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ran Sayeed
數不盡的文章、書籍、講座和研討會都熱衷于講述炫酷創新項目的故事,這些項目改變了企業甚至整個行業。事實上,創新無疑是重要的業務差異化因素。
但關于這些成功故事是否持久的文章卻寥寥無幾。最初的創新是否能維持,并源源不斷推出顛覆性的創新?我們能從他們的成功中學到什么?

本文介紹關于持續創新的4條真知灼見。其中一些可能看起來有悖常識,甚至是徹頭徹尾的歪理邪說,但這的確是基于我們多年來指導全球40個城市的私營和上市公司創新的經驗。
人們一般認為,創新型企業是由有遠見的領導推動的,他們的成功可以歸功于這些人的魅力和想象力。典型的例子是史蒂夫·喬布斯和埃隆·馬斯克:在這兩個例子中,他們的名字就代表了企業的成就。
但這些例子更多的是例外而不是規律。在很多情況下,能夠長期持續創新,而且發展不會受限于任何一位領導的企業都有以下特點:
·基層支持:這些企業不是僅僅依靠最高層的創新或者戰略團隊,而是在所有員工中培養一種創新文化,從而更有可能發現成功的創意。
·逐步推進:我們與100多家大企業合作的經驗表明,能夠逐步帶來價值的創新方法是持續不斷的、每個季度都能帶來價值,與一個可能永遠不會實現的顛覆性想法相比,這種有條不紊的方法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
·以客戶為中心:坐在遠離實際客戶的象牙塔里,這些高管們進行的所謂“突破性”創新注定會失敗。通過授權與客戶關系最密切的員工,鼓勵他們改善客戶體驗,企業將極大地增加創新想法的數量和質量。
當我(Imran)以前在一家全球領先的IT服務公司工作時,一些最具創新性的產品來自我們的印度辦事處,該辦事處沒有專門的創新團隊,但創新融入了文化中;每名員工都參加了一些創新活動,例如,設計思維研討會。他們還采用了Kaizen策略來逐步推進創新,從面向客戶的員工那里得到創意,快速部署,并評估是否有效。在幾年的時間里,這些創意的總和超過了在同一時間段內所有可能出現的顛覆性解決方案的價值。
另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創新需要雄厚的財力。不幸的是,這種誤解被一些大型企業延續了下來,打個比方,這些企業的創新理念是一個奇特的協作空間,里面堆滿了最新的小玩意和最酷的家具。在最近對一家全球保險公司的訪問中,創新部負責人帶我們參觀了他們最前沿的合作空間,那里配備了最新的遠程呈現和協作工具。這次訪問的目的是討論他們的創新戰略,因此,在聽了大約一個小時關于創新空間的介紹之后,我們問:“在貴司中,創新是針對哪些業務驅動因素的,您使用了哪些指標來進行衡量?”對方的反應是一臉茫然的看著我們,接著是不自在地回答,“我們還沒想到呢。”然后,“嗯,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首席執行官問我,我們在過去兩年里到底完成了什么。”
另一個讓昂貴的創新誤區延續下來的觀點是,企業需要聘請高端顧問或者常春藤盟校畢業生來領導創新項目。當我(Imran)擔任數字咨詢初創公司Netnumina的首席執行官時,我的風投讓我去拜訪一家籌集了1億美元的“創新型”初創公司,看看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么。在那次會談中,首席執行官問我聘用了什么樣的人。我回答說,“聰明,勤奮,有創造力的人,不太自我的人。”我覺得他不太喜歡這個答案,因為他回答說:“世界上有三種人:追隨者、領導者和傳奇人物。我們只聘用傳奇人物。”我點點頭,明白了為什么會有1億美元。
創新應給業務帶來效益,其衡量標準如下:
·提高工作效率
·改進流程和組織效率
·營收增長更快
·產品更迅速面市
·更高的客戶忠誠度
·員工更加敬業
·降低被顛覆的風險
如果創新活動沒有產生上述業務效益中的至少一項,那么就不應該進行此類創新活動。但您在做出決定之前,需要正確的衡量標準來衡量效益,這將取決于您想要創新的業務的具體情況。
我們在一家日本技術公司工作時遇到的挑戰之一,就是缺少能夠推動新產品開發的部門領導。培養部門領導的傳統方法,包括昂貴的當面培訓或者在線計算機培訓等,都是無效的。所以,我們決定要有創意,開發了一個領導游戲,主角是一個武士(畢竟這是一家日本公司),與一個又大又壞的忍者戰斗。為了贏得比賽,主角必須招募、激勵并帶領其他人完成一系列任務。雖然游戲確實顯示出了“開箱即用式”的思維方式,但我們需要采用衡量其有效性的指標來衡量它。我們將“增強員工敬業度”的好處映射到幾個指標上,包括自愿減員、員工推薦,當然,還有從團隊中脫穎而出成為領導的比例。所有這些都是可以衡量的,結果使我們能夠客觀地評價這種解決方案的效果。
創新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它需要一個生態系統來繁榮發展。這個生態系統有幾個組成要素需要開發。
創新擁護者。相信創新價值的員工將成為在其業務部門中部署創新的大使。很多成功的底層創新活動不僅能發現有趣的想法,還能找到這些擁護者。
看到價值的顧客。要保持創新,您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盡早向客戶開放。當經濟衰退來臨,首席財務官尋找削減成本的措施時,他/她會認真考慮是否要終止那些最重要客戶參與的項目。
挑戰現狀的初創。對于企業來說,僅僅發展自己的創新力量是不夠的。他們應該開拓視野,尋找那些嘗試顛覆自己核心業務、最有趣的初創公司,并想辦法與他們合作。例如,我們合作的一家市值10億美元的醫療公司收購了一家只有13人的初創公司,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與醫療供應商的整體關系。
大學可以拓展您的思維。與致力于解決行業難題的頂尖學者進行交流,這將是靈感和創意的重要來源。幸運的是,很多優秀的大學都有完善的企業合作計劃,使企業能夠利用這種創新的源泉。麻省理工學院的行業聯絡計劃就是此類計劃之一,為外部企業提供了多種渠道,支持與全校教授合作開展前沿項目研究。
Imran Sayeed是Dawood Hercules董事會成員,也是HERE技術公司的行業顧問委員會成員,還兼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創業與創新高級講師。
原文網址
https://www.cio.com/article/3532445/4-keys-to-sustaining-innov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