動困難,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因此,臨床不僅要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還要輔以優質的護理,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身心整體護理關注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此護理理念獲得臨床的廣泛認可。本次我院為探究其臨床價值,將之運用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均得到改善,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2016 年9 月至2017 年9 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選取80 例進行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使用電腦進行隨機分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61-85 歲,平均(71.45±3.4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5-6 h,平均(2.43±0.12)h。觀察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60-86 歲,平均(71.87±3.3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2.78±0.34)h。兩組患者的發病至入院時間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大(P>0.05),可比性高。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②年齡≧60 歲;③溝通能力正常;④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⑤發病至入院時間≦6 h;⑥患者的臨床資料齊全,可進行隨訪。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心肝肺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全身癱瘓或肢體殘疾患者;⑤配合度差患者。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比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用藥指導、飲食指導、溶栓治療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身心整體護理,措施如下:①心理護理?;颊哂捎诨顒邮芟?,會產生負面的心理,降低治療及護理依從性,護士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根據其性格、愛好、文化水平等對其展開心理疏導,緩解其負面情緒,向患者介紹恢復良好的病例,幫助其建立康復信心。②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護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學習,具體包括:患者臥床期間需要進行肢體按摩;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主動運動、被動運動;患者病情出現明顯好轉后,可讓其下床活動,做行走、站立、關節伸屈等動作。訓練幅度有小至大,由弱至強,護士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對運動強度進行調整,患者每日運動2 次,20 min/次。③語言能力訓練。若是患者存在語言障礙,護士對其進行語言能力訓練,使用表情、文字、畫畫、手勢等與患者多溝通,指導患者運動舌頭、打開口腔,參考患者康復進展,指導其進行單音節發音、聽語指字等訓練,鼓勵患者多練習說話。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護士評估患者的平衡功能、肌力、肌張力,參照評估結果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比如洗臉、穿衣、吃飯、如廁、轉移、洗澡、刷牙、擰毛巾、平地行走等,20 min/次,2 次/d。
1.3 觀察指標。①使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FD)量表[2]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6 個月的神經功能,包含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肌、言語、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 項內容,總分為45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越差。②使用WHOQOL-BREF 簡表[3]評價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6 個月的生活質量(QOL),評價項目有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社會關系、物質生活環境4 先,共26 題,總分104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 檢驗,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若P<0.05 則可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NFD 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的NFD 評分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6 個月,觀察組的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NFD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NFD 評分比較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對照組 40 28.41±4.53 22.43±3.46 2.56 <0.05觀察組 40 29.45±5.46 15.46±3.02 5.01 <0.05 t - 0.43 3.87 - -P - >0.05 <0.05 - -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QOL 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的QOL 評分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6 個月,觀察組的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QOL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QOL 評分比較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對照組 40 71.55±5.53 83.43±4.48 4.15 <0.05觀察組 40 72.76±6.46 94.26±5.11 6.43 <0.05 t - 0.41 4.56 - -P - >0.05 <0.05 - -
急性腦梗死發病急、病情嚴重,致死、致殘率高,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會使其軀體功能會受到嚴重的損傷,生理上的折磨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降低治療依從性,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治療與康復,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預后不佳[4]。因此,臨床在給予患者生理治療的同時要關注其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感,幫助其建立康復的信心。常規護理關注的重點僅僅在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忽視其心理滿足感,因此患者的負面情緒過重,影響其生理上的恢復。身心整體護理較為人性化,目的在于通過優質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的舒適感,促進其盡快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5]。在本次研究中,我院給予觀察組患者身心整體護理,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發現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比對照組好,護理前兩組的NFD、QOL 評分差異不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NFD 評分比對照組低,觀察組的QOL 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心理護理能讓患者感受到心靈上的溫暖,可以緩解其負面情緒,能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提供治療及護理依從性;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能夠通過適度的運動刺激患者的腦部、肢體神經,起到修復大腦及肢體功能的效果,有利于加快患者體內血液循環,防止患者因臥床過久出現肌肉萎縮等情況,有利于促進身體機能恢復;語言能力訓練能改善患者的認知情況,解決說話困難的問題,可以讓患者盡快恢復語言表達功能,紓解心中的郁悶;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獨立生活,可以讓患者早日回歸到家庭與社會中,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因此,相比于常規護理,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身心整體護理,能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身心整體護理,能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促使其盡快康復,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有較高的臨床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