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琳琳

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

本文主人公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奮斗,為她幸福,為她增光……”每當聽到這首老歌,看著家鄉一望無垠的稻田、生機勃勃的田野,陳來鳳心中都激情澎湃。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鄉村考察時強調,電商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而陳來鳳這個生在農村、奮斗在田野上的90后姑娘,不僅會開農機,會種稻田,還會直播“帶貨”。她把大別山的稻米“吆喝”進了千家萬戶,帶領鄉親們致富。
激活農村發展潛力,讓田野更有希望,讓鄉親更有盼頭,是陳來鳳的樸素心愿,她是怎么做的呢?
1991年12月,陳來鳳出生在安徽省霍山縣但家廟鎮觀音巖村,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日子過得倒也溫馨和美。
而2008年,生活卻發生劇變。那年上半年,陳來鳳的母親因病去世,為治病家里欠下8萬元債;9月,父親陳漢明在開收割機作業時,一粒稻谷鉆進左眼導致失明,右眼受影響視力衰弱。恰逢開學季,陳來鳳剛上高中,弟弟剛上小學,一系列變故讓這個家庭迅速陷入困境……
軍訓結束回到家,陳來鳳才得知父親的事,她擦干眼淚,決定輟學養家。父親心疼女兒,趕她回校讀書,倔強的陳來鳳就是不回去:眼下,自己就是家里的頂梁柱了!
“可是,我能干什么呢?”陳來鳳心里一片茫然。父親的收割機是當時全家最值錢的家當,也是過去全家的經濟來源。“爸,您教我開收割機吧!”拗不過女兒,父親只好由女兒攙扶著坐上收割機,開始教陳來鳳操作收割機。
身高1.56米的陳來鳳,當時體重不到45公斤。沒干過農活的她去“馴服”收割機這樣的大家伙,難度系數可想而知。由于力氣小,收割機又要手動操作,一天下來,陳來鳳的兩個手心就起了水泡,兩條胳膊酸痛得抬不起來。1周過去,水泡磨破了,結成了老繭,陳來鳳終于能較熟練地駕駛收割機了。
陳來鳳去別的農戶家自薦收割水稻。過去,陳漢明是遠近有名的農機手,可是他這個弱不禁風的女兒能行嗎?鄉親們將信將疑。終于,有鄉親同情陳家近況,把自家3畝地交給陳來鳳收割。
9月下旬天依舊悶熱,16歲女農機手要收割水稻的消息一下子傳開,引得很多鄉親圍觀。大家站在附近默默地看,生怕驚擾到小姑娘,陳來鳳緊張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那天,熟練工只需要十幾分鐘就能完成收割的3畝地,陳來鳳足足用了半天時間。“線路看好了呀,轉彎要小心!”陳來鳳默默給自己打氣。圍觀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終于,陳來鳳順利完成收割,跳下收割機,滿身灰滿臉黑。
從那以后,陳來鳳開收割機越來越熟練。別家兩三個農機手換著干活,陳來鳳只有自己做。10月,一個農場1000畝地的收割任務交到她手上,連續7天7夜,陳來鳳沒有回家。保養收割機的時候,陳來鳳就靠在田埂上打個小盹兒;餓了就坐在收割機上啃幾口方便面,農場主送來的飯菜也只是匆匆扒幾口,就趕去干活……
漸漸地,不怕苦累的陳來鳳成了四里八鄉有名的女農機手,也是霍山縣年齡最小、唯一的女農機手。為了掙錢養家,陳來鳳開始全國各地作業,兩年多時間,還清了家里的外債。
2010年10月的一天晚上,在上海郊區收割稻子的陳來鳳不舍得花錢住賓館,靠在一家大排檔門口睡著了。店員沒注意到她,往外倒水時,一盆涼水實打實地澆到了陳來鳳身上,她打了個激靈,驚醒了。瞬間,壓抑心底的委屈、辛酸一股腦兒涌上來,陳來鳳放聲大哭……
自己還不到20歲,就這樣一直開收割機東奔西走嗎?開10年,20年,一直開到老?陳來鳳決定回家。在外闖蕩,陳來鳳見了世面,也學到不少種田經驗。“爸,我要回家種地。”“閨女,你想好沒?”“想好了!”
當時,鄰村正在進行土地流轉,父親的朋友劉叔幫著陳來鳳聯系村民開會。當穿著工作服、大膠鞋,從田里趕過來的陳來鳳出現在村民面前時,大伙都驚呆了。“我們家小孩比她還大,在家肩不擔擔手不提籃的,啥都不會做,就這個小丫頭要承包我們的農田?租金給不了怎么辦?”
面對質疑,開石料廠的劉叔站出來為陳來鳳做擔保,眾人這才慢慢被說服。2011年3月,陳來鳳和農戶簽了合同,承包700多畝農田,開始種植優質水稻。當時,她口袋里只有3萬元錢,好說歹說賒賬買了一臺拖拉機,“突突突”地開到田邊。
眼看要插秧了,農戶干活的工錢要及時支付,陳來鳳想找銀行貸款,可是她還一無所有,憑什么去貸款呢?碰了一鼻子灰的陳來鳳不放棄,又來到一家銀行。一位姓高的行長聽了她的經歷,十分感動,第二天就聯系信貸部主任辦手續,為她提供了8萬元貸款。
這8萬元可是及時雨啊!插秧的40多天里,陳來鳳吃住都在田地里,晚上在田埂上睡覺,突然會冒出條蛇,或是蹦出只野兔,飛來個野雞,她經常被嚇出一身汗。可是,當看到油嫩嫩的秧苗插進田里,陳來鳳覺得害怕都不算啥,心里反倒越來越踏實。
金秋時節,稻田豐收了,陳來鳳順著田埂跑上最高點,往下看一片金燦燦,她笑著笑著就哭了。付了農戶土地租金,還了買拖拉機的錢,她去銀行還貸款。此時,銀行的人才告訴她,那筆8萬元“貸款”,其實是高行長看她不易,自掏腰包為她救急的,怕她有壓力,只說是貸款辦好了。
陳來鳳的眼眶紅了,回首這一路走來諸多不易,但在很多節骨眼上,都是好心人拉了她一把。她暗下決心:自己要全力以赴,今后也要盡己所能幫助別人。
2011年下半年,陳來鳳聯合周邊種田大戶和種田能手,成立了霍山縣明鳳農機專業合作社和霍山縣成鳳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90后女孩鉚足了勁,帶領鄉親們在希望的田野上脫貧致富。
2012年冬天,正是農閑時,陳來鳳一點沒閑著,她到處搜集資料學習農業技術。一天,她在電視節目上看到湖北潛江農民稻田養蝦,種一畝地收入上千元,于是馬不停蹄地找過去。
看到當地農民發展稻蝦養殖產業,忙得熱火朝天,陳來鳳熱血沸騰。她在潛江待了1個星期,虛心請教,回來后決定發展稻田養蝦。有鄉親不理解地問:“龍蝦打洞會漏水,這地還能種稻子嗎?你簡直在瞎搞!”陳來鳳決定用事實說話,先拿出120畝田嘗試。
下蝦苗,喂飼料,夜巡塘,到了春天,龍蝦就可以撈起來賣了。三四月的時候開始種稻子,秋季賣稻子,一點不影響收成,反倒每畝地增收了300元。鄉親們看陳來鳳這辦法還真行,不禁刮目相看,積極參與進來。
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在進行稻蝦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學到經驗,陳來鳳都習慣用小本子記下來,漸漸地,她的筆記裝了整整一大麻袋,經驗也越來越豐富。為了幫農民學技術,陳來鳳特意聯系六安市水產站老師,將經驗和方法編成小冊子,免費發放。鄉親們信任陳來鳳,到2016年,有150戶農民加入合作社。
2018年初,一個叫王堃的男孩走進陳來鳳的生活。王堃在省城合肥工作,在一次培訓活動中聽說陳來鳳的創業故事,在壽縣農村長大的他心生佩服,輾轉找到陳來鳳的手機號,加了微信好友。
在微信里探討農業技術和發展方向的話題,志趣相投的兩人漸生情愫,走到一起。
2018年5月的一天,在田里抽水的陳來鳳趁著等待的工夫用手機刷抖音,不知不覺忘了給柴油機加水,柴油機都冒煙了。事后,陳來鳳想:小視頻的吸引力還真大,我能不能試著拍點小視頻呢?
起初,她隨手拍了一些下田干活的視頻,發到抖音,播放量有1000多,陳來鳳覺得很好玩,但也沒細想。當年7月,她去蘇州參加一個比賽,展示稻田養殖技術,王堃陪她一起。比賽剛結束,王堃突然說:“明天我們去上海參加一個抖音分享會吧。”陳來鳳急著回家干農活:“我不去。”
“可是我已經給你交過報名費了,2000元呢。”看在報名費的份上,陳來鳳只好跟王堃去了上海,沒想到竟大開眼界。原來,在抖音上也可以發展農業,也可以創業掙錢。回去的路上,王堃幫她捋思路。“你創業的初心是什么?”“帶領鄉親們,改變生活現狀,共同致富。”“如何帶領農民致富呢?”“發展產業啊。”“那么你們還缺什么?”“缺技術。”
就在這一問一答中,陳來鳳的思路漸漸明朗:我可以用短視頻、直播等自媒體方式傳播農業技術,讓更多農民快速便捷地學到農業技術和經驗啊!
過去,都是自己獨撐著打拼,遇到困難怕家人擔心她都不愿提,如今,有了王堃的支持,陳來鳳覺得自己內心也有了倚靠。2018年底,兩人結婚了。王堃在合肥上班,每到周末,他就會趕去霍山,陪著陳來鳳忙活。
“大家好,我是陳來鳳,霍山稻田養蝦第一人。”思路打開了,在抖音平臺上,陳來鳳使出“十八般武藝”吆喝。給蝦喂食,消毒換水,半夜捕蝦……她把養蝦的瑣碎過程拍給大家看。有一條教人認識公母蝦的短視頻,一夜之間閱讀量超過30萬,“99+”的評論一波又一波,陳來鳳都來不及回復。
漸漸地,霍山縣“稻田養蝦”技術走出大別山,吸引全國各地的農戶來取經。于是,陳來鳳自己出錢請來農業專家開線下培訓課,在直播時提前預告,以便于求學的農民安排好時間。如今,她已舉行網絡公益性培訓13期,累計培訓3000多人,無償地把種養殖技術傳授給農民。
2019年,通過線上與線下平臺,陳來鳳賣出1000噸蝦田米、200噸稻田蝦,線上引流銷售額1000多萬元。如今,陳來鳳的線上直播賬號已擁有4.2萬名粉絲,最火的視頻有40多萬粉絲觀看。她注冊的“兩超”“陳來鳳”系列蝦田米通過網絡銷售,大受歡迎。而陳來鳳的合作社已為23名貧困戶提供了工作崗位,幫助69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流轉了909戶農戶的土地,通過土地分紅和用工薪酬,3000多群眾從中受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哪里也去不了,閑不住的陳來鳳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始用直播幫農民“帶貨”。用支架架起手機,擺上大米、雞蛋,陳來鳳在鏡頭前嫻熟地操作著:“這是蝦田米,自家產的,我都吃第三碗了。你們看,粒粒分明,晶瑩剔透。”“這是我們大別山的土雞蛋,現在買還有優惠哦……”
5月,《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大別山中“帶貨”忙》為陳來鳳點贊。這個來自大別山的“三八紅旗手”、地地道道的農家女,吃苦耐勞,勇于創新,憑著自媒體技術,把手機變成“新農具”,讓直播成為“新農活”,帶領一批老鄉致富。
陳來鳳的名字起得好。成語“有鳳來儀”是指古人認為鳳凰到來是祥瑞之象。江淮大地,生機勃勃。生于斯長于斯的陳來鳳心懷致富夢,辛勤耕作,她就是帶給家鄉吉祥未來的美麗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