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靜
(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醫院 創傷外科,廣東 珠海 519000)
四肢創傷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主要致傷原因為墜落傷、摔傷、交通意外等,主要表現為骨折位置疼痛[1]。因受傷后骨折部位需承受較大外力,若不有效、及時治療,易誘發關節性疾病,影響生活質量。四肢創傷骨折癥狀主要為疼痛,此為機體損傷的保護機制之一,也為正常反應和術后并發癥。急性或持續性劇烈疼痛,往往會發生情緒低落、睡眠困難等狀況,影響患者身心,不利于疾病恢復。所以,護理中需重點關注患者疼痛狀況。已有報告指出[1],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到四肢創傷骨折術后疼痛護理中,可顯著緩解其疼痛,促進康復,但目前此方面報告較少。現納入200 例四肢創傷骨折手術患者分組討論此點,現如報告。
1.1 一般資料。按護理方式分組討論200 例四肢創傷骨折手術患者。患者均接受CT、X 線片等影像學方式進行檢查得到確診,表現為疼痛難耐、活動受限等癥狀。對照組:致傷原因:68 例交通意外傷,17 例墜落傷,10 例跌倒傷,5 例其他,受傷至手術時間3-11d,平均(5.6±0.7)d,年齡15-80 歲,平均(50.6±1.2)歲,女45 例,男55 例;研究組:致傷原因:69 例交通意外傷,16 例墜落傷,11 例跌倒傷,4 例其他,受傷至手術時間2.6-11d,平均(5.8±0.6)d,年齡16-78 歲,平均(50.8±1.1)歲,女46 例,男5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病室定期通風,消毒,術后密切觀察體征,監測血壓,定時協助其翻身,處理異常狀況,指導其飲食、術后用藥,宣講注意事項等。研究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因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時間長,易發生恐慌、焦慮等負性情緒,護士需明確掌握患者心理狀況,包含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針對性實施疏導,積極與其溝通、交流,多鼓勵、關心患者,制定心理護理計劃,緩解其負性情緒,真正的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耐心解答問題,滿足其請求,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消除其陌生感,協助提升治療信心和依從性。②健康教育: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目的,以及效果、注意事項等,指導其自我護理,列舉以往治療成功案例作為病例。③飲食指導:告知其術后飲食方案,主要食用易消化、清淡類食物,禁煎炸、油膩類飲食,保證營養均衡,定量定時進餐,勿過飽過饑。④觀察病情:密切觀察患肢活動、感覺、末端血運等狀況,掌握其主觀感受,出現異常及時處理,特別是患肢是否發生腫脹,發現異常,及時實施消腫干預,降低深靜脈栓塞。⑤功能鍛煉:指導其做康復鍛煉,早期運動量較小,伸展關節,后期緩慢加大運動強度和訓練時間,患者耐受則可。定時按摩患肢,加快血液循環,促進功能恢復。并指導患者使用拐杖,強化訓練步態,待期功能恢復后,適當負重。⑥疼痛護理:因骨折后,患者疼痛感強烈,各護士需協助緩解疼痛,評估疼痛程度,按照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實施疼痛教育,提升認識,并根據其疼痛程度止痛,如按摩、轉移注意力、藥物干預等,藥物包含奇曼丁、凱紛、疼愛、丁丙諾非透皮貼等,必要時可聯合藥物進行鎮痛,給藥后,主動詢問其主觀感受,評估疼痛狀況,記錄疼痛強度、疼痛部位、疼痛時間等,用鎮痛泵干預,一般術后轉入普通病室則需使用鎮痛泵,在鎮痛過程中,也需觀察導管,若出現漏液、分泌物、穿刺位置紅腫、導管扭曲或受壓等,需及時處理,并加強巡視,確保液體順暢,出院前,按照疼痛狀況制定給藥計劃,明確告知其疼痛難忍時,及時就診。⑦出院指導:做好健康教育,包含出院后注意事項、鍛煉重要性和鍛煉方式、鍛煉強度等,登記各項資料,定期隨訪,掌握其病情恢復程度。
1.3 指標判定。術后回病房時、術后1 d、2 d、3 d 時用NRS 數字評分法評估患者疼痛狀況,包含0-10 分,分值越低越良好。用我院自主護理滿意度問卷表調查此次護理滿意度,包含護理技術、溝通技巧、服務態度等方面,各項分值為0-100分,讓患者根據自身所接受的護理服務進行評判,調查前需向患者強調勿偏帶個人色彩。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 進行數據分析,NRS 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1 NRS 評分。術后回病房時,組間NRS 評分比較(P>0.05),術后1 d、2 d、3 d 時,研究組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NRS 評分
組別 例數 術后回病房時 術后1 d 術后2 d 術后3 d研究組 100 6.45±0.35 4.21±0.28 3.02±0.35 2.02±0.62對照組 100 6.46±0.37 5.68±0.35 4.65±0.42 3.85±0.61 t - 0.1963 32.7965 29.8143 21.0400 P - 0.8445 0.0001 0.0001 0.0001
2.2 護理滿意度。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護理滿意度評分

表2 比較護理滿意度評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技術 溝通技巧 服務態度研究組 100 81.32±1.32 82.68±2.35 86.32±1.25對照組 100 72.35±2.66 73.36±1.25 69.25±2.32 t - 30.2069 35.0143 64.7739 P - 0.0001 0.0001 0.0001
骨折多因人體遭受意外傷害而造成,其身體部位出現一個或多個骨折,多發于人體上下肢,具有突發性[2]。一旦出現骨折,需及時診治,反之則可能導致后果不可逆,甚至致殘。現多給予手術治療,雖可獲得良好療效,但術后仍然會發生疼痛,為改善此點,確保術后恢復良好,近年來,醫學界重點強調在護理中重視疼痛干預。多種因素可誘發疼痛,主要包含麻醉因素、手術因素、疾病因素等,因疼痛存在較大主觀性,所以患者年齡、所處環境、文化因素、社會等均會影響其疼痛。目前,疼痛已成為影響病情的五大體征之一[3]。所以,護理中重視疼痛干預對其心理、生理變化均有影響。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此為系統性護理模式,可滿足其需求,確保各護理環節連貫性,全方位監測病情,提高護理質量。結果顯示,研究組NRS 評分、滿意度評分等均優于對照組,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術后疼痛緩解作用較明顯,筆者認為其原因為,在重視鎮痛的狀況下,從患者心理、飲食、健康教育等方面著手,達到從多個方面消除疼痛因素的目的。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對四肢創傷骨折術后疼痛有明顯緩解作用,利于改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