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禮 于岳
BIM的核心在于創建信息模型,此項工作的實現依托于計算機輔助技術,可全面整合各類建筑工程信息,創建模型并為相關單位的日常工作提供指導,達到提升施工效率、深化管理質量的效果。鋼結構工程中,通過對BIM技術的靈活運用,可提升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確保施工質量,且BIM技術提供了一系列實用性工具,讓數據共享效率得以提升。
縱觀現階段鋼結構工程的發展狀況,普遍通過AutoCAD展開設計工作,此方式在現代化工程中的適應性明顯不足,工作效率偏低,存在工作量較大的問題。若遇到復雜曲線的設計工作,必須在三維軟件的支持下完成;深度設計中,若因施工需求發生變更,修改時將面臨巨大的工作量,明顯加重員工的工作負荷;絕大部分工作并不具備實際意義,僅是重復性的機械化工作,人員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與此同時,鋼結構自身就具有復雜性,含大量的節點,因此AutoCAD這一傳統方式難以滿足工程需求。
鋼結構施工具有系統性,含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為創造完整的結構體系,必然會存在各專業交叉施工的情況,此環節伴隨明顯的信息交叉現象;對于設計單位而言,要全面顧及各專業的技術要點,各設計單位要緊密協作,創建信息高度共享的途徑,針對信息做出系統性評估,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而上述工作普遍采取的是紙質資料傳遞信息的方式,效率偏低,且信息的可靠性無法得到保證,加大了鋼結構工程的工作難度。
從現階段建筑工程發展狀況來看,存在工期長、工作量較大的特點,因此項目實施難度偏大,存在大量不可控因素。例如,施工人員對于設計圖的認知不夠深入,未掌握設計要點;審查工作未落實到位便盲目施工;信息傳遞效率不高,各單位之間存在信息協同性欠佳的問題,隨之出現工期延誤現象;現場作業環境惡劣,不利于正常施工作業。總體上,建筑工程各環節都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加大了風險管理難度。
BIM系統提供了豐富的工具,數據庫中包含了完善的信息,如各類構件的規格、應用場所等,根據需求調用相關數據,可創建鋼結構模型,即各類零件模型,將其組合后將形成整體化模型。
在BIM技術的支持下,各項功能都經過參數化處理,為用戶提供了便捷化操作環境,輸入尺寸數據后便可自動在數據庫中篩選信息,獲得與鋼結構節點相對應的參數,從而創建節點。若截面形狀等參數變化,節點將自動發生改變。此外,考慮到鋼結構形狀復雜的特點,而數據庫的信息相對有限,為用戶提供了自定義功能,可根據需求創建鋼結構構件。
依托于可視化管理功能,突破了傳統施工管理的局限性,為管理者提供更便捷的操作環境,可及時分享工程信息。建模過程中,鋼結構數據可導入軟件中,與之相對應的模型信息則會自動變化,即具備雙向關聯的特點。此時,用戶可分析可視化模型,將其與實際進度情況對比分析,針對不足之處做出調整。
BIM技術提供了高效的追蹤功能,可實現對操作者及其具體工作的全程追蹤,及時獲得數據信息,有助于工程人員更準確地掌握各階段耗時情況,在此基礎上創建施工效率模型。對于管理者而言,可更為高效地提取數據。
鋼結構施工復雜度較高,因此風險管理尤為關鍵,相關管理者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準確認知風險,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要求管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可貫穿至各施工環節。
(1)風險管理的階段性
根據建筑項目特點,可劃分為多個施工階段,與之相對應的風險管理也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對于管理者而言,需從各階段實際情況出發,生成風險決策模型,但實際工作中風險的反饋機制適應性不足,參與方之間溝通效率偏低。
(2)風險管理的低效性
建筑工程集多個項目于一體,含大量風險因素,因此風險管理工作必須建立在信息高效溝通的前提下。傳統管理模式中,信息傳遞普遍通過紙質文檔實現,或是口頭層面的闡述,致使風險管理進程緩慢,出現低效的特點。
(3)風險管理的增效作用
在傳統風險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員過渡局限于單一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結果,缺乏對多項因素的全方位考慮。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各類因素將產生相互作用,一旦缺乏風險關聯性分析,極容易引發嚴重后果。
(4)風險管理的被動性
根據工程經驗,傳統風險管理工作中易出現風險因素被忽略的情況,即管理者主觀選擇發揮出主導作用,若缺乏周到的考慮,易出現超出意料的風險,導致風險管理被動的局面。
(1)決策階段
建筑項目始于決策階段,業主對各類方案對比分析,篩選出最佳方案。利用BIM技術提供的可視化功能,可實現對各類方案的對比分析,總結風險因素并明確各自的影響程度,以此為依據生成管理決策。通過BIM技術平臺,各參與方可將信息及時傳遞至決策方,篩選出最為可行的方案。
(2)設計階段
BIM技術中,三維模型含豐富的信息,將其關聯后可構建完整的建筑項目,若存在修改需求,與之相關聯的項目將實現自動化變更,提升了信息更新效率,并減少工作量。除此之外,三維模型還提供了碰撞模擬的功能,設計人員可針對管線做合理地調整,以減少后續維護工作量,此項功能解決了二維圖紙難以有效處理碰撞問題的痛點。關于整個模擬過程,具體為:建筑模型、結構模型、管道模型、電氣模型→BIM模型→碰撞分析→分析報告→報告審核→模型修改。
(3)施工階段
BIM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信息共享功能,為業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創造了高效溝通途徑,可達到數據高效傳遞與交流的效果。而在傳統方式下,溝通效率則明顯偏低。關于兩種方式的對比,具體如下圖所示。

溝通方式對比
此外,BIM技術還具備聯動施工進度的能力,即在三維模型的基礎上融入時間這一因素,以此創建4D模型,更為精準地反映施工進度。在4D模型的支持下,可將動態化跟蹤覆蓋至各類施工資源中,高效捕捉設計變更等問題,以便針對不足之處做出調整。
綜上所述,在傳統鋼結構施工的基礎上引入BIM技術后,可提升施工流程的規范性,為建模、信息跟蹤與共享等工作提供高效平臺,成為風險管理的有力工具。因此,在類似的鋼結構施工中,BIM技術值得被采用,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