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
中印關系波動近日在印度出現一些極端聲音,其中之一就是“抵制中國產品”。印度陸軍退役高官甚至直言,“我們應該在經濟上打垮中國”“如果誰的家中有任何中國貨,那么請把它扔出去”。
當地電視畫面顯示,在大街上,有人打砸中國生產的電視機,還有人在中國品牌手機的廣告牌上涂抹“拒絕中國產品”等字樣。全印貿易商聯合會甚至專門列出了500種從中國進口產品的清單,要求全行業予以抵制。
但多數印度媒體和專家對此非常清醒,即使是平時常發表“反華”言論的媒體也質疑“抵制中國商品真的對印度有利嗎”?《印度斯坦時報》的一篇報道說,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超過50%是中間商品,真正所謂“中國制造”的商品占全部進口份額的不足20%。任何盲目抵制中國商品的做法,最終結果都是破壞印度國內的供應鏈和價格鏈,到頭來還是消費者埋單。《印度時報》的報道說得更直白——“我們可以抵制中國產品,但代價呢?”文章稱,中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但印度卻只是中國眾多貿易伙伴中微不足道的其中之一。
即使印度真的將“抵制中國產品”的想法付諸行動,中國也不會“因此感到絲毫疼痛”,而印度還將失去來自中國的寶貴投資。
《印度時報》報道稱,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大部分是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包括鐵礦石、棉花和塑料原材料等,而從中國進口的主要是中間產品和制成品,例如電子零件、消費電子產品、活性藥物成分和機械等。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部分在印中資企業已經感受到這波“反華潮”對公司的負面沖擊,已經決定根據局勢更改營銷策略和方式。一些手機品牌已經開始在主流社交媒體投放廣告時使用“印度制造”的標簽,強調其在印度的投資和生產,有意淡化其中資背景。
不過,對從事電信設備、汽車制造等行業的公司來說,可能轉向相對困難。《印度時報》稱,印度政府已直接宣布終止與中資公司的合作,馬哈拉施特拉邦甚至擱置剛剛與長城汽車、北汽福田等簽署的投資建廠協議。而隨著印度官方自4月以來對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和證券領域投資的審查越來越嚴,未來中國對印投資也將受到沖擊。▲
環球時報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