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5月6日,《兒童口罩技術規范》推薦性國家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兒童口罩技術規范》推薦性國家標準規定了適用于 6歲至 14歲兒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觀質量和測試方法,同時提出了 19項主要性能指標。
疫情期間,口罩成了必需品。據統計,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擋70%的細菌,N95口罩可以阻擋95%的細菌,防控效果十分顯著。口罩的質量好壞取決于標準的高低,沒有標準也就沒有參照,無法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相比成人,兒童屬于特殊而脆弱的人群,需要得到特別性保護,自然在口罩的生產和使用上,也必須考慮到兒童的生理特點,以生產出最合適、最科學和最有效的產品。由于兒童的呼吸道及臉型構造和成人不太一樣,如果兒童戴上成人口罩,很容易造成他們呼吸阻力的增加,呼吸費力且有胸悶的感覺。而且,由于成人口罩和兒童臉部貼合度不高,密封性下降也會影響過濾的效果,口罩的有效防護率會大大降低,進而將兒童置于易感染的風險中。
因此,兒童口罩國家標準“出爐”及時而必要,具有一定的指導、示范意義。第一,有了“國家標準”,口罩生產商就可以“對標”生產兒童口罩,不再盲目、無序、無標生產。第二,有了“國家標準”,家長就能“對標”購買兒童口罩,讓孩子佩戴“標準”口罩,其安全性與防護性將大大增強。第三,有了“國家標準”,虛假宣傳沒有了可乘之機,市場秩序得以規范。此前,一些概念性“兒童口罩”層出不窮,一些產品還賣出了極高的價格,這不僅讓消費者難以選擇,也讓監管者無從打開監管切口,對產品進行有效管理。
社會治理水平的高低離不開“細節呈現”和“環節展示”。治理層次的高低離不開治理措施的“精細化”“專業化”和“末梢化”,分類越精細,針對性越強,則治理效果就會越好。兒童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理應有屬于自身的“口罩國家標準”,設計、生產出最符合兒童身體和年齡特征的口罩,填補了標準的空白,也表明治理水平的升級。
此外,兒童口罩有了“國家標準”,還需家長與老師指導孩子正確佩戴口罩,比如,兒童應在成年人看護下佩戴口罩,看護人應注意觀察并教會兒童正確佩戴口罩。兒童佩戴口罩期間不應打鬧或進行中等和中等以上強度運動,不應拆卸呼吸閥及其內部件。口罩應及時更換,已使用的口罩不能交換等。(據《中國教育報》《經濟日報》)

圖/新華網