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茗予

荷蘭,一個西歐小國卻是世界“創新之國”“工匠之國”,這正是因為荷蘭人讓孩子從小就以興趣出發,為將來的職業規劃打基礎,將荷蘭的“匠人”教育制度發揮到了極致。
1
比高考還競爭激烈的“學徒”制
在荷蘭,做“匠人”從來都不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相反,如果被別人稱為匠人,則意味著已經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而貫穿其中的是荷蘭人獨特的“學徒制”雙軌制職業教育。2014年5月的一天,吉米向我請假說要去上班,馬上就可以賺錢了。我訝異地問:“你不是還沒畢業嗎?”吉米非常興奮地對我說:“陳小姐,我要讀職業高中了!”
原來,當時16歲的吉米在完成9年的義務教育后,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去職業中學還是普通高中?兩個選項通往不同的道路,職業中學意味著他要找到一份學徒的崗位來半工半讀,而普通高中則是為了以后繼續讀大學、做研究而準備。
熱愛手工的吉米選擇了前者,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不用等到27歲再去工作,可以更早適應職場,更早自立。”他發自內心地認可學徒制,但這條路走下來其實并不輕松。
兩個月后,吉米開始在一個家具公司當學徒,每周工作3天,其余兩天時間則在職業學校學習。作為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商業管理類職業學校,其課程設置緊跟社會形勢,每5年時間會根據行業變化重新調整課程,很多老師都是由家具行業的人士兼職。
最初兩年,也就是吉米16歲一進入這家學校開始,他每周有兩天時間在學校上課,另外3天時間在公司上班、培養職業技能;從第三年開始則每周1天上課,4天上班。
職業學校的學習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而學徒的工作崗位每月還可以給他們帶來700-1300歐元(相當于4600-8500元人民幣)的薪水來支付基本的生活費用。
當然,入讀職業學校也有門檻。“申請入學是第一關。初中畢業后如果找不到一份學徒工作,就不能申請職業學校,但是可以在中學里緩沖一年,學校會幫忙留意工作機會;在職業學校就讀時,如果學徒合同因故被終止,還有3個月時間尋找下一份工作,如果過了3個月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就不得不離開職業學校。”
吉米說,對于他這樣十五六歲的年輕人來說,找到一份學徒工作并不容易,他們平均要投遞14份簡歷才能獲得職位,而在成為學徒工之后,如何同時兼顧學業和工作是更大的考驗和挑戰。
在職業學校的考核指標中,學校理論知識學習和企業工作實踐各占50%,如果考試未通過或者學徒期導師不認可,學生們則面臨補考、降級,甚至拿不到畢業證的后果。
荷蘭國家教育、科研與創新秘書處提供的數據則顯示,荷蘭年輕人擁有普通研究型大學文憑的占比20%,擁有應用技術類大學文憑的占比15%,擁有職業教育文憑的則占到55%。而按照2017年的統計數據,有23萬人放棄了全日制高中學校,選擇了這種半工半讀的雙軌教育。
許多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后,不愿再留在學校里,而是想早日進入職場。這個體系令荷蘭年輕人的失業率非常低。
2
根深葉茂的“匠人”教育
原來這就是荷蘭人的“匠人”教育。
在很多國家,接受高等教育是通向人生金字塔尖最有效的途徑,但荷蘭卻不是,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可以拿高薪、受人尊重。在荷蘭,年輕人初中畢業后,75%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學校,成為“學徒”。
職業學校的學生同時擁有兩種身份,即企業學徒和職業學校學生。學生的入學選拔由企業確定,一旦錄取,企業將同學生簽署雇傭合同,視同企業正式員工,支付工資(包括社會醫療保險等)。所以,學生從進入職業學校的第一天起同時就成為公司的員工!
大眾認可度高的職業教育,保障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參與。荷蘭老百姓愿意送自己的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在小學分流階段,約有2/3的學生進入綜合中學學習,是進入文理中學學生的2倍;分流時,學生僅有10歲左右,尚不能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基本上是家長和學校幫助學生選擇了今后的職業方向。
全社會協作,讓荷蘭人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樣他們才能出現更多的術業有專攻的“匠人”!
(北方摘自《好日子》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