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徐駿 作
新聞事件:近期,多地采取消費券補貼方式促進消費回暖。但調查發現,伴隨搶券熱潮,一些“羊毛黨”利用監管、技術漏洞,將消費券套現、交易,獲取利益。目前,這一現象已經引起監管部門警惕,多地正不斷完善消費券使用辦法。鄭州等地針對這類現象發布通告稱,將追究消費券套現者的相關法律責任。
據初步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已有28個省份、170多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消費券超過190億元。與直接發放現金補貼相比,消費券具有見效快、杠桿高、易監測等優勢,每使用1元消費券,往往會拉動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消費,對提振經濟效果顯著。
然而,媒體調查發現,這高達百億元的消費券并沒有被完全發放給真正需要的市民,其中有相當部分流失到“羊毛黨”手中,成為其牟利工具。而其手段也五花八門,有的直接與商家合作,聯手偽造消費記錄套取現金;有的利用技術手段寫程序、開外掛實現搶券、囤券;有的則是利用發券平臺的系統漏洞,繞開消費券領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國范圍內組團搶券。
消費券被“羊毛黨”盯上進行投機牟利,不僅破壞市場秩序,還會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給地方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一方面虛假交易套現,產生不了真正的消費需求,也就起不到以消費拉動經濟回暖的作用,政策初衷就會落空。另一方面政府發放消費券的資金也是來自全體納稅人,在疫情沖擊導致經濟下滑、民生困難增多的情況下,“羊毛黨”通過侵占消費券攫取暴利,無異于落井下石。
因此,必須盡快對癥下藥,拾遺補缺,堵住漏洞,強化監管,謹防其成為少數人的“盛宴”。
首先,利用技術手段完善消費券發行制度設計,如可使用區塊鏈技術監控交易過程,制訂識別策略,提供信用綁定,設置營銷活動和處罰流程。對套現行為實施處罰和取消合作單位資格,或不給予消費補貼資金。
其次,各地政府及其委托的支付機構應當加強大數據分析,加強對非正常交易記錄的篩查,通過技術手段盡量避免以虛假交易套取消費券的行為。同時,加強對申領消費券人員、實施消費券抵扣商家的信用監管。
更重要的是,對于亂打消費券的主意、惡意“薅羊毛”的現象絕不能聽之任之,必須堅決予以打擊。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和懲處力度,相關平臺要不斷升級更有效的技術監測和風險防控手段。只有讓鉆空子“薅羊毛”乃至違法犯罪的“羊毛黨”付出相應的信用成本和法律代價,消費券才能回歸本位,實現預期,而不至于成為少數人的“盛宴”。(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